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席勒作品的艺术风格

2011-03-20潘云丽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席勒表现主义形式

潘云丽

(河南农业大学 华豫学院 传媒与艺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一、画面构成形式的演变

埃贡·席勒(1890—1918)从小就酷爱美术,其儿时的作品中显示出席勒从小就有着艺术大师般的敏感性和丰富情感。1906年,年仅16岁的席勒来到了维也纳学院,在这里他结识了克里姆特、科柯施卡、维也纳分离派、印象派等人和艺术流派,开始尝试各种绘画风格,其画面呈现出明显的装饰主义风格和印象派风格。从1910年开始,席勒开始以近乎颓废的神经质的病态人物造型入画,到1912年,抑郁的表现主义画风逐渐形成。1913到1915年为席勒创作的高峰期,此期间是他个人风格的成熟期。1915年到1918年是他绘画生涯的后期,作品风格较成熟期的抑郁风貌有所改变,呈现出另一番味道。下面我就从席勒绘画的四个时期对其构成形式的风貌作分析。

(一)早期的画面构成形式(1906—1910年)

这段时期的席勒,作品题材多样,热衷于尝试各种不同的画风,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等人的影响,作品带有明显的装饰主义风格,部分作品有着后印象派风格的倾向与影响,个人风格化的意识在画面表现中不是太明显,还处于一个学习探索的时期。

(二)成熟期的画面构成形式(1910年—1912年)

此时期,席勒开始不满足于装饰主义的画面构成,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自己带有表现主义倾向的较为单纯的画面构成形式。画面大多以人体为主,在用笔用色上简略直接,强调物体的结构。最常用的是单个人物构图方式和直线型简洁的造型手法,将修长、夸张的姿态的躯干安排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人物成为纯粹的表现对象席勒对于人物轮廓线的处理很自然地形成了整个画面的分割,在作品中更多地尝试了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画中人物所处的真实环境被简略或抽象化了,早期装饰化、图案化的绘画形式也被更具表现力和个人特色的直接抒写式的线条与强烈的笔触所替代,对于形的处理比较主观,强调了形体的骨感。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期席勒对线条的驾驭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席勒对于线条的处理消除了早期时候的柔美感,以一种近乎立体解构主义的形式来勾勒人体。席勒十分擅长运用线条来表现人体上起伏的结构,通常这种结构被画家勾勒出的线条处理成一种夸张的、收缩的、起伏感强烈的形体,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呈现出一种莫名的紧张感。席勒作品中由线条组成的人体成了整张作品装饰效果的一部分,将情色的吸引力和厌恶感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装饰性也与席勒所一直追求的通过真实自然景物表现更高的精神层面意义的表现主义思想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三)高峰期的画面构成形式(1913—1915年)

1913年至1915年是席勒艺术生涯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个人风格已相当成熟,创作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此时期,画面中的人物姿势多以夸张、怪异的动态为主,富有极强的动感,或饱满、或瘦长。他除了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还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

在构图形式上似乎没有太多变化,但在人物造型方面主观造型意识更加强烈,尤其是面部多采用简化的几何构成形式,用线方面更加耐人寻味,一转早期单一、肯定有力度的线条,变得丰富具有趣味性,出现了许多在作者主观意识下支撑人物内在结构的辅助线。

这一时期在用色方面,色彩饱和而且强烈,富有精神力度,如色彩更加主观、单纯、强烈,平面装饰性色彩贯穿其所有的画面。平面上的二维空间表现形式,在画面上不追求对自然物象的客观再现,不注重表现形象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色彩语言转化为平面形式,强调物象的色块与色块之间的组合形式和构成关系,色块之间纯粹的色彩对比作用超越了色彩的明暗造型,色彩的平涂成为了主要的色彩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内在的张力和精神。红、黄、黑是他这个时期作品中出现得最多的色彩,用色的薄与厚,色块面积的大小对比,以及不规则的硬毛笔,加上力度十足的笔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反映出席勒内心澎湃的艺术创作激情。

(四)后期的画面构成形式(1915年-1918年)

1915年到1918年是席勒绘画生涯的后期,作品风格较成熟期的抑郁风貌有所改变,呈现出另一番味道。此时期的作品已经没有原有作品中的那份挑衅与攻击性,在造型和用色方面也已趋向柔和,狂放的笔触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富于感性的表现主义手法,似乎又要进入一个新的风格。画中的女性依旧性感,但同时多了几分柔情,已经没有之前那种敏感强烈的神经质式的表现风格,色彩上没有了以往的强烈和躁动的黄红黑之间的纯色对比,而是用褐色和黄绿色等中间色来反映平和满足的心态,作品中追求人物结构微妙的色彩形体变化,多用干笔之间的揉、蹭等手法去表现,在造型上也开始多用弧线去代替原先刚硬的长直线,作品中人物也不再是瘦骨嶙峋,而是出现了肉体的份量感。

二、席勒的艺术观念

席勒的笔下呈现出的人物通常是苦难与丑陋的,所表现出的是艺术家更为直接和主观地对现实社会犀利的批判和对于真实人性的揭露。

(一)“情欲”中透出象征主题的流变

对人类情欲的表现是绘画艺术永恒的主题,历代大师对其都有经典的诠释。威尼斯画派画家提香就曾绘制过大量此类主题的作品,在他看来,美丽女人的肉体是造化的精髓,画面上热烈的气氛、丰富多变的色彩、大胆放浪的形象实际上是表达出人的心理欲望,是对神学所宣扬的禁欲观念的挑战。现实主义之父库尔贝也将女性裸体形象描绘成卖弄风情状,从而坦率地对抗当时社会世俗的惯例,从另一角度上来说画家也是为了获取观者的愉悦。无疑,那些观者是处在一定距离之外的,以便使自己可以轻松地审视画面,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提高观者视觉上的欲望,并通过身体的暗示达到图像的占有。相较于之前的艺术大师,席勒在表现情欲主题这方面是直接而犀利的。在他的性爱题材作品中看不到克里姆特式的优美、高贵和雅致,也极少有装饰性的构图分割和细节描绘,他倾向于用一种简洁、随意的线条来表现出人类最本质的欲望冲动及性爱本身所具有的直率和刺激性。因此在其作品中,男性与女性的身体被真实地甚至是粗俗赤裸地暴露了出来,而在这种情色掩盖下的是深藏于他心中的不安、恐惧和幻想。这种直白的表现方式,不仅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原始本能,而且预示了席勒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上的流变。

(二)“生死”中看出艺术理念的转变

生命与死亡一直是艺术家们热衷于研究和表现的主题之一。作为一名敏感的艺术家,席勒非常留意受到威胁的生存条件,生长和衰退、生命和死亡紧紧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成为他众多绘画的主题。1911年,席勒画了一幅名为《死亡和男人》的作品,其主题在于表现生命,表现人的衰老和死亡。在处理手法上,画面中心的人物以全正面的形象僵硬地伫立其中,脸上似乎是一副可怕的、血淋淋的面具,显出极度恐惧的神色,死神在他身后徘徊,以一个幽灵般的鬼怪形象将这个人搂住。那些凹凸不平的笔触把颜料堆积在人物的身上,人物从赭色、红色和绿色的刺眼与不和谐的调子中显现出来。而在另一幅作品《死亡与少女》中,席勒描绘了一幅死神与少女相拥的场景,画中的死神与少女两种代表生与死的载体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似乎要从根本上摧毁因恐惧死亡而对生命所存的侥幸”。从这些绘画所透射出的意识中可以看出,席勒的绘画在艺术理念上开始了新的尝试,逐渐背离了早期的装饰与隐喻,将自己的绘画建立在了“不相信过去”的全新的表现主义形式之上,从而与之前的艺术理念渐行渐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席勒在其短暂的28年的生命中,不仅从象征主义、装饰主义的绘画风格中汲取了精华,树立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而且将自己的作品推向了更加注重自我、表现真实人性的表现主义绘画之途。席勒的一生非常坎坷,他一生藐视社会规范的约束,饱尝了当时社会苦难与嘲讽,甚至在其去世后一段时间内仍被冠以“颓废艺术家”的名号,而他却始终以敏感的神经、敏锐的视觉追求着自己的艺术之路,“从世俗的偏见、悲剧的人生、扭曲的感情夹缝中宣泄释放出宏大的艺术能量,构建了艺术的原始理性秩序”,影响着一代代的后辈艺术家的构思与创作,成就了现代美术史上的一抹亮色。

[1]亚力编.席勒素描速写[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2]朱国荣.呼吸艺术经典:走马世界美术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3]朱伯雄著.西方美术史十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法]热尔曼·巴赞.刘明毅译.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5][英]肯尼斯·克拉克著.易英译.艺术与文明——欧洲艺术文化史[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1.

[6][美]威廉·弗莱明著.宋协力译.艺术与观念[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7][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著.张言梦译.表现主义艺术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猜你喜欢

席勒表现主义形式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关于表现主义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