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墨家学派消亡原因

2011-03-18史志栋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墨家墨子学派

史志栋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试析墨家学派消亡原因

史志栋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思想风行一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可是,自秦一统后,墨家学派几乎消失,其思想更无人传承,究其原因,有诸多方面。就外在因素而言,奴隶制到封建制的社会大变革,使得墨家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就内在因素来看,墨家学派的思想脱离社会发展需求,最终遭到摈弃,以致逐渐消亡。

墨家学派;思想;消亡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风行一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那时“孔墨之弟子徒属,充盈天下”[1]。 孟子也曾感叹:“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但是,自秦一统后,墨家学派几乎消失了,其思想无人传承。翻阅司马迁的《史记》,通篇只见对墨家的记载不过了了24个字。一派在春秋战国时期轰轰烈烈展开的学说,为何会消失?笔者将就此深入探析。

之所以会出现墨家学派消失的悲剧结果,有外在原因,也有其自身学术思想的问题。

从外在原因来说,首先是因为当时没有适合墨家学派学术思想扎根和发展的土壤。

春秋时期,周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几乎崩溃,各诸侯国独自为政。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异,在文字语言、风俗习惯、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各自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对人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指引当地文化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排斥着与之不相符的其他文化。因此,任何思想学派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符合这种地域文化,儒道墨都不例外。因为,只有适应了这种地域文化,才能赢得“空间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展”[2]。

先拿道家来说。其创始人老子是楚国人,从当今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楚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以及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这个地域范围,自然风光秀丽、多大山大河、土地富饶、食物充足,并遗留下很多神话传说的痕迹,还充斥着浓郁的巫史文化气息,这就为楚人自觉显露出渴望自由、崇尚虚无的强烈个性奠定了基础。

再看儒家。孔子是鲁国人,而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底,其保有仅次于天子的礼器典册,可以行天子之礼。因此,鲁国完全继承了周人的文化传统,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然而鲁国仍依然完整地保存着周礼并执行着。在鲁国,周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极其重要的社会规范,因此“拿诗书礼乐做法宝的儒者”[3]在这里占有特殊的社会地位。这就为孔子“为国以礼”思想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地域环境和生长土壤。

反观墨家。墨子是鲁国人,其思想是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中逐渐形成的,其不容于鲁国,所以墨子只能“到外方去行道”。当到了楚国,墨家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浓重的思想与楚人身上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格格不入,这点不契合通过两者在音乐的分歧中可见一斑。楚国的音乐很发达,还有专门的乐宫,而在墨子看来,音乐“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4],由此提出“非乐”思想,终其在楚国的“行道”并未成功。

墨子后又转战宋国,并在宋国活动了很长时间,且做过宋国的大夫。宋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占据中原,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环顾四周,其北有晋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强敌林立。在很多情况下,宋国不得不屈从于周围大国的意志,很难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宋国地处中原,国民以农耕为主,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精神。可恰恰墨家是一个极端的学派,其倡导的是彻底的无我精神和激进的入世态度,很显然这种思想很难在宋国有所作为。

纵观整个战国时代,当儒家以齐鲁文化,道家以楚文化为各自营造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时,墨家却没有找到可以与之融合的地域文化环境,这就为墨家学派的消失埋下了隐患。

其次,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墨家的衰败。

我们可以从墨子一生的活动看到,他经常从平民的立场来反对贵族的主张,可以说,墨家学派主要代表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平缓过渡中的平民和小私有财产者的利益。平民阶层原来是奴隶社会里统治者氏族中的普通成员,有人身自由,地位比奴隶高,但也要劳动,也受奴隶主的剥削,并经常被氏族用来作为战争的工具,所以对奴隶主贵族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他们选择墨家学说作为他们革命的理论。可是,当秦汉封建专制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出现后,这个阶层进行了新的分化,少数人上升为地主,绝大多数人转变为封建制度下的小生产者,有的日益贫困,甚至沦为奴隶或农奴。但不管是地主还是小生产者,他们都是封建制度下的人,其思想和行为都浸染了封建制的特点。处于社会底层的小生产者或农奴,为了保护自己,甚至开始对他们过去借助的墨家的激进理论产生了厌恶和畏惧。而对于那些转变为地主阶层的人,由于新的封建文化为他们提供了高于旧文化的生存机遇,身份和地位都比过去有所提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开始摒弃墨家的理论。逐渐的,代表平民和小私有财产者的墨家学派,在社会变革中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

同时,在秦一统后,始皇采用李斯的法家理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这无疑是对墨家制造守城器械的特长以严重打击。况且墨家与法家抵触较多,韩非曾说儒墨皆“愚诬之学,明主弗受也”。加之,秦朝实行郡县制,以诛族连坐之法来辅助统治,使“秦之野民,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这就使墨家“兼爱”的思想很难推行下去,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政治环境,对民众的号召力也变小了。

另外,在思想上,从秦始皇禁止私学,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统治者对民众的思想控制不断巩固和强化,这就从根本上终结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墨家学派逐渐失去了自己生存的土壤,最终被赶下历史舞台。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提到:“墨家在东周末秦汉前领主统治没落,地主未取得完全统治权的空隙中与儒家并存并显。秦汉地主政权确立,地主压倒了庶民,因之儒家独盛,墨家消灭”[5]。这非常恰切的道出了墨家由盛到衰的关键原因。

从墨家学派自身来看,首先其学术思想脱离社会发展需求,这成为导致其最终消失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

我们如今所了解的墨家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为众人所熟知的有兼爱、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名鬼、非命等。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和墨家本身的极端性,其思想也逐渐流离在主流思想之外,最终走向消亡。

先来看墨家的“兼爱”思想。《墨子·兼爱》中说道:“天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4]墨家推行“兼爱”,主张人们无差别,无等级的普遍相爱。但在秦一统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推行的是以宗法为基础的君主制,而这种宗法制的实质就是有差别的等级制,其讲求亲亲尊尊。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朝代的更迭,这种宗法制不断强化,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不变的基石,与宗法制相对立的“兼爱”学说当然也不被得到认可。

再看墨家的“尚贤”、“尚同”思想。在《尚同》篇里,墨子反复强调“选天子”及地方长官的思想,其认为“天下之所以为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立为末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4]以此同时,在《尚同下》篇里,墨子还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选拨各级政府官员的思想。“三公又以其知力为末足独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国建诸侯,诸侯又以其知力为末足独治其四境之内也,是以选择其次立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为末足独左右其君也,是以选择其次立而为乡长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礼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家君,非特富贵游佚而择之,将使助治乱刑政也。故古者建国设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师长,此非欲用悦也,惟辩而使助治天明也。”[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家学说在当时已经有了民主政治思想的萌芽。并且,墨子的这个主张确实在反对封建贵族世袭体制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却对当时刚刚建立的封建体制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墨家思想理所当然就成为封建皇权实施打压的对象。

接着通过墨家的“节用”、“节葬”及“非乐”思想,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为出发点的墨家学派,其排斥人的情感和审美需要。墨子说“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4]。墨子主张“非乐”,其认为“且夫仁者只为天下独也,非为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且认为音乐“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无论是“节用”,还是“非乐”思想,墨子都忽视了人的情感需求,却忽视了音乐及其他美丽的事物所具有的审美、怡情的功能。墨子反对儒家提出的厚葬久丧,强调节葬,这种思想有其进步的意义,但是,墨子却没有注意到,儒家强调厚葬久丧的背后寄托的是亲人对逝者的哀思,是人的情感的一种表露,墨子在否定厚葬久丧的同时,把这些也同时否定掉了。墨家学派的这些思想都显的不尽人情,所以也逐渐被人们所抛弃。

最后在看墨家的“天志”、“明鬼”、“非命”思想,他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理论上的矛盾。墨家批判儒家的天命论,墨子说:“公孟子曰:‘贫富寿夭,错然在天,不可损益。’又曰:‘君子必学’。子墨子曰:‘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4]他认为命“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而与此同时,墨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认为鬼神能赏善罚暴。这种矛盾必带来思想上的困惑,不利于墨家学说的传播。

正如庄子所言,墨家的这些学说全部违反基本人性,堪称与天下为敌,是以随风行于一时,而上至皇族,下至庶民,都唾弃于后,墨子一去既无以为继。

其次,墨家学派的半军事化组织,对封建皇权产生了威胁,这也为其消亡埋下了祸根。

在诸子百家中,墨家学派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行动统一的半军事化组织,成员遵守统一的纪律,遵奉同一个领袖,信奉同一种学说。

拿墨家的巨子制来说,《庄子·天下》中记载:“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巨子有命,墨者一定要听从,即使统治阶级的严罚厚赏,都不能阻止墨者对巨子的听从。

墨子弟子胜绰,被推荐到齐国做官。胜绰跟从主人作战很勇敢,墨子责备他违背《非攻》的理论,让他辞官回来。

还有记载墨子门下多勇士,弟子三百人(一说一百八十人),都能赴火蹈刃,死不回头。巨子孟胜守阳城战死,从死弟子竟达一百八十五人。

墨家严于律己,《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巨子腹(黄亨)(音吞 tūn)住在秦国,儿子杀人,秦王说:“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也,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亨)却说,“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亨)不可不行墨子之法。”[1]腹(黄亨)不听秦王的劝说,把儿子杀死。

然而,秦一统后,在封建制度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帝王一人身上,其需要的是维护中央集权的工具。因此,像墨家这种民间的半军事化组织,必然被封建帝王看做是对自己皇权的威胁。久而久之,墨家学派的思想为历代君主所不齿,也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政治环境,这也成为墨家学说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墨家作为一个学术流派消失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墨家学派的学术思想就此也彻底销声匿迹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功利主义思想不同程度的融合进了法家理论;还有它那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也一直流淌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分析墨家学派的思想,汲其精华,摒其糟粕,这样才更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1]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冯天瑜.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冯天瑜.中国学术流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孙诒让.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Reasons of Mohist School's Fade away

SHI Zhi-do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Mohism prevailed and with Confucianism was called famous school together,but since the Qin unification,the Mohist and their thoughts almost disappeared,no inheritance.There are many reasons.First of all,for external reasons,social change from slavery to the feudal system made the Mohist lose its basis for survival,and secondly,from the view of the internal factors,the Mohism could not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ultimately was abandoned,so faded away.

Mohist school;thought;fade away

B224

A

1008—7974(2011)07—0044—03

2011—03—24

史志栋(1985-),河南郑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硕士。

卞实)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学派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子号”与墨子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