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载道德理想的现代诠释

2011-03-20吴红叶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西铭张载理想

吴红叶

(宝鸡市委党校,陕西 宝鸡 721006)

《西铭》是张载所著《正蒙·乾称篇》的首段文字,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非常赞许这段文字,把它从《正蒙·乾称篇》单独抽出来,另外作注,于是成了独立的一篇。这段文字虽然已是几百年前的论述,社会环境、写作背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今天社会价值衡量标准的界定,仍然有值得借鉴之处。

《西铭》全段虽然只有252个字,但包含了张载道德哲学思想的全部重要理论。文章从“乾称父,坤称母”(《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册)》,中华书局出版,第37页)开篇,完美而直接地体现了对天与地的亲近感,这是伦理情势发端之所,此后通过对儒家经典文本的裁剪字句,以及历史典故的引用,来论述“民众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的观点,所以尊敬年长者,抚育弱小,都是每个人应尽的神圣义务,最后落脚于“富贵富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同上)的生死之大事上。洋洋洒洒两百余字,勾勒了一幅仁慈博爱的世界图景,假设家园、天地、圣贤、老幼、病残、孤寡共为一家,仁孝为准绳,彼此相友爱,交信和睦,体现了张载崇高的道德理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同上)即“民胞物与”。它体现了作者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情感,宇宙的一切无不与自己有直接的联系,一切道德活动都是个人应当实现的义务,也就是“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精神境界,在广袤的宇宙空间,个人的生与死、贫与富、贱与贵,变得微不足道,他将道德确立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取向,超越对贫富的计较和生死的牵挂。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的有限生命的崇高理想,完全不同于佛、老的学说观点,人之所以为人,既不是“长生”,又不是“超生”,而是“乐生”。

这段话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且体现了其关注国家民瘼的济世情怀,更重要的是重视自己立身处世的道德修养。张载的道德理想影响深远,许多仁人志士正是以此激励自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置生死于度外,他的思想甚至还影响到东南亚和欧美的一些国家。

金岳霖先生说:“任何一个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就是他的人格体系,不与自己的理想、信念结合,哲学就是冷冰冰的。”《西铭》无疑是张载理想、信念的深刻表露,是张载一生所学的归宿,他的道德理想正是建立在他的哲学体系基础之上的。张载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他一生贫寒,却勤于学习,终日危坐一室,俯而读,仰而思,呕心沥血,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就连自视甚高的程颐、程颢兄弟对他的才学也推崇备至,认为:“自孟子后,儒者都无他见识。”

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傅佩容说过,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洞的,没有哲学的人生是盲目的。哲学无边无际的魅力和永不消退的生命,就在于哲学能教会我们如何逃避和减轻痛苦,应对和战胜常人不可克服的苦难。因此,在品读《西铭》的过程中,现代人获得的最大的启示应该是思考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何坚守信念,真正理解张载的“民胞物与”道德理想,提高道德修养,实现人生价值。

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指标一路攀升,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在忙碌中失去了自我,甚至没有时间去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向哪走”。还有多少人在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信念,在思考人生的价值,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更有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强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温家宝同志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提出:“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缺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不可能强大,因为“美德可以让人宽容、仁慈、友爱,激发人的理想、希望和热情,也能够使人区分美丑善恶,控制人的贪欲、权欲和物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增强人的勇气和胆量,鼓舞严阵以待的灵魂,将人的各种欲望都归于秩序,使人类社会高度和谐完美”。(张之沧,《论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保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10年第12期)

对人的本质、人生的思考是始终纠缠人类的问题,遥远的古希腊神话中就有斯芬克斯之迷,人到底是什么,这是最迫切、最普通的,也是每个思想家、哲学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变化、运动和发展,而人类的生命除了变化以外,更重要的是他还在不断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人生不应该仅仅是活着而已,而是要不停地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多活一天就有一天的效果。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每个人每天都应该反省,我今天有没有比昨天进步,在真、善、美这些价值上,有没有比昨天有所增长,一天两天可能没有多大变化,那么一个礼拜、一个月、一年呢?总不可能十年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变化。所以,人生不应该仅仅是活着,而是要不断去实现价值。

人生很短暂,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人生才短短几十年,确实如古语所言“人生如白驹过隙”,但人又很伟大,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的理性可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所以,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不仅仅是一个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和个体的人,更应该是一个理性的人、社会的人和文明的人。人类具有理性,才能区别善恶利害、正义和非正义,才能够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欲望,形成理智的美德。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更应该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所以,人的价值从人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关系中得以体现,人具有能够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属性。实现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使人的潜在创造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为社会进步、人类的理想贡献自己的一切。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纪念爱因斯坦文集》,第51页)张载《西铭》中“民胞物与”的思想更是此观点的集中论述。

由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各民族进入现代社会,其道德也具有延续性,割断传统,就会丧失根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传统道德的优秀部分是在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在中国当代大批的英雄模范人物身上,既有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又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载的道德思想不可能跳出儒家思想的框架。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传统道德思想以时代内涵。

对道德思想的学习,不能片面地停留在知识的记忆上,关键要融化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本身就比较推崇道德修养工夫,认为变化气质,由“气质之性”到“天地之性”是一个漫长的艰苦努力的过程,强调“志、知、行”的统一来实现道德内化。他对德育过程中“行”的作用极为重视,“为子弟则不安洒扫应对,在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不能下官长,为宰相不能下天下贤,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盖不行则成何德行哉!”(《经学理窟·学大原上》)一切道德活动必须建立在“行”的基础之上,道德认识的深化、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均离不开“躬行”这个基础,道德认识必须依靠行,因为“知”之目的是“行”,知而不行,不是真知;知之效果必须由行来检验和体现。惟其行,才能获得真知。

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题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也就是说,在个体修身养性的过程中,虽然受到所处外在条件的影响,具有受动性,但此时,个体还是一种自身的社会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当个体具备了自我意识,接受了一部分道德规范之后,个体消极地接受外在影响的情况就越来越少,其道德社会化日渐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玛戈·B·南婷,《儿童心理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正如中国古代荀子所言:“夫乐声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即理性的道德标准要转化为个体的自觉的内心信仰,首先应该能够引起主体的内心共鸣,其实也就是得到主体的道德认同,由意识进入无意识,成为某种思想定式或情感取向,才能够影响到其道德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别人要求我这样做我才做的,而是我自己愿意这样做,这种内在的精神需求给人提供了行为的原动力。最后,个体实现道德认同后,在生活中不断去实践、验证和丰富自己的价值信念,慢慢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真正体会张载“民胞物与”的道德理想,理解“四为句”,关键是要能够掌握张载道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且主动地把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意识,影响自己的道德习惯和行为,由此发展为更深层次的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西铭张载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张载与王夫之关于乾父坤母说的政治哲学差异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从《西铭》、《东铭》看张载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