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汨罗方言的持续体貌助词“徛”、“徛个”

2011-03-12陈山青

关键词:汨罗趋向补语

陈山青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 510275;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一、“徛”的多功能模式

湖南汨罗方言虚成分“徛[t□i21]”的用法主要有七([t□i21]与“站立”义动词“徛”同音,本文记的是同音字,为简便起见,“徛”不加同音字标识符号“=”):

1.动相补语,如“饭盛徛得,快来吃(饭盛好了,快来吃)”。2.持续体貌助词,如“背徛着书包”。另外,“徛”还与“个”组合成持续体貌形式“徛个[ti21kei°i33]”,如“她就齐=是皱徛个眉头(她总是皱着眉头)”。3.状态/程度补语标记,相当于普通话的“得”,如“长徛有红有白(长得白里透红)”、“热徛得不得了”。4.趋向补语标记,如“伞送徛回来得(伞送回来了)”、“他要我把锁匙带徛去(他要我把钥匙带去)。5.实现体貌助词,如“信快写完徛(信快写完了)”、“屋快成徛(房子快完工了)”。

6.连接两个动词性成分,如“莫失礼,拈徛吃(别客气,夹菜吃)”、“信念徛听下看(信念来听听看)”。

7.表示动作涉及到对象,如“我想徛她就要出眼泪(我想到她就要流眼泪)”、“我个钱尔把徛我(我的钱你给我)”。

以上用法中,持续体貌助词是“徛”最主要的功能。汨罗方言持续体貌形式有多个,除“徛”“徛个”外,还有“哒(到)”、“得”、“住”、“个”等,比较而言,“徛”是使用频率最高、使用面最广的持续体貌形尾。下面主要描写汨罗方言持续体貌助词“徛”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徛个”的基本用法,分辨其细微差别,并考察“徛”的语源。文中所记以笔者母语长乐镇话为准;长乐话声调6个,阴平[33]、阳平[13]、上声[24]、阴去[45]、 阳去[21]、入声[43]。[1](P13)另下文如无特别说明,“徛”都是指持续体貌助词。

二、徛

“徛”附着在谓词后,表示动作所形成的状态或动作所形成的状态性结果的持续,相当于普通话的“着”。“徛”常出现于以下7种格式中。

格式一:V+徛

“徛”常附着在单音节谓词V上(V包括动词化了的形容词,下同),如处祈使句末,其后还可带其他助词,如语气词“咾”和先行体助词“正(先……再说)”等,分别见例(1)和(2);如是陈述句,“徛”后即句末必需有表确认的语气词“个(的)”,如例(3)(4)。

(1)今日好冷,火大隘=烧徛(咾)。(今天很冷,火烧大些(吧)。)

(2)羹先冷徛(正),等下吃。(粥先凉着(再说),等一会喝。)

(3)书包背徛个。(书包背着的。)

(4)大衣披徛个。(大衣披着的。)

前3例都是带祈使语气的处置句,(2)有处置介词“把”,其他两句也可加上,如“把火大隘=烧徛(把火大些烧着)”、“把羹先冷徛(把粥先凉着)”。

另有一种固定格式“NP+(一)V+徛”,“徛”同样粘附在单音节谓词上,“一”是计量V这个动作过程本身的,和“徛”一起表示持续的体貌意义。该式表示进入这个动作或状态过程就同时得出某种结论,[2](P39-41)其后得有后续小句。例如:

(6)细毛看见我,就手一挱徛,要我抱。(宝宝一看见我,就双手张开,要我抱。)

(7)鼻子(一)塌徛,嘴巴(一)歪徛,样范好怕人。(鼻子(一)塌着,嘴巴(一)歪着,样子很吓人。)

该格式常并列出现,其中的“一”可省,如例(7),但单用时通常不省,如例(6)。①

格式二:V+徛+O

V是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宾语O有两类:一类是普通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脑壳”、“棉袄”,句末可带助词,如下面前3例的“看、嘞、个(的)”:“看、嘞”表祈使语气,“个(的)”表确认语气;另一类是“量·名”组合(不能单用),如“双·眼睛(一)双眼眼睛”“个·伢(一)个孩子”,句末一般不出现语气词,如例(12)-(14)。

(8)觇徛脑壳(看)。(抬着头(试试看)。)

(9)穿徛棉袄(嘞),唔是要冻个。(穿着棉袄(呢),要不会冻的。)

(10)他驮徛老弟个。(他背着弟弟的。)

(11)佢鼓徛双眼睛,好怕人来!(他瞪着一双眼睛,真吓人啊。)

(12)齐=冇年纪就白徛脑壳头发。(直译:年纪轻轻就白着满脑袋的头发。意译:年纪轻轻满脑袋头发就白了。)

(13)她进来个时,抱徛个伢,眼泪十把。(她进来的时候,抱着一个小孩,泪流满面。)

含“量·名”组合的“V+徛+O”一般不能独立成句,其前后需带有评价性或描写性句子(小句),如“佢鼓徛双眼睛”通常不单说,只有加上“好怕人来”,才是个语意完足的句子。另外,两类宾语(只部分句子)可互相转换:

(8)a.觇徛个脑壳(看)。(抬着头(试试看)。)(“个·脑壳”为“量·名”组合)

(11)a.佢鼓徛眼睛,好怕人来!(他瞪着眼睛,真吓人啊。)(“眼睛”为普通名词。)

格式三:V1+徛(+O)+VP2

V1、VP2是两个同时或先后进行的动作,有的V1是VP2的方式,两种动作行为同时进行,V1后通常带宾语,如前两例;有的VP2是V1的目的,V1后无宾语,直接带表目的的VP2,如后两例:

(14)端徛(碗)吃。(端着(碗)吃。)

(15)他戴徛眼镜看书。(他戴着眼镜看书。)

(16)他俚下争徛开车。(他们都争着开车。)

(17)伊碗菜留徛把爸爸吃个。(这碗菜留着给爸爸吃的。)

格式四:V徛V徛

这是一种特殊的持续体貌,类似普通话的“V着V着”,依施其生先生之说称为“伴随的持续体貌”(后面格式五、六同属此类)。②如:

(18)走徛走徛就冇看见人得。(走着走着就没看见人了。)

(19)读徛读徛么里话是不想读得。(读着读着说什么不想读了。)

(20)看徛看徛细伢下大开得。(看着看着小孩都长大了。)

(21)抓徛抓徛壳下弄=开得。(抓着抓着痂都掉了。)

格式五:V~V徛

这是格式四的等义式:去掉前面的“徛”,V读长音(“~”为长音符号),即成为该式,如:

(18)a.走~走徛就冇看见人得。(走着走着就没看见人了。)

(19)a.读~读徛么里话是不想读得。(读着读着说什么不想读了。)

另举两例:

(22)伊块天蛮有味,落~落徛又冇落得。(这天气很有意思,下着下着又没下了。)

(23)讲~讲徛眼泪就出来得。(说着说着眼泪就出来了。)

同样,这两例也能换成格式四的说法,如“落徛落徛又冇落得”。另补充一点,此式中的“徛”可用另一持续体助词“住”代替,如“讲~讲徛眼泪就出来得”,但格式四不行。

格式六:V1徛O+一VP2

“V1徛O”是伴随事态,“一VP2”是突然出现的另一事态,由带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充当,“一”表示后面的“VP2”是突发(且多为短暂)的动作行为。如:

(24)他睏徛觉一坐个起来,把我俚下吓一跳。(他睡着觉突然坐了起来,把我们都吓了一跳。)

(25)李老师讲徛课一倒个下去。(李老师讲着课突然倒了下去。)

(26)她吃徛饭一哭个起来。(她吃着饭突然哭了起来。)

格式七:A~A徛

该结构中的A都由单音节形容词充当,前一个“A~”读长音。“A~A徛”所含的程度义很高,其后一般有评价性后续句,整个句子贬义色彩明显。如:

(27)一双脚软~软徛,楼~爬不得得。(一双脚绵软无力,连楼都不能爬了。)

(28)耳朵聋~聋徛,一隘=听不见。(大意:耳朵很聋,一点也听不见。)

不少单音节性质形容词能进入该格式,如:表颜色的“黑、白、红、青”,表空间的“高、矮、长、短”,表年纪的“老”,表属性的“直、硬、软、旧、聋”等。但表度量的“远、近”,表评价的“好、穷、差”,表时间的“早、迟”,表速度的“快、慢”,表方式的“稳、轻”等不能进入。③另外,去掉“A~”,成为“A徛”,句子也成立,如“一口牙齿黑徛(一口牙齿黑的)”、“一双脚软徛(一双脚软的)”,④

不过程度有所降低。

以上7种格式中,前3种是“徛”的主流用法,中间3种是“伴随的持续体貌”格式,最后1种是颇有特色的固定结构,还未见其他方言有类似报道。

三、徛个

汨罗话“徛个”是“徛”和“个”组合而成的持续体形式,“个”单用时也可作持续体标记,如“我俚哥哥穿个西装(我哥哥穿着西装)”、“她手上拿个锁匙(她手上拿着钥匙)”。⑤“徛个”常出现于两种格式中。

格式八:V+徛个+O

(29)他一坐哒就跷徛个二巴腿。(他一坐着就跷着二郎腿。)

(30)比赛个日她穿徛个裙,几好看得。(比赛那天她穿着裙子,挺好看的。)

(31)他打徛个声气,好听不得。(他操着外地口音,很难听。)

(32)面上涂徛个粉,怕有尺把厚。(脸上涂着粉,恐怕有尺来厚。)

(33)外头落徛个雪,走么里来?(外面下着雪,走什么呀?)

有时,两个“V+徛个+O”对举出现。例如:

(34)她唱徛个歌,跳徛个舞,逗徛好多人来看。(她唱着歌,跳着舞,吸引着很多人来围观。)

观察上面的句子,有3点值得注意:一是句子如由两个以上小句组成,“徛个”则一般出现于始发句中,其后常有评价性后续句,如例(31)-(33)。二是例(30)中的“徛个”可由“徛”取代,其他不能,因为此句是个连贯关系紧缩复句(“一……就……”),谓语结构较为复杂,后面其他几例则是述宾短语。三是有些述宾结构中的“徛个”虽然不能直接由“徛”替换,但将宾语转换为“量·名”组合,就可以用“徛”,如“穿徛条裙”、“红徛张面”。

从上面的描写看,格式八和格式二“V+徛+O”关系密切,都能带宾语(也只有宾语成分),其共同点是:除了格式二的祈使句能直接带名词性宾语外(穿徛着棉袄),其他都受限制,⑥除非满足相关句法条件:要么述语属于复杂结构(例(30)),要么有足句的助词(他驮徛老弟个他背着弟弟的),要么有后续句(大多数是这样,如(32)的“好听不得”)。

格式九:V1+徛个+O+VP2

(35)爹爹喜欢眯徛个眼睛看报纸。(爷爷喜欢眯着眼睛看报纸。)

(367)他专门开徛个空调看电视个。(他经常开着空调看电视的。)

(37)表姐穿徛个高跟鞋去爬山,还不是拗得脚。(表姐穿着高跟鞋去爬山,还不是扭了脚。)

(38)她天天开徛个小车到外头去打牌。(她天天开着小车子到外面去打牌。)

上面例句的谓语部分都是复杂的连动结构,前3例的V1、VP2具有并发性,VP2是伴随着V1这种方式来进行的;后1例具有连发性,VP2是V1的目的,这跟格式三相同。另需提到的是,上面4例中的“徛个”都可由“徛”代替。可见,相关复杂结构是“徛个”“徛”通用的句法条件。

四、“徛”、“徛个”的主要区别

“徛”和“徛个”的使用频率都很高,常附于持续义单音节谓词后,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两者关系密切,有些情况下还可还通用,但它们又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

其一,从句法分布范围看,“徛”的面要广得多,它既可处于句中(带宾语),也可处于句末;“徛个”的位置则只能是句中,其后必需带宾语(及其他连带成分);“徛”常出现于“V+徛”、“V+徛+O”、“V1+徛(O)+VP2”、“NP+一V+徛”、“V徛V徛”、“V~V徛”、“A~A+徛”等7种格式中,而“徛个”只能出现于“V+徛个+O”和“V1+徛个+O+VP2”两种格式。

其二,“徛”、“徛个”的语义组合不同:“徛”习惯和“量·名”组合搭配,如“鼓徛双眼睛”;“徛个”则习惯和名词搭配,如“鼓徛个眼睛”,不过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互相转换(限部分句子,格式八已述及)。

另外,前后句子语义搭配也会造成在使用“徛”、“徛个”上作出不同选择,如:

(8)a.觇徛脑壳,鼻子眼内里个药水唔是要流出来。(抬着头,要不鼻孔里面的药水就会流出来。)

(8)b.觇徛个脑壳,天上有吃个落啊?(抬着头,天上有吃的掉啊?)

(9)a.穿徛棉袄,唔是要冻个。(穿着棉袄,要不会冻的。)

(9)b.穿徛个棉袄,尔不热啊?(穿着棉袄,你不热吗?)

上面的a句带祈使语气,是善意的提醒,表现说话者对听话人的关切之情。b的始发句带有描绘性,后续句是反问,表达了说话者嘲弄或责备的口气,实际意思是对前面持续行为的否定(你怎么抬着头、你怎么还穿着棉袄)。

其三,从交际功能上看,存在叙述性与描写性语用分工的不同:“徛”偏于对事态的客观陈述,“徛个”则描状意味强。比较(9)a和(9)b,这种区别非常明显:前者“穿徛棉袄”是非常直接地要求听话人实施穿棉袄的动作行为,叙述性强;后者“穿徛个棉袄”实际是“还穿着棉袄呢”的意思,说明正处于穿着棉的状态,描状性明显。

其四,从时的角度看,“徛”用于已然、未然、常然和正在进行的事件句,“徛个”不能用于未然事件句,如“背徛书包(背着书包)”是个祈使句,但“背徛个书包(背着书包)”不能是表将然的祈使句,而只能是其他三种时态的句子(她昨日/长情经常/伊暂现在背徛个着书包……)。

另外,还有三种“徛个”需要分辨:格式一、二、八中出现了“徛个”(还有格式九,因其“徛个”性质与格式八同,下面只举格式八的例子),它们是不是一回事呢?请看例句:

格式一:(4)书包背徛个[k∂□□21]。(书包背着的。)

格式二:(13)她进来个时,抱徛个[ko□□]伢,眼泪十把。(她进来的时候,抱着一个小孩,泪流满面。)

格式八:(31)比赛个日她穿徛个[kei33]裙,几好看得。(比赛那天她穿着裙子,挺好看的。)

此三“徛个”的句法组合、功能及发音(指“个”)均不同:格式一中的“徛个”是持续体“徛”和句末表确认语气词“个(的)”的连用,相当于普通话的“着的”,“个”读[k∂□□21];例(4)中的“个(的)”也可不用,成为“书包背徛(把书包背着)”,不过由原来的陈述句变为带处置义的祈使句。格式二中的“徛个”是持续体“徛”和量词“个”的连缀,两者不直接发生语法关系,“个”是数量结构“一个”的省略式,修饰后面的“伢(孩子)”,读本音[ko□□]。格式八中的“徛个”则是由两个语素复合而成的持续体标记,不能拆开来理解,“个”的发音是[kei33]。

五、“徛”的语源

湖南境内诸多方言的持续体貌标记用“起”(一般读[□□i]),[3](P166)如汨罗周边湘语长沙、株洲、湘潭、韶山、宁乡、望城、湘阴、益阳、沅江、南县、衡阳方言和湘中、湘西南的湘乡、娄底、邵阳、涟源、隆回、祁阳、绥宁、辰溪方言,赣语岳阳、平江、浏阳、攸县、安仁、耒阳、常宁、资兴方言,以及汝城、临武(官话、土话)、江永(土话)、宜章(土话)、宁远(平话)话等。[4,5](P118~227),[6](P103~104)湖南境外,有重庆、[7](P103~104)成都、[8](P68~69)东莞莞城[9](P142~143)、湖北天门[10](P98)等方言也用“起”。

长沙、宁乡等地的“起”具有多种功能。吴福祥先生认为主要见于湖南境内诸方言的状态/程度/趋向补语标记“起”来自趋向动词,其虚化途径是:趋向动词 > 趋向补语 > 动相补语 > 状态/程度/趋向补语标记。[5](P104)我们赞同吴先生的观点。

本文1部分也列出了汨罗方言虚成分“徛”的多功能模式。那么,“徛”是否和长沙、宁乡等地的“起”同源呢?我们先比较三地“徛”“起”的语法功能:

徛、起(汨罗)起(长沙)[3]65-66,[11]352起(宁乡)[12]104-106趋向动词起身白菜起哒心(白菜抽了薹) 起身趋向补语抬起隘=(抬起些)走起些(走快点儿)他提起水动相补语绳子衣打徛得(毛衣打好了)毛衣打起哒。裤短起三四寸(裤子短了三四寸)持续体标记 抿徛嘴巴笑(抿着嘴笑)抿起嘴巴笑。衣反起穿(衣反着穿)状态/程度补语标记穷徛要命(穷得要命)大门关起崩紧的 他搞起得乱七八糟 趋向补语标记伞送徛回来得(伞送回来了)砍咖了柴然后又担起回来谷快担起回去(快把稻谷挑回去) 实现体标记米吃完徛(米快吃完了)

由上看到:汨罗、长沙、宁乡三地的“徛”“起”都有动相补语、持续体标记以及状态/程度/趋向补语标记等用法。看来,汨罗“徛”的功能与长沙、宁乡的“起”大致平行(只是汨罗话趋向动词和趋向补语用送气的“起”而不用“徛”。另外,“徛”还有实现体标记用法)⑦。加之,汨罗北抵岳阳,东临平江,南接长沙、望城,西连湘阴、⑧沅江,其四周方言持续体都是“起”。据此,我们初步推测“徛”也可能来源于趋向动词“起”。

为什么说是“初步推测”呢?这里有个干扰因素:“徛[k∂□□i21]”的声母不送气,而汨罗四周毗连方言及湖南境内不少点持续体“起”都是送气声母,如此,“徛”则显得颇不“合群”。再加之汨罗话中同时并存使用频率极高的送气的“起[□□i2□□]”,其主要用法与北京话“起”基本相同(具体见后文《对应表》)。汨罗话“徛”“起”只韵母相同,声母存在送不送气的对立,调类也有别,前者阳去,后者上声。两者的语音关系不打通,是很难建立源流关系的。

不过,汨罗话《方言调查字表》上所有溪母字与“起”同音韵地位的“杞[□□i□□3]”(也只有“杞”,用于“枸杞(子)”一词)也读不送气音,但“杞”不送气是不少方言共有的现象,不足以作为“起”虚化后读不送气的佐证。汨罗处在送气“起”的包围之中,而持续体标记“徛”却读不送气音,这确实是比较奇怪的现象。我们开始查检整个湖南境内“起”的发音情况,现有资料显示没有不送气的。继而把范围扩大到周边省份的汉语方言,发现西南官话贵州大方话中有相同表现:“起”用作助词时声母也不送气,与“挤”同音,而“起床”的“起”(动词)是送气声母,与“启”同音。这种情况在贵州也只见于大方县及原属大方的纳雍县的大部分乡镇。⑨

那么,大方话、汨罗话“起”、“徛”的用法是不是对应的呢?请看下表(表中将大方话的“起”分为两个:声母不送气的是“起1”,送气的是“起2”;“——”表示无相应的用法):

大方话、汨罗话“起”“徛”功能对应如表1所示。

表1

上表显示,大方、汨罗话“起”、“徛”的语法功能共15项,其中,不送气“起1”和“徛”完全对应的有“动相补语、持续体标记和表示动作涉及到对象”3项。就持续体标记来看,“起1”的3种用法与“徛”完全相同(例a、b、c分别对应汨罗话的“V+徛+O”、“V1+徛(+O)+VP2”、“V徛V徛”格式)。两地都有始续体、起始体标记用法,不过大方话是用不送气的“起1”,而汨罗话用送气的“起”。再看后四项动词、量词和能性补语、趋向补语的用法,两者都用送气的“起”。虽说两地不送气“起1”、“徛”在状态/程度/趋向补语标记、实现体貌助词、连接两个动词性成分和表示动作必须加快、构词后缀等6个方面不是你有就是我无,但总体上,汨罗话“徛”与大方话“起1”的用法大致平行。而大方话不送气助词“起”的语源就是动词“起”,那么汨罗的“徛”也应该来源于趋向动词“起”。

“徛”为什么读不送气呢?前面多次提到,汨罗周边方言“起”的声母一般送气,可见,这难说是外部影响所致,而很有可能是自身演变的结果。刘丹青先生指出:典型的体助词常有轻声弱化现象。[13](P15)“起”在虚化为持续体的过程中应该伴随着语音的弱化,最终导致声母由送气变为不送气。另外,还有“徛”的调值([21])问题须讨论。汨罗方言轻声的调值不受制于前、后音节,而取决于本调,且其调值不是像北京话那样在单字调基础上变轻变短,而是转读[33]/[45]/[21],分别与阴平、阴去、阳去同调。[14](P190)“徛”的调值[21],读同阳去,符合汨罗方言轻声变读规律,显然是个轻声调。

综上,我们认为“徛”的语源极有可能就是趋向动词“起”。

[注释]

①普通话也有“一VP着”,如“只要一看着他,听着她,她的全副武装就溃不成军了”、“村里村外,雪地一片片被炮火烧黑了,让雪一衬着,真叫黑”。此两例转引自刘街生(2006:42)。

②施其生先生指出:有一种不能独立出现的状态持续体貌,类似于普通话“走着走着碰到一个人”的“走着走着”,表示动作或是一种状态在持续之中出现了另一个事态,前者的持续过程与后一事态的过程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伴随过程,这就是“伴随的持续体貌”。“伴随的持续体貌”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持续体貌,在汉语方言中,其表示形式与一般的持续体貌往往有联系又有所不同(参见《闽南方言的持续体貌》,庆祝《方言》杂志创刊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

③性质形容词的分类采用张国宪先生的分法,参见《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第22-23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

④主谓结构“一口牙齿黑徛”、“一双脚软徛”可转换为述宾结构:“黑徛一口牙齿(黑着一口牙齿)”、“软徛一双脚(软着一双脚)”。

⑤其他方言的“个”也有表持续的,如湖南嘉禾土话:“担咯一担酒缸每去卖(挑着一担酒缸去卖)”(参见王培光,张惠英的《说“个、的”可以表示完成、持续》,《汉语学报》2007年第1期30页)。另汨罗话的两例也可以是“我哥哥穿的西装”、“她手上拿的钥匙”的意思。

⑥普通话可直接带名词性宾语,如“他背着弟弟”、“李明瞪着眼睛”。

⑦长沙、宁乡方言的“起”无实现体用法,但湘语涟源话的“起”有,如“要天光起(天快亮了)”(参见陈晖《涟源方言(桥头河区)动态助词研究》第325页,载伍云姬主编《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

⑧孙益民博士告知湘阴话的“起”也是常用的持续体助词。

⑨贵州大方话材料均来自李蓝的《贵州大方话中的“?到”和“起”》(见《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113-116页)。该文还提到,在西南地区,四川有南川、开县、祟庆、洪雅、夹江、峨边、屏边、叙永、纳溪、沪县、江津十一个方言点(杨时逢(四川方言调查报告》1730-1733页)、云南有屏山、马关、广南三个方言点(杨时逢《云南方言调查报告》1798 - 1800页)的“起”也读不送气声母。

⑩大方、汨罗两地的“起2”、“起”和“来”构成“起2来/起来”充当起始体标记。另大方话的“起2来”还作趋向补语。

[参考文献]

[1]陈山青.汨罗长乐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刘街生.动量与体貌:VP前的“一”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3]伍云姬.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系统及其演变[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伍云姬.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M].长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方言,2010(2).

[7]喻遂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J].方言,1990(3).

[8]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成都方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9]陈晓锦.广东东莞莞城话的“起”[J].学术研究,1992(4).

[10]邹德雄.湖北天门方言的助词“起”和“哈”[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6).

[11]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J].方言,2001(4).

[12]邱震强.宁乡话“起”字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2(1).

[13]刘丹青.东南方言的体貌标记[A].动词的体[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1996.

[14]陈山青.汉语方言轻声研究——以汨罗长乐方言为个案[J].求索,2006(4).

猜你喜欢

汨罗趋向补语
实用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吊屈原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