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非子政治哲学以及对现实的借鉴意义述略

2011-03-18宁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韩非韩非子方略

宁莹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中国北京100081)

韩非子政治哲学以及对现实的借鉴意义述略

宁莹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中国北京100081)

该文章分篇章的介绍了韩非子的法制思想,包括他的“法、术、势”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略述了他的治国方略。从中窥探出韩非子政治哲学的精华所在。在分析完他的这些治国方略后,文章着重探讨了它的政治哲学思想对当今时代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

法;术;势;法治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韩国的公子,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师从著名思想家荀子。韩非子生逢乱世。在那个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时代,连年的战乱,不休的讨伐,迫使民不聊生,礼坏乐崩。百姓们饱尝战乱之苦,流离失所。为了早日结束割据的局面,统一中国,各个诸侯国的君主都在处心积虑地探索富国强兵,增强国力的治国之道。韩非子的“治国”理论便随着时代的机遇应运而生。韩非子的思想在当今学术界也是一个重点研究的领域,包括他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人口思想、哲学思想、功利主义思想等等。在这片文章中,我们仅就他的政治思想,也或者他的“治国方略”做个大致的综述,在此基础上,阐述韩非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众所周知,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的核心是君主应凭借权威,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或者借以严酷的刑罚来镇压人们的反抗,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利,维护国家统治!韩非子的思想的目的就是使得自己的国家能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欺侮。为此,他不断向各个诸侯国君们阐述他的“治国方略”。

首先,韩非子提出君主应该把“法、术、势”三者结合来治理国家。

韩非子所谓的“法”可以理解为刑法。正如他所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子·定法》)可见,这里的“法”指的是由统治者制定的,强制人民执行的;刑罚也必须深入人心;[1]同时,提倡赏罚分明,对那些遵守法令的人奖赏,而惩罚那些违反法令,扰乱社会秩序的人。这里的法,显然指的是刑法。除此之外,韩非子已经具备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他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邢过不避大臣,赏罚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可见,韩非子的“法”是成文之法。他所提倡的“法”在当时已经冲破了战国以前,由儒家“圣人”制定的用以维系古代宗法社会的规范“礼”,具有强制性和较强的约束性。同时,在使用“法”的基础上,提倡平等性原则。对儒家思想倡导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记》)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次,相对于“法”的公开性,那么韩非子的“术”则是比较隐蔽的。所谓“术”,可以理解为道术。涵义为君主用来驾驭臣民的权术。[1]除此之外,韩非子的“术”,还是一种只限于君主玩弄的权术。具体包括:君主检验考察群臣的能力;如何辨别忠臣和奸臣的能力以及怎样防止奸臣作恶的手段。

既然,察觉出了奸佞,就得设法除掉他,那么,怎样除掉这些奸臣?韩非子由此阐述了他的除奸、防奸之术。在《八经》篇中,他指出“设谏以纲独为”,即设置谏官来约束大臣的独权专断。“泄异以易其虑”,即故意泄露一些异常消息,来打消重臣作乱的想法;“明说以诱过”,即通过申明或者公开指明其错误,以诱导其改过。“渐更以离通比”,即通过更换一些重臣的岗位,用来防止结党营私。如果这些办法都不奏效,那就“势不足以化则除之”。他指出:“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其除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韩非主张“除奸”时,君主绝不能心慈手软,因为一旦仁慈,就会出现“忍不制则下上,小不除则大诛”[2](《韩非子·八经》)的严重后果。

韩非子的防奸思想由来已久,究其根源,则是因为韩非子生活在那个战乱迭起的战国末期,一些贪官污吏,特别是一些擅权营私之奸臣,就趁着战乱,肆意妄为,破坏朝纲,他们实际上已成为妨碍法治,危害君主统治,损害国家利益的罪魁祸首。如果不加以防备,任其滋生,后果则是外不足以富国强兵,内不足以平民愤。因此,韩非子提醒君主,要警惕这些奸臣,要去五蠹,除八奸。

那么,怎么防奸呢?用现在的话说,怎样能防患于未然,或者避免“养虎为患”呢?

韩非子指出:(一)勿使大臣“富之贵之”,以防大臣“贵而主断”。他说:“毋富人而贷焉,毋贵人而逼焉,毋专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韩非子·扬权》)告诫君主不能让大臣太过于富有,这样就会使得大臣权势过重,反而会使君主受制于大臣;不要听信于一人,这样的话反而会使君主失去都城和国家。(二)“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韩非子·扬权》)即君主要防止臣下结党营私,防止他们欺侮君主。(三)“以三节持之”。(《韩非子·八经》)为了防止重臣行奸篡权,韩非在《八经》篇中指出:“官龚节而进,以至大任,智也。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节持之:曰质、曰镇、曰固。亲戚、妻子,质也。爵禄厚而必,镇也;参伍责怒,固也。”这里所谓“质”,是指与重臣通过联姻办法,结为亲戚。这就使得重臣们为了顾全家庭,不敢贸然反抗君主。那么,何谓“镇”,顾名思义,就是镇压的意思,也就是指君主通过赐予重臣爵位和厚禄来稳定他们的人心;所谓“固”,是指通过“参伍责怒(训斥责骂)”方法,把那些重臣牢牢地控制住。对于那些有贤德的大臣,则实行“质”足够可以稳定其心。那么对于贪婪的臣下,出了联姻外,则还需要许诺他们高爵厚禄,才能把他们控制住。然而,对于奸佞的臣下,仅仅采用“质”和“镇”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实行“参伍责怒”之法,[2]要树立君主的威严,不是对他们进行呵斥和责骂,才能控制他们的言论和行动。

可见,“术”是君主深藏于心,用于治理臣下,选拔官吏的权术。是韩非子法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术”是君主玩弄的权术。那么“势”则是指君主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威,权利和威势来形成掌控他人的力量,从而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势”,则可以看作是韩非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因为“法”构建君主“威严之势”,而术构建君主“智慧之势”。他认为:“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治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韩非子·八经》)。

高中生物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对学生的综合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比较关键,这也是促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从理论层面深化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发展研究,能为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参考。

韩非进一步指出:“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不载于势,则功不立,名不遂”(《韩非子·八经》)。君王能够君临天下的首要原因是由于拥有“势”而位尊权重,如果没有权威,则功不能成,名不能顺。

除此之外,韩非子还提出“法势合一”。也就是说,君主必须同时具备制定法律的权威与实施法律的权威,才能巩固自己的权利。因而势是君主实行“法”“术”的前提,没有了“势”,也就没有了权威,没有了权威,法律怎么能够贯彻实行?同理,如果没有“势”则根本不会有所谓的治国之“术”了。

韩非还把“势”分为“自然之势”和“所得而设之势”,即“人为之势”。韩非子认为,权势的原始状态就是自然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统治当中。而要进一步巩固君主的权利,必须得依靠人为之势,即统治者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去加强皇权。与自然之势相比,韩非更重视人为之势,他的理论体系也是紧紧围绕着鼓动君王把全部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树立真正最高的绝对权威,从而创造出“人为之势”,这就为以后的君主集权制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知,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是他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术、势”分别从依法治国,治吏之道等方面来治理国家。

除此之外,韩非子提出治理国家还应当遵循天道,顺应人情,注重耕种。

所谓遵循天道,韩非子说:“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韩非子》的《用人》)即古代善于用人的人,必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守道》篇中,也有“守道者”和“守国之道”的表述。[3]这里的循天守道,意即治理国家要坚持遵守自然规律。因此,循天守道作为治国的基础方略,一方面要求君主治理国家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所有的治国方略都要建立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治理国家要建立自己的道,对于这种“道”,要像尊重自然规律一样,不得违背它。[2]一旦违背这种“因事之理”,就会像在冬天耕种一样,违背农时,必然会导致失败。韩非子的这种遵循天道的思想正是在吸收他的老师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精华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并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

既然,治理国家需要遵循天道,那为何还要顺应人情呢?韩非子指出,“因情而治”“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它是“循天守道”在治人上面的现实体现和延伸。因为韩非子认为,人所固有的本性是爱好利而厌恶害,也就是说,人都向对于自己有利的一面靠近,而排斥对自己造成危险或伤害的一面。为此,韩非子举例子做了例证,他说,地主雇佣雇工为他耕作,而且经常为他们置办可口的饭菜,而雇工也很卖力的为地主工作。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地主和雇工互相喜欢彼此,而是他们都是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罢了。地主想让雇工精耕自作,取得好收成。而雇工则只是辛苦劳动从地主那里获取更多的金钱罢了。

可见,韩非所谓的“因情而治”就是要根据人的好利恶害的本性,让人们好利的本性得到满足,让人们恶害避害的行为得到实现,以此来实现国家治理即富国强兵的目的。

前面提到,韩非子的治国方略还包括要注重农耕。我们知道,土地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各国君主要想增强国家实力,就得依靠百姓们辛勤的耕种。君主要做的不仅是要督促耕种,而且要奖赏那些耕种好的人。只有百姓们努力耕种,生产出更多的物产,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最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正如韩非子所说,“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韩非子·五蠹》)可见,韩非子也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力,懂得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韩非子的治国思想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一、韩非子在向君主们阐述他的法治思想的同时,也表明了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张。这种法治思想以及法律平等原则对于今天特别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法制还不够健全,但正是在这样的时期,我们更需要借鉴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虽然他的法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实行依法治国,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除此之外,韩非子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思想,正是需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才可能让我们的法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韩非子“以术治吏”的思想对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也有启示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我们要批判继承韩非子的“术”。我们知道,现代企业在招聘人的时候,普遍采用“公开招聘”的制度。他们通过对应聘者的素质以及专业技能进行严格考核。最后,看这些应聘者是否符合企业的所招职位的职位要求。这同韩非子的“因任而授官”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应聘者成功进入企业也只是个开始,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不仅要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来做事,同时还要接受领导对他们这些新进的员工的绩效考核。这些岗位职责以及绩效管理制度就是同韩非子的“循名责实”“课其功伐”的思想相同。这样的绩效考核,正是以前君主用来考核臣下所用的“考核之术”。

三、批判地继承韩非子的“势”。领导者也必须学到,在领导岗位上注重领导艺术,要不断树立起自己“势”即威信和威势,也要防范部下,免得被一些奸佞的部下所害。

除此之外,领导干部在任用部下的时候,要注意赏罚分明。只有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充分调动部下的能动和积极性。我们知道,在分配制度中,平均主义大锅饭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劳动者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在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提倡按劳分配的制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能得。这样的分配制度也可以说是从韩非子的“奖赏分明”的思想中演变而来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还是他的治国方略,不仅为当时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多借鉴意义。

注释:

[1]李芙蓉.韩非子政治思想初探[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8(26):11.

[2]葛荣晋.韩非“以术治吏”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06(2).

[3]王立仁,孟晓光.韩非子治国方略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8(5):235.

[1]李芙蓉.韩非子政治思想初探[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8(26).

[2]葛荣晋.韩非“以术治吏”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06(2).

[3]王立仁,孟晓光.韩非子治国方略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8(5)

B226

A

1008—7974(2011)07—0041—03

2011—03—11

宁莹(1982-),山西稷山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2009级研究生。

卞实)

猜你喜欢

韩非韩非子方略
韩 非(话剧)
物理复课有方略 三轮复习见成效
韩非子民本思想的公正意蕴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社会治理中的韩非思想方法论探讨
知祸更需避祸
论用“势”的方略
漫画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
西周开国方略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