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网络民意研究回顾与建议*

2011-03-04相清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民意文献研究

相清平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浙江 温州 325027)

民意是执政的根基。互联网的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政治生态的优化使网络民意成为近年来政界、新闻界和学术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一个领域的成长过程与其文献的数量和内容构成有密切关系,[1]对文献资料进行计量分析,是文献综述中常用的且被认为是比较恰当的研究方法。[2]基于此,笔者试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国内网络民意研究进行回顾式梳理、归纳和概述,以此揭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同时针对已有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供学术理论界同仁参考和借鉴,以期有助于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一、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文献统计与计量分析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以文献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量化分析方法,[3]它首先需要确定文献统计源与检索策略等开展计量分析的基本前提。对此,笔者首先对文献统计数据源以及检索策略进行了明确设定,仔细核对数据源的文献检索结果,确定截止到2010年底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文献总量,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网络民意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

(一)统计数据源、检索策略与统计结果

1.统计数据源的选定。在确定了研究方法之后,文献统计数据源的确定就成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数据源抽取策略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对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态势的把握。目前,中国知网(CNKI)、维普咨询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是收录国内中文研究文献的主要数据源,但三者之间在数据的表现形式、收录范围、主题表达、数据加工质量程度上都有所差别。[4]鉴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收录范围的全面性及其更新的及时性,笔者选择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统计的第一数据源,同时基于文献检全率的考虑,把维普咨询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确定为文献统计的辅助数据源。

2.检索策略的设定与统计结果的确定。基于文献检索查准率的考虑,笔者把检索词确定为“网络民意”和“互联网民意”,检索项为题目,匹配方式选定为“精确”,统计时间范围限定为197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文献检索执行日期为2011年5月15日。统计结果显示: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咨询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这三大中文文献统计数据源检索结果的认真核对,得到关于网络民意研究的文献资料共276篇。

(二)文献统计结果的计量分析

对于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文献的统计结果,笔者从文献年度分布、文献类型、文献来源分布、文献基金资助情况、著者这五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

1.文献年度分布。根据文献计量学理论,对某一学科、某一专题的论文在发表年代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概念上了解该项研究的发展情况。[1]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网络民意的研究开始于2004年,2004年至2010年,年度文献量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而且增速越来越快,但在2007年之前,年度文献量始终在个位数徘徊。2008年则是国内网络民意探讨与研究的转折点,年发文量达49篇,相当于2004—2007年这四年总和的两倍还多。2008年以后,国内关于网络民意的研究迅速升温,文献量急剧增加。2009年文献量为91篇,2010年这一年的文献量更是突破100大关,达到106篇。

图1 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图

其实,2008年之所以成为国内网络民意探讨与研究的转折点是有特定原因的,即: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并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充分肯定了网络作为反映民意民情新渠道的作用。随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网络民意迅速成为政界、新闻界和学术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报刊、网络和学术期刊登载了关于网络民意的新闻报道、评论与研究论文,网络民意也成为国内(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热点选题(见图2)。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治生态的优化和民众素质的提高,国内关于网络民意研究的将会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图2 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文献(学位论文)年度变化图

2.文献类型。一般来说,文献资料的载体主要包括专著、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就网络民意这一研究主题而言,笔者根据数据库检索结果,从报刊、学位论文(硕士/博士)和期刊三种文献类型进行分析。在国内网络民意已有研究文献类型中(见图3),期刊文献所占比重最大,宣传色彩浓厚的报刊文献所占的比例是25%,两者之和达文献总量的90%,而学术性和系统性较为鲜明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仅为10%,其中博士学位论文仅占1%。这种状况表明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3 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文献类型比例图

3.文献来源分布。文献统计结果分析显示:国内关于网络民意研究的182篇期刊文献发表在135种期刊上,其中刊载量为1篇的期刊达102种,发表2篇及2篇以上的期刊共计27种(见表1)。另外,68篇报刊文献刊载在48种报刊上,26篇学位论文共来自19个高等院校和1个社科研究机构,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学位论文产出量均为2篇。

从表1可以发现,发文2篇的期刊有15种,发文量3篇的期刊有7种,发文4篇及4篇以上的刊物有5种,其中《网络传播》刊载量最高,为9篇。在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文献发表相对集中的27种期刊之中,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期刊为6种,刊载21篇,期刊核心率为22.2%,文献核心率为26.3%。笔者通过分析对182篇期刊文献发现,目前刊登在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有33篇,文献核心率为18%。这种状况表明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6种期刊登了国内网络民意研究领域的大部分核心文献。因此,这些期刊是研究者了解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态势时应当重点关注的文献源。

表1 刊载网络民意2篇及以上文献的期刊统计表

4.基金资助情况。基金项目的论文往往代表着一个研究领域内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高的难度和较高水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它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前沿动态。[5]文献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文献中接受基金资助的共计16篇,15个基金项目(见表2),约占研究文献总量的6.2%,这表明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接受基金资助的比率还比较低。同时,从表2也可以看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文献主要接受省级行政(教育)部门的基金资助,高级别的基金项目仅有3项。在互联网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影响日益凸显的特定背景下,对网络民意开展学术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是理论研究对现实社会热点问题的及时关照。基金资助对科学研究,尤其是重大课题的研究极其重要。[6]因此,着力增加网络民意研究获得高级别基金项目资助的比率就成为研究者提升研究水平和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5.著者分析。对作者群的统计分析,能反映出文献作者与文献量的关系,同时能预测、估计和揭示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7]进而确定研究领域内的活跃作者。对此,笔者从人均文献量和合著率这两个方面对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群体进行分析。文献作者统计表明: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276篇文献作者分布情况是:19篇作者人数不详,余下257篇文献的作者人数是305人。由于存在有一部分文献的作者人数不详的情况,最理想的人均篇数计算前提是假设19篇作者人数不详的文献都只有1位作者。基于此,可以计算出最理想状态下的人数篇数为0.85篇,因此实际人均篇数应小于或等于0.85篇,从署有明确作者人数的275篇文献中,发表2篇及2篇以上文献的作者仅有12位,其中发表3篇的作者仅2位。这种现状说明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作者比较分散,研究者的对网络民意研究的持续关注度较低。从文献合著率来看,257篇有明确作者人数的文献中共有46篇为合著论文,由于还存在19篇文献作者人数不祥的情况,那么网络民意研究文献的实际合著率应在0.167-0.179之间。这种状况表明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合作度还有待提升。

表2 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文献的基金资助情况

二、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文献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国内关于网络民意研究的276篇文献的认真研读,笔者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把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即:网络民意的概念与本质研究;网络民意的依存载体与(特点)特征研究;网络民意的功能与局限研究;我国网络民意的形成、发展与现状研究;网络民意的实践效应研究;推进网络民意理性发展的路径研究。

(一)网络民意的概念与本质研究

1.网络民意的概念界定。核心概念的清晰是任何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2004年以来,“网络民意”的概念伴随着网络舆论、网络舆情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8]限于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仅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袁丽认为,网络民意就是通过互联网络的各种渠道,如BBS、博客、网络调查等而呈现出来的网络虚拟世界中大多数成员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物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9]陈华栋和蒋颖指出,网络民意的定义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概念认为网络民意是网络上的民众主体对国家管理者客体的社会政治态度。广义概念将网络民意扩展到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情民意”的网络化,认为是网络情绪、意见和态度。[10]综观学术理论界关于网络民意的概念界定,虽然绝大多数研究者关于网络民意的界定没有实质区别,只是在表述方面略有差异,但是部分研究者的观点还是非常值得商榷,即:第一,网络民意的指向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和私域的事务与问题这两个方面?第二,网络民意与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表达是不是可以等同?对于第一问题,笔者赞同学术理论界的主流观点,即:把网络民意的指向对象界定为社会公共事务或社会热点问题。这是因为私域的事务与问题能否构成网络民意的指向对象需要具备特定的条件,不能不加以限定。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三者之间既存在着联系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不能把网络民意与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表达的概念界定相混淆。首先,网络民意与网络舆论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舆论是民意产生的先导和基础,民意是舆论的集中和发展,另外“民意”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语境和“舆论”仍然存在差别,“民意”更强调意见的意志控制色彩。[11]其次,网络民意与网络民意表达也是存在着差别的。笔者认为,网络民意表达这一概念侧重于网络民意的表现方式,而网络民意不仅包括表达方式,也包括表达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倾向等。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把网络民意界定为网络群体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的电子文本表达方式对社会公共事务或特定社会热点问题所发表的较为一致或者相似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倾向等的综合反映。

2.网络民意的本质。对此,学术理论界的观点较为一致,认为网络民意实质上是现实民意的“网络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未加整理的、初始状态下的民意。刘祖华和周湘智认为,网络民意是网络虚拟言论市场的产物,本质上属于原生态民意。[12]张淑华认为,网络民意实质是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公共事务做出的各种意见表达与利益诉求。[13]刘力锐[14]和陈贤滨[15]都认为,网络民意在本质上是现实民意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张慧婧认为,网络民意的本质就是权利的表达。[16]

(二)网络民意的依存载体与(特点)特征研究

1.网络民意的依存载体。网络民意的依存载体,也即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高煜认为,在网络民意的众多依存载体中,BBS网络论坛是网络民意最重要的表达方式。[17]苏慧认为,网络民意的依存载体有网络论坛、新闻跟帖、博客言论、网络民调和在线聊天。[18]陈华栋和蒋颖在《关于“网络民意”的一些思考与对策》一文中指出,网络民意的依存载体主要有五处,即:主流新闻媒体及网站;新闻留言专区或专题调研页面;各大网络论坛;博客、播客、维客、个人新闻台、开心网等新兴网络形式;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10]金虹认为,网络民意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调查问卷、BBS信息发布平台和中文社区、网络新闻后缀的读者留言与讨论、博客与微博、交互式聊天室、网络与无线通讯相结合。[19]

2.网络民意的(特点)特征。对网络民意的特点(特征)进行概括和归纳,是网络民意研究的必要环节,许多研究者都对这一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李华和严红指出,网络民意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参与的平等性和广泛性、表达意见或诉求的直接性和真实性、议题的多样性。[20]刘祖华和周湘智指出,网络民意具有生长空间的虚拟性、表达方式的直接性、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内容指向的公共性特征。[12]刘剑认为,网络民意的特点有五个方面,即:民意主体的多元参与;议题广泛且设置快速有效,范围更多地涉及与权益相关的内容;网络民意的表达更坦率、尖锐;网络民意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1]乔木从网络民意的现实效应的角度把网络民意的特点概括为七个方面:即时性、广泛性、交互性、民主性、复杂性、隐匿性和非理性。[22]网络民意的特点(特征)首先源于网络的媒介特性,但同时它又超越了作为媒介的技术属性。[23]笔者认为,研究者应该从互联网传播媒介特征与网络民意的现实效应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民意(特点)特征。

(三)网络民意的功能与局限研究

1.网络民意的功能。马慧茹认为,网络民意具有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导向和成为社会的“排气阀”的功能。[24]苏慧指出,网络民意的功能有三个方面,即:网民意愿强势表达平台;积极推动民主进程;有效地弥补传统媒介表达民意的缺憾。[18]丁骥认为网络民意具有真实表达网民意愿、积极推动民主化进程和缓解社会压力的功能。[25]丁雪圣指出,网络民意具有沟通、监督、参考和导向的功能。[26]

2.网络民意的局限。马慧茹认为,网络民意表达存在着代表局限性、虚假性和网络暴力的问题。[24]李华和严红指出,网络民意存在网络是否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网络民意是否是理性的问题。[20]张亚勇和杨丽梅认为,网络民意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规范和解决:首先,网络民意表达内容真伪难辨。其次,网络民意表达主体分布不均。再次,网络民意表达环境尚待规范。[27]周科认为,网络民意在彰显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民意偏激、随意、不真实和不平衡等问题。[28]张思嘉认为,网络民意表达存在的问题是网络不良言论及虚假信息误导舆论、“网络暴力”侵犯公民隐私和网络舆论干扰司法判决。[29]马生海认为网络民意存在主流意见和非主流意见的矛盾、网络民意是理性表达和非理性表达的矛盾。[30]

(四)我国网络民意的形成基础、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

1.我国网络民意的形成基础。苏慧指出,我国网络民意的产生除了网络媒体的持续发展外,更和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网民的积极参与密切相关。[18]朱丽峰认为,网络民意在中国的兴起,并不是一个偶然,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既有经济条件的改善、社会结构的变迁,也有政治环境的优化,既有技术因素,也有体制因素。[8]

2.我国网络民意的发展历程。金虹指出,1999年至2002年底,我国互联网进入普及和应用的快速增长期,网络民意由此萌芽。2003年以后,网络民意汹涌而来。2008年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标志,网络民意进入快速成长期。[19]朱丽峰则将网络民意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994年至1999年)、初步发展阶段(2000年至2003年)、迅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2007年)和逐渐成熟阶段(2008年至今)。[8]张慧婧认为,中国网络民意最早开始于1998年5月印尼排华事件。网络民意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兴起阶段和蓬勃发展阶段。[16]

3.我国网络民意的发展现状。网络民意的发展和走向主要取决传统媒体介入、网络媒体管理层、权威网民、执政党和政府的行为这四个因素。[26]苏慧认为,当下我国的网络民意从己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网络民意的萌芽阶段而发展成为其在整个社会具有极大影响的社会舆情。从规模而言,我国的民意有以下特点:网络民意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整个社会的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从发展水平而言,虽然我国网络民意中的参与者在不断扩大,但是网络民意的质量却有待提高。[18]张慧婧认为,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网络民意呈现“官民”良性互动的态势;从发展形式来看,网民参与以讨论和提供建议为主,以协商为主要形式;从功能来看,我国网络民意更凸显强烈的民意表达、维权和社会监督的功能。[16]

(五)网络民意的实践效应研究

网络民意的实践效应是网络民意研究者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而且采取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与归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述国内网络民意研究者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

1.公共决策论域中网络民意实践效应。刘祖华和周湘智认为,网络民意的积极效应表现可以概括为:打开“政策窗口”,推动公共政策议程;释放“决策气球”,避免公共决策失误;拓展公共领域,营造政策执行环境;提升平等意识,加强公共决策监督。网络民意的消极效应表现为:“数字鸿沟”效应与结构失衡、“匿名制服”效应与去责任化和“沉默螺旋”效应与群体极化。[12]丁骥把网网络民意的正面影响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有利于公民利益诉求的表达;为制定公共政策依据提供新来源;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改进。负面影响表现为:现阶段网络民意的代表性较弱;网络民意具有虚拟化缺陷;网络群体也具有群体心理问题。[25]马生海认为,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表现为四个方面,即:第一,激起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第二,促进民主参与的改善。第三,表达人民的心声,协助政府更好的、更及时了解实际情况。第四,促使政府决策更为民主化、科学化。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第一,网络民意的数量过大和非理性的成分,增加政府制定政策的成本和盲目性。第二,网络民意的跨越时空的特性,减少了公共政策制定的中间环节,可能引发公共政策高层制定者权力的集中。第三,网络民意引起的安全问题,必将影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质量。[30]

2.民主政治发展论域中网络民意实践效应。丁建军指出,网络民意的客观、公正、理性表达有利于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其一,网络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信息;其二,网络语境培养了公民的民主素养和参政意识;其三,网络民意聚焦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但如果网络民意没有得到妥善疏导,将会危害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其一,可能导致民间非理性舆论膨胀而影响政府决策;其二,可能导致虚假有害信息泛滥,破坏社会稳定;其三,泛自由化言论可能危害中国文化安全。[31]王海稳认为,网络民意表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及时疏泄矛盾、反映民情和提高预警性,促进和谐秩序的建立。增强了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但网络民意也可能出现以下消极影响,即:“民意”的自主“协同过滤”导致信息“窄化”,从而出现自发性的“局部民意”、“狭隘民意”,甚至“虚假民意”。其次,民意的“情绪极化”,可能引发网络动员或网络暴力,对公民人身权利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32]丁雪圣认为,网络民意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利影响有三个方面,即:为政府决策提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信息;网络民意的表达提高了公民的民主素养和参政意识;网络民意聚焦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网络民意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利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非理性的网络民意的膨胀而影响政府决策;虚假有害信息泛滥,破坏社会稳定;网络民意“话语权”的垄断可能影响决策科学。[26]

3.法治与和谐社会论域中网络民意实践效应。第一,法治论域中的网络民意实践效应。吕中国和杨玉洁指出,网络民意的涌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增强公民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优化中国法律运行机制。[33]张善根和郑辉认为,在立法中引入网络民意,既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又能充分扩展立法过程的公众参与。[34]陈珊珊认为,网络民意对司法活动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两者间的互动推动着司法公正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但不加控制的网络民意可能会逐渐偏离理性,过度的渲染不实信息,误导公众,从而对司法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带来阻碍,导致司法独立性难存,最终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35]第二,和谐社会建设论域中网络民意实践效应。张亚勇和杨丽梅把网络民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的推动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一是表达主体的广泛性促进了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有效整合。二是民意传播的便捷性推动了执政党与社会的及时沟通。三是民意表达的真实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四是讨论议题的预警性提高了预警机制的灵敏性。[27]黄长军认为,网络民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多元化民意传递,维护各阶层的利益;释放“决策气球”,维护公共决策公正;聚合各种民意资源,缓和社会公共危机;拓展公共领域,改变政治生态环境。[36]

(六)推进网络民意理性发展的路径研究

基于网络民意的特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如何把网络民意纳入理性发展的轨道就成为研究者探讨网络民意这一研究主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览国内学术理论界的主要观点,笔者认为,研究者主要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第一,宏观整体视野下的路径研究。例如:陶文昭认为,引导网络民意需要发挥主流媒体和主流人员的引导作用,注意重点热点。[37]匡文波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对互联网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38]王永霞认为,尽快建立网络实名制,让网民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变“堵”为“疏”,适当转变网络舆论管理政策和策略;加强主流新闻网站阵地建设,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加强网络立法,完善执政程序,健全舆论管理制度保障。[39]丁学圣提出从网上舆论、法律、技术、甄别网络民意、网络媒体及网民的调控和自律、传统主流媒体和人员进行网络民意的调控。[26]

第二,特定问题域的路径研究。例如:刘剑从公共政策制定基础视角提出网络民意的调控应科学设置政策议程、加强网络技术创新、强化道德法律规范。[21]袁丽从避免网络“多数暴政”的角度提出推进网络民意的理性发展应做到:在数字鸿沟和网络双重沉默螺旋的客观现实下合理面对和采纳“网络民意”;在网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维护反论权;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前提下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在网络立法的前提下保护“网络匿名发表言论权”。[9]和菲菲从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指出,提高我国网络民意有效表达应当加快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建构现代化的政策制定系统、加强政府层面的制度建设、改善网络参与氛围和完善网络法制制度。[40]马志敏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网络民意的理性发展应当做到:发挥政府主导,树立信息权威;加快网络立法,规范网民行为;提高网民素质,优化网民结构;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积极引导民意表达。[41]杭孝平建议通过以党报为首的主流媒体积极引导网络民意。[42]

三、提升国内网络民意研究水准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网络民意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和研究主题的梳理、归纳和概述,笔者认为,毋庸置疑,截止到2010年底的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确取得了十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但总体而言,网络民意的研究在国内尚处在初步起始阶段,因为已有研究中明显存在一些制约网络民意研究深入发展的问题。因此,要提升国内网络民意的研究水准,就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从文献数量上看,虽然国内网络民意的研究相对国外学术理论界的研究而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从核心文献率、文献类型和基金资助率来看,学术理论界还需要加强学术性,提升研究质量,注重研究的系统性,尤其高级别的科研资助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对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网络民意研究的引领导向,加大对网络民意研究的扶持力度,例如:明确地把网络民意列入课题申报选题范围,同时在项目立项时对以网络民意为研究主题的项目有所倾斜。第二,从作者的文献人均占有量和文献的合著率来看,研究力量较为分散,持续、稳定的研究群体尚未形成。笔者建议,学术理论界应注重队伍建设,培育持续、稳定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第三,从对研究内容的分析来看,学术理论界对网络民意的概念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同时存在着概念混淆的现象。另外,探讨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之间的文献所占的比重最大,具有新闻学和管理学专业背景的研究者是网络民意的研究主体,其他学科背景研究者对于这一研究主题的关注度还有提升空间。因此,学术理论界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拓展研究主题和研究视域,着力提升研究的多学科参与度。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展现国内网民民意研究的学术图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笔者采用的三大文献数据源并没有完全收录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全部文献资料。第二,对于文献计量的应用不足,只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1]方征.我国小班化研究现状评估与展望——1998-2009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杨春方.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国际营销研究述评[J].江苏商论,2008,(5).

[3]叶鹰,潘有能,潘卫.情报学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3.

[4]孙志茹,张志强.文献计量法在战略情报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5).

[5]孙育华.2006年-2008年载文、引文、作者及基金资助分析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

[6]Zhao DZ.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f grantfunded research:acase study of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ield[J].Scientomet-rics,2010,(2).

[7]潘龙妹,于爱群.基于文献计量的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7,(8).

[8]朱丽峰.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D].长春:吉林大学,2010.

[9]袁丽.多数暴政理论视阈下的网络民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10]陈华栋,蒋颖.关于“网络民意”的一些思考与对策[J].求实,2009,(10).

[12]刘祖华,周湘智.网络民意在公共决策中的双面解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6).

[13]张淑华.权利与权力双重视角下的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4]刘力锐.论我国网络民意的特征与政府回应[J].求实,2009,(6).

[15]陈贤滨.正确处理网络民意初探[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3).

[16]张慧婧.网络民意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对策[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0.

[17]高煜.网络民意在公共决策中的利弊分析及引导[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

[18]苏慧.网络民意的功能和局限[D].长沙:中南大学,2008.

[19]金虹.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20]李华,严红.和谐社会更需网络民意的合理表达[J].湖北社会科学,2006,(8).

[21]刘剑.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基础的网络民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22]乔木.我国网络民意政府回应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23]胡琛.网络民意背后的政治文明[J].人民论坛,2010,(22).

[24]马慧茹.试论网络民意的形成及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5]丁骥.网络民意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6]丁雪圣.论网络民意及其调控策略[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27]张亚勇,杨丽梅.规范网络民意构建和谐社会[J].求实,2007,(1).

[28]周科.切实加强对“网络民意”的管理与引导[N].青岛日报,2009-04-25.

[29]张思嘉.我国网络民意表达影响因素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2010.

[30]马生海.网络民意对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31]丁建军.网络民意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32]王海稳.论网络民意表达的政治价值考量及其限度[J].甘肃理论学刊,2009,(3).

[33]吕中国,杨玉洁.网络民意的法理学思考[J].法治论丛,2009,(5).

[34]张善根,郑辉.网络民意需重视,更需甄别——以立法引入网络民意为例[J].西部法学评论,2009,(6).

[35]陈珊珊.网络民意监督与刑事司法公正——基于邓玉娇案引发的思考[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36]黄长军.网络民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党政论坛,2009,(3).

[37]陶文昭.正确对待网络民意[J].红旗文稿,2007,(11).

[38]匡文波.网络民意:拒绝疑虑和误解[N].中国教育报,2008-07-15(3).

[39]王永霞.“网络民意”的规制与引导[J].中国记者,2009,(2).

[40]和菲菲.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民意有效表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41]马志敏.论政治文明进程中的网络民意表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

[42]杭孝平.发挥党报优势引导网络民意[J].新闻爱好者,2010,(3).

猜你喜欢

民意文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