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沟通能力长效培养机制

2011-03-20方卫清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机制大学生学校

方卫清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构建大学生沟通能力长效培养机制

方卫清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而且是衡量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文章认为,可通过构建和实施大学生沟通能力长效培养机制,形成培养的合力,提高培养的成效。

大学生 沟通能力 长效培养机制

大学生沟通能力,指大学生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意见观点等方面有效地与他人交流的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顺利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尽快适应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而且是衡量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切实了解大学生对沟通能力培养的意见,有针对性地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长效培养机制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是他们经常感到烦恼的问题。有关研究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大学生总体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沟通目的不明确,沟通心理不成熟,沟通语言水平差等[1]。

2008年,我们以问卷形式抽样调查了本校181名各专业年级大学生对沟通能力培养的意见,主要如下:(1)对造成沟通能力不强的因素按相关性从高到低排序,学生认为依次是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因素。(2)80.8%的学生表示交际范围狭窄,没有接受过演讲、礼仪等方面的培训。(3)31%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有意识地锻炼提高沟通能力。(4)16.4%的学生认为教师重视沟通能力培养。(5)54.8%的学生希望学校和社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给予更多的锻炼机会。(6)80.7%的学生认为沟通课程学习有必要,但前提是教学质量高。(7)对希望的实践平台按倾向性从高到低排序,学生选择依次是实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学生组织。我们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学生的意见。调查表明,学生总体上对沟通能力培养有较理性的认识,渴望提高沟通能力,但自我培养的主动性和沟通锻炼不够,沟通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培养。这就需要学校更好地整合社会、教师、家庭、学生的力量,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因为机制具有目标的确定性、措施的系统性、运作的持续性,能形成培养的合力,提高培养的成效。

二、长效培养机制的构建

沟通能力长效培养机制是指构成沟通能力培养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影响,推动培养系统运行的条件和功能,包括观念、目标、实施、保障等。近几年,学校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结合专业教育,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学生沟通心理品质和适应社会的沟通能力明显提高。

1.明确培养目标。沟通是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学校按照现代人才观和质量观,充分认识沟通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把沟通能力培养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又从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沟通协调、沟通运用能力等方面加以具体化,体现目标相对的独立性和针对性,强调合格的大学生不仅专业能力过硬,而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有效进行自我、人际沟通。如书面语言能力要求学生能撰写计划、总结、论文等,准确表达思想,语言流利,措辞确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质量标准的实施,使学生和教师都明确培养目标,把学生沟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学校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强化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促进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沟通观,深刻认识教育管理从本质上是师生双方通过有效沟通实现的[2],为教师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2.加强沟通教育。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沟通课是基础必修课。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把沟通课纳入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人际沟通、实用礼仪等选修课;还针对不同专业的素质要求和职场需求,以必修课或专题训练,进行管理沟通、商务沟通、营销沟通、医患沟通等教育。沟通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单靠传授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有效实现培养目标。学校重视沟通课程建设,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角色扮演、自我展示、游戏等教学方法,加强沟通过程、情景、技能训练,使这些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还应结合入学教育、实习前教育、就业教育等途径,通过各种成或败的现实案例,加强学生沟通教育。沟通能力是人文素养即一个人理想、智慧、情感的综合体现,学校应通过开展假期读书活动等加强学生课外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提高人文素养。

3.强化沟通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不仅在于掌握沟通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靠理解后的锻炼,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引导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思维、情感的沟通,设置讨论、辩论、提问等环节,变“要学生说”为“学生要说”;课外作业由学生课堂上报告,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中学会沟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重点关注沟通能力差的学生,引导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化解和协调冲突,鼓励他们加强自我锻炼。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能力测试等途径,促使学生认识沟通能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和自身差距,自觉主动地进行锻炼。学校积极发挥学生会、班团、社团等作用,如学生组织定期实行换届,采取竞聘演讲形式,给更多的同学当学生干部的锻炼机会;班级实行团队化管理,划分为若干小团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互相交流、帮助,以团队精神促进共同发展。注重活动的有效参与率,社团、志愿者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承担组织、宣传、联系等实际工作,以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班团主题讨论活动要求事先准备,每位同学发言,并进行辩论。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学生能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组织文化,知道如何与上级、同事相处。

4.健全沟通机制。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这依赖于畅通的立体化沟通机制。学校将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渗透到育人工作中,加强学生和学校、家庭和学校沟通机制建设,健全学校(学院)领导联系学生班级、定期座谈制度;组织家长代表来校交流、每学期给家长寄信汇报学生学习生活和学校发展情况,同时要求家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切实解决学生、家长反映的问题,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学校健全规范化、经常化的师生沟通机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沟通技术,把联系方式向学生公开,便于与学生及时沟通;更重视面对面沟通,设立师生交流坊、建立教师值班制度,切实做到课内与课外沟通相结合。健全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对他们每学期开班会、下学生公寓、与学生谈心等作出规定;还选派辅导员进驻公寓,有条件的学院建立导师制,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交流。

5.营造沟通环境。和谐的沟通环境中可以激活沟通体验,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发展。学校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推进校务公开,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事务;加强学生和谐班级、宿舍建设,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合作的校园沟通环境。其次,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当前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影响沟通能力的提高[3],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理普查与访谈、建立心理档案,开展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构建班级、学院、学校、校外专业机构的“四级心理工作网络”,完善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机制,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认识、情感、人格等障碍。

6.强化考核保障。学校把沟通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通过育人经验交流和宣传先进教师的事迹,强化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平等、双向沟通意识,提高他们以情沟通、用心交流的能力,建设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能成为学生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教师队伍,以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核中,学生的评分占较大比重,确保他们定期与学生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考核,一方面,把学生课堂发言和讨论情况纳入课程成绩,规定占一定的分数,由教师评定。另一方面,把能体现学生沟通能力的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以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沟通锻炼。

[1]李洁.大学生沟通问题研究及人文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J].2010.23,(1):101-104.

[2]汪冰峰.大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84-186.

[3]张尔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1):199-201.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高校)研究课题(编号:SCG418)。

猜你喜欢

机制大学生学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