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元杂剧作品中的群众性

2011-03-18孙颖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元杂剧群众性群众

孙颖瑞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试论元杂剧作品中的群众性

孙颖瑞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元杂剧是元代俗文学成熟的文学样式,具有显著的群众性特征。本文从元杂剧作品内容、外在形制和组织形式几个方面来论述元杂剧的群众性,意在剖其特质,揭示其作用和影响。

元杂剧;群众性;作品

元杂剧隶属戏曲,被归于俗文学的范畴。俗文学就是指用传统民间形式创作的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特色,与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式样密切相联,全面反映民众各时期的文化面貌,并用传统民间形式创作,风格是通俗易懂、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它的主要特征也就是群众性。

元杂剧作品就内容来看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思想,深受群众喜爱,它的创作形式则体现出广泛运用了来自群众口头具有通俗、幽默、浅切风格的语言,演艺在城市和农村及随处可及处,这几个方面说明元杂剧具有的群众性特征。

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论述元杂剧的群众性特征,意在究其原因,剖其特质,揭示其作用和影响。

一、元杂剧作品内容的群众性

元杂剧作品内容全面、形象地再现了元代社会的真实状貌。以《元曲选》、《元曲选外编》中署名106种作品,内容所述故事涉及社会剧、爱情剧、公案剧、历史剧、水浒剧和神仙道化剧,这些剧目有假托先朝却直描元代社会现实,有借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反映百姓心声的。其实质或是描写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或是反映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或是揭露了封建特权阶级的昏庸腐败,或是反映了现实无奈出世成仙的精神世界的。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内容都是人民群众最熟悉、最喜闻乐见的。正如小平同志所说那样:“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反映和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及情感,创造出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

以《窦娥冤》为例,它是社会剧的代表。作品的素材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由此演化出来的干宝《搜神记》中“东海孝妇”的故事。但毫无疑问,这些剧作通过公案故事,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黑暗的政治势力和邪恶的社会势力对弱小者的残酷压迫,表现了广大民众对于公平的社会秩序和安宁的生活的向往。这部剧本完全没有历史传说故事的气息,而给人以活生生的感受。实际上,整个剧本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包括窦娥的父亲,她所孝敬的婆婆,地痞恶棍和昏庸贪婪的官僚,都是元代社会现实的人物。而窦娥冤判致死这一结果也符合元代现实状况,这种悲剧结果彻底颠倒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所要求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

《西厢记》作为一部群众喜爱“反封建礼教”的作品,故事情节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这里并没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的爱悦,而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在经过一番艰难曲折之后,以男主人公中进士然后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模式来完成,但毕竟是张扬了受抑制的情和欲的权力,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实际上,这种先苦后甜的模式,却很好地反映和表现人民群众的心理和情感。

杂剧的题材、内容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人民群众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以及命运对个人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于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二、元杂剧外在形制体现的群众性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伎艺中吸取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特征。

从表演风格看元杂剧运用了群众性语言。群众性语言是指规范化了的群众的口头语。元杂剧适应观众的需要不能不顾到当时的口语。这说明杂剧为了满足听众“悦耳”的要求,适应内容的需要,作品中口语化加强,贴近口语的韵书必然产生。胡适在《元人的曲子》一文中说:元曲大多数都是白话的……这个时代的文学,大都有一点新鲜风味,一洗南方古典主义的陈腐气味。曲子虽然也要受调子的限制,但曲调已比词调自由多了,在一个调子之中,句法与字数都可以伸缩变动。所以曲子很适宜于这个时代的新鲜文学。

元杂剧运用了群众的口头语,使它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活泼等特点。贴近生活,贴近观众,靠的是语言的通俗化。这种通俗化语言的标志之一,是语意浅显明白,常用有生活气息的惯用词语,有鲜明的民间语言特色,少雕琢,朴素自然。

像《窦娥冤》中这段普通的说白: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不了的浆水饭,□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冤》中窦娥临刑时对婆婆的一段唱: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快活三》)

这样朴素无华的说唱,多么肖似窦娥这个封建社会里小媳妇的声口,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媳妇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还有《救风尘》中宋引章的说白:

(外旦云)有甚么早不早!今日也大姐,明日也大姐,出了一包儿脓。我嫁了,做一个张郎家妇,李郎家妻,立个妇名,我做鬼也风流的。

以上用语都是很好的例子,能够根据剧情和主人公身份、性格的差异,在不同剧作中变化其语言风格。这种语言较少文饰,既切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与个性,也贴近当时社会活生生的口头语言,更能把观众感情引入到剧情和戏剧人物的命运中。

总的说来,始终新鲜活泼,生气蓬勃,不失本色,是元杂剧戏剧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元杂剧的语言在中国文学中别开生面,从根本上影响了后代许多人对于文学创作原则的认识。元曲语言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臧晋叔《元曲选·序》)。这种富有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体现出元曲的群众性。

三、从组织形式看它的群众性

组织形式上主要是演出地点。元杂剧的演出主要在城市的瓦舍勾栏、农村的寺庙,及路边随处作场(称“打野呵”)。此外,还有酒楼茶肆及“唤官身”到指定场所演出等。主要是元代戏剧演出在平民社会越来越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商业性的娱乐场所也日益增多,在《青楼集志》记载,元代“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阑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这是对于元杂剧在城市演出状况的真切描述。而元初散曲作家杜仁杰的《般涉调·庄家不识勾栏》套曲中有更详细的描述:“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圞坐。”

勾栏一词就是指宋元时期演出杂剧、百戏的场所,多为栏杆搭起的大棚。元代勾栏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物。

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四“勾栏压”条记载了一次勾栏棚顶压落的事故:至正岳寅(1362)夏,松江府前勾栏邻居顾百一者,有女官奴习呕唱,每闻勾栏鼓鸣则入。是日入未几,棚屋拉然有声。众惊散,既而无恙,后集焉。不移时,棚贴压。顾走入抱其女,不谓女已出矣,遂毙于颠木之下。死者凡四十二人。……独歌儿天生秀全家不损一人。从上述作品及资料,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城市瓦舍勾栏演出的大致面貌。剧场多为露天式,有的还有坡式座席。剧场外面,演出前开始贴出花花绿绿的“纸榜”(也叫招子,即海报、广告),写上主要演员的名字、剧目,贴在其他地方的还要写上演出地点。剧场门前还有人招揽观众,收费。戏台上面挂设的帐额,写明剧团名称和主要演员的名字,如“太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有的还悬挂绣花的帷幕。演出前摆出旗牌、神睁、靠背等物;女演员还要面向观众坐排场;伴奏乐队不住的吹打,以吸引观众。

这些都是元代城市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也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它以通俗性、娱乐性获得新的生命活力,以充满人情的世俗生活和无数一般民众的非英雄形象吸引了无数群众。以大众化、通俗化的姿态,充分展示其艺术魅力,适合一般观众的文化水平,能够为他们理解与接受,从而发挥曲艺艺术的独特魅力。

杂剧在农村的演出情况,我们从大量戏曲文物和仍保留的戏曲舞台可以得到答案。元代农村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戏台,或者叫舞厅、舞亭、舞楼、戏楼。这种舞台未必如勾阑节目那样经常,一般在庙会、节日才有演出活动。这样的演出距离很接近百姓。农村演出主要与寺庙社火的活动结合,一面酬神,一面娱人,并与农村商业活动结合。如从现存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可以看到当时杂剧作场的场面。这种聚伙邀伴搭成的职业小班,走村串镇到处演出,俗称打地摊,是传统的演出形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总之,文化艺术活动的各种形式本来就发源于人民群众之中,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又都是人民群众最熟悉的生活,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元杂剧正是以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紧贴群众,反映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使其文化艺术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1]蔡登云.从源流沿革谈二人台艺术的群众性[J].内蒙古艺术二人台研究,2004(02).

[2]吴晟.元剧俗文化特征探论[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09).

[3]杜学霞.“白俗”文化溯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1).

(责任编辑:章永林)

Mass in Works of Yuan-Dynasty Zaju

SUN Ying-rui
(College of Culture and Media,Jilin Teachers'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Changchun,Jilin 130000,China)

Yuan-Dynasty zaju was a mature literary style of popular literature,had significant mass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from several aspects,namely,the contents of works,the external shape and form of organization of the Yuan-Dynasty zaju discussed the ma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uan-Dynasty zaju,intended to analyze its character,revealing its role and influence.

Yuan-Dynasty zaju;mass;works

I207.37

A

1008—7974(2011)07—0068—03

2011—03—25

孙颖瑞(1973-),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元杂剧群众性群众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多让群众咧嘴笑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