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情:语文教学的生命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15期
关键词:激情语文课堂人文

梁 莉

(苏州市吴中区教育科学研究室,江苏 苏州 215128)

对于专业教科研人员来说,接近教育理论的机会往往多于走近课堂的机会。然而,在疏离语文课堂较长一段时间后,我又以一名科研人员的身份,有幸聆听了一些公开课。不得不说,在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的这45分钟里,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先前的期望一次次地被一种莫名的失望所代替。这种失望感究竟源于什么?我急于找到答案。

平心而论,在语文课改浪潮的一次次推动下,今天的不少公开课,相较于常态课来说,早已是历经了千锤百炼,精雕细琢。执教人员匠心独具的课堂导入,熟极而流的板书,驾轻就熟的多媒体运用,师生间你问我答的教学互动,任务趋动下的小组合作,讲练结合过程中的学以致用……总之,一堂堂精心打磨下的公开课,在执教人员以其对三维目标的努力靠近下,不断撞击着我们的眼球。从教学过程来看,这些语文课无一例外,都显得丰满和充实,重点与难点的合理把握,知识与经验的有效链接,使45分钟时间过得有条不紊,波澜不惊;从教学效果来看,预设与生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教学目标水道渠成地得以完成。这一切看起来既合乎理想,又合乎教法。然而,也正因为其过于完美的外表,来自于太多的人工雕饰,让我们在拍手喝彩的同时,内心常常会萦绕一种莫名的失望和无法靠近的距离感。

我从学生的眼里,没有读到激情,没有感到共鸣。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火花在点燃,也没有质疑的声音在回响,更多的则是受教者对执教者的一种无条件的配合乃至全盘吸收。师生间的合作,在一次次公开形式的演练下,早已达成一种默契。仿佛演员演出前走台步一样,每一步都是事先计算好的,通常情况下是错不了的。可是,这样的课堂,我不得不说,只能用来观赏,却绝不会是感动。因为,它们对于技巧的过度运用和对目标的过分强调,让它们无意间失去了一种叫做激情的东西,没有激情的课堂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律动和张力。

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激情而更动人;语文教学,因为激情而更富有生命力。语文教师,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于激情的诠释,似乎更应该有一份责任和义务。

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最富有情感的课程,那一篇篇优秀的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细腻的情感,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科目,特别是理科课程最主要的因素。语文教学应该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各种情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采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不应用冷静与冷漠的态度来对待一篇篇流动着情感波的优秀作品。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流动着热烈的教学情、学习情和各种丰富细腻情感的情感场。在这个情感场中,既有教师对职业、对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热爱,更有教师被课文感染后,又融入自己情感体验的各种情感表现,同时也有被教师和课文所唤起的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上,始终流动着丰富热烈的教与学的良性情感,流动着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情感。这样的情感,既感染着教师,又感染着学生;然后师生互相感染,形成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良性情感的情感场。在这个情感场中,师生之间交流着种种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教学中充满着教与学的成就感、满足感、欣赏快乐、高峰体验等高级审美情感。

应该说,这才是我们今天所应该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在激情的引领下,这样的课堂是千变万化、行云流水的;这样的课堂也是恣肆汪洋、风生水起的。那么,理想的语文课堂,需要怎样的语文教师呢?

首先,我以为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应该是一个富有人文气质和人文情怀的人。他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他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总之,语文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一种人文气质与人文情怀,这是他得以感染学生、点化学生的先天条件。这种先天条件,使他天生具备一种区别于其他教师的语文气质。因而,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通常不是在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在学生眼里,课堂上的那位先生,恍然间就是那个与父亲《背影》依依告别的朱自清,《故都的秋》中政治失意、经济困顿的郁达夫,用自己的人生感悟解读《成功》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情感还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教师,能够引领他的学生达到情感的彼岸;一个自身都不具备人文气质和人文情怀的教师,能够让他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成长为一个具备文学修养的人。这一定是非技巧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

其次,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应该是一个本身就热爱文学的人。他不必对文学有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狂热之情,但他能够始终保持一种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他诗意地行走在大地上的一种独特方式,这便使一个语文教师具备了将一堂堂语文课上得风生水起、千姿百态的功力。而在如今的教坛,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普遍偏低,会读书、喜欢读书的教师为数不多,具有写作能力的教师为数不多。即使有些教师喜欢读书,愿意写作,但因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重负,他们穷于应付急功近利的所谓教学“常规”,因而失去了潜心读书和进行创作的激情。教师个人对于文学热情的丧失,无疑会影响他教学生活的情趣及创造力。实践证明,教师自身素养中如果缺少文学修养,其教学就会苍白无味,更谈不上激情澎湃。相反,那些平日注重文学修养与知识积累的教师,课堂面貌则会截然不同。因为他本身就有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激情,自然而然会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一旦激情进入了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就会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最后,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这也是我最欣赏的一种语文教师。所谓性情中的语文教师,他以率真率性的生活姿态活在自己的性情之中,行走于自己喜爱的语文教学之中,不苟且,不伪装,真情真性,如墨泼洒。三尺讲台之上,留下的永远是一个让人难忘的身影。三尺讲台之下,则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和激励。在众多的语文教师之中,他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共性和个性的深度、广度、厚度和高度的有机统一。相对于共性而言,他的个性生命特质异常鲜明,体现在:能够尽情吸纳生命的源泉,在课堂上尽情展示他的才情,并以他的高品位个性追求影响、感染他的学生。这三个层面是递进式的状态,也是相互关联的关系。“吸纳”是一个语文教师作为生命特质的基本保障,“展示”是这种生命特质的具体呈现,而“个性”则是生命特质的境界追求和人文品牌。王国维曾说:“有真情既有真境界。”一个真性情教师,才会执着地深爱着语文,才会把自身与语文融为一体,达到血肉与精神的融通,才会用他的激情与真情激发起学生的激情与真情。

性情中人自有性情课堂。梁启超上课叫人称绝,他上课讲到紧要处,便成为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已,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讲到欢乐处,则大笑,声震屋梁;讲到悲伤处,则痛哭。听课的也深受感染。他记忆力非凡,四书五经、历史典籍、诗词歌赋,往往张口即诵,讲课时旁征博引。有时偶尔顿住,用手敲一敲光秃秃的脑袋,立即想起,大段大段继续往下背。这哪里是讲课,简直就是精彩的表演。岁月让人不仅记住了那个叱咤风云的英雄,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他三尺讲台上的绝唱。1938年正月的一天,顾随走进课堂面容惨淡,不发一言,先在黑板上抄录四首词,接下来当众大哭,一面哽咽说:“昨天杨小楼死了,从今后我再也不听戏了!”那一年顾随已经41岁,然而他的心灵却纯朴如赤子。有如此纯真之情,才有如此真情课堂,动人之处,必是真性情的流露。

由此,我们需要记住,语文教学因为激情而更富有生命力,这是现代语文教师应有的担当。

猜你喜欢

激情语文课堂人文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消磨不了他胸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