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究与运用

2011-03-20张国军牟秀贞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课题新课程创设

张国军 牟秀贞

(临淄中学,山东 淄博 255400)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念,情境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通过具体情境创设,教学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达到我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情境教学的创设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让学生充分参与为前提,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基本内容,以问题引导为方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达到促进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

1.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送生日礼物这一实际创设了几个连贯的情境,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女儿:哎,小婷的生日礼物真难买啊!妈妈:有啥难买的,商店里礼物多着呢!女儿:不是为这。妈妈:那为啥啊?女儿:唉,上个月,她天天下‘流星雨’,这个月迷入了‘韩流’之中。我是不清楚她下个月会爱好什么。妈妈:哦,原来是这样啊!”这些情境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总结出这种心理属于从众心理。教师接着问:“如何评价这种心理呢?”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有较强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应设置带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予现成答案。”例如在《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现在某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A店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B店要求:会说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现要问:(1)这两个招聘启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3)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示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在情境中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这样的情境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在实践中是不足取的,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例如在《依法纳税》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王某和家人到某饭店吃饭,结账的时候,王某的爸爸问售货员能否优惠一点,售货员回答说,不要发票就可以优惠。所以王某的爸爸就没有要发票。”然后请学生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由于从情境本身看不出明确答案,因此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再让他们经过学习、讨论以后来回答,问题的答案就不难得出。

4.创设教学情境应让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过程。教学中的“师”与“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去看了一些关于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纺织业所遇到的问题的材料,然后让他们把看了材料后的一些想法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经过汇总,在新授知识前展示了以下问题情境:

(1)有人说:有钱能有粮,无粮也不慌,而且,我国主要粮油产品的市场价格均高于世界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入世后,我们就能买到便宜的农产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其他各业,而到国外去购买粮食。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2)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会面临哪些挑战?又会带来哪些机遇?

(3)材料上说人世后我国好多农产品、彩电等遭到国外的反倾销,什么是倾销和反倾销?为什么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诉讼比以前多?

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

5.教学情境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如: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境、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生活实例列举,等等,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就应该采用,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按照新课程标准,高中政治必修科目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

鉴于高中时期是关系到学生的前途的关键期,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重要。我认为情境教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优化情境教学的理性思考。通过理论研究、历史比较和对已有经验的反思,优化情境教学的价值取向、性质、维度、功能、结构、类型、基本模式,以及情境教学的优化机制与模式的理性思考等。

(2)多元化情境教学的探究。教师要根据政治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种情境,并以此为载体展开富有实效的情境教学。可以尝试从从趣味性、问题性、针对性、思辨性等角度来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3)情境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探索如何以学校为基地、以课堂为基地,结合学校(包括班级、学生)自身的实际,通过课程改编、课程重组、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生活之间的互动开发课程资源,创造课程经验,构建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独具特色的校本化课程。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助各种理论、经验、文献,实时指导研究。

(2)实验法:选定个别对象或整体,进行研究分析,对比整合。

(3)总结法:时而不时地进行分析总结,汇报,及时调整,根据研究内容写阶段性报告。

(4)调查法:调查,访谈,问卷有关创设情境教学效果。

(5)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之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作业测量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组成员利用萧山图书馆和网络收集有关教学情境的理论,惯于积累大量的课例,注重教学反思和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可以说课题组成员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一定的科研组织能力,对于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思路、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对于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已取得共识,对其所依据的理论从实践的结合上形成一致的成果预期。

2.本课题组注重完善组织建设和实践探索。建立课题核心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合作研究,加强课题管理。充分利用情境教育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及条件,鼓励教师走实践研究的道路,扎根于教育教学实际的土壤,从鲜活的现实生活中研发课程资源,积累研发经验,加强实践研究中的尝试、反思、对话与合作,共同提升实践智慧。本校也十分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究,一些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较好的科研水平,互帮互助,有良好的学术探究氛围。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1)课题论证与申报。

(2)课题立项及制定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2年2月)

(1)根据方案要求开展政治情境教学,写好中期读书笔记。

(2)课例研讨,写好教学案例。

(3)进行调查问卷,反馈情境教学。

(4)写好阶段报告。

(5)教学实录,进行观摩研讨,体验情境教学。

3.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0年5月)

分析整理资料,准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

五、课题研究成果表达形式

1.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

2.优质的论文,经验总结,案例,优质课的教学设计汇集成册。

3.组织课堂教学展示、实绩展览等活动。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对改变政治课在学生中不太受欢迎的局面,会有一定的帮助。

[1]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文学荣.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高.新华出版社,2005.4.

[3]陈志萍,季正蓓.情境创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高会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6.

猜你喜欢

课题新课程创设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