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带着艺术走向有效

2011-02-21胡二伢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艺术化板书作业

胡二伢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课堂教学
——带着艺术走向有效

胡二伢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教学过程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有着清晰目标和方向的艺术,因而教师非常有必要将课堂设计得更加的艺术化、人性化,当然,这是基于科学有效基础之上的,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获取知识,快乐地成长。

课堂教学;艺术化;有效性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21世纪,很多国家都在极力推进教育改革,试图通过基础课程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2001年,我国也正式拉开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帷幕。古语云:“君子自幼育,大业从微起。”所以,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就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改革思想和理念来作为指导,更重要的是必须深入教学领域。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这才是人才培养革命最基础、最核心也是最紧迫的任务。美国学者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任何其他的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教学过程既然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有着清晰目标和方向的艺术,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演绎这门艺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师生关系的艺术化

(1)艺术化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对话关系。教师要有平等意识,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教师以共同参与学习的姿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共同获得学习探索新知识的愉悦。

(2)艺术化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着眼于彼此的内心,注重对人的整体精神和生命的深切关怀。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信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学生的愿望。哪里有这种爱,哪里的教师本人就是吸引集体和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

(3)艺术化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在彼此间的精神体验之中、共同体验心灵感悟的升华、生命力量的展示、情感世界的融合的关系。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教师要及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自信心,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精神体验。

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说话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功效。中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曾对教师语言做出了如下比喻:“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对教师这一职业尤为重要。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连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如果说一节优秀的教学课是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那么教学语言就是串联这些珍珠的那根线。教师要想演绎好这根神奇的“线”,就要深刻把握好教学语言的以下特点:①科学性。教学语言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媒介,因此首先必须严谨、缜密且富有条理。教学语言如果不够严谨,就很有可能“误人子弟”。②简洁性。课堂教学就像是演电影,教学内容好比剧情。一部电影的时长是有限的,要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示清楚,就必须注意语言的简洁与清晰。倘若语言冗长啰唆,电影的质量自然会降低。③启发性。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相应地应当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④趣味性。就像上述所言,课堂教学就像是拍电影,如果这部电影中缺乏学生感兴趣的“趣味点”,那么学生很难完全投入到剧情之中。⑤情感性。课堂是知识传输的平台,更是情感交流的港湾。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时,教学过程会变得更加的轻松愉悦,教学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师有必要用富有情感的言语来感化、吸引学生。⑥主导性。教师是“导演”,其语言应具有掌控教学流程的功效。⑦个性化。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往往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即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是教学艺术得以高度发展的结晶,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完美结合。当一名教师拥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时,教学才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

三、提问与引导提问的艺术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的方式方法直接会影响问题的质量和问题表达的效果。因此,教师本身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并引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发人深思的问题。

1.问题的发散性、多维性

提问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了解得更加的透彻、更加的全面,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体现问题的丰富性、发散性,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注意改变和选择提出问题的角度、提问方式,变化问题的维度和层次。要通过角度、维度、层次和方式的变化,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问题的精练性、可答性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故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时就必须考虑时间的限制。教师在备课时,应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问题,选择当前最为热点的问题,选择最能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的问题。如果选择的问题过多,不但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反而会使学生在众多问题面前感到“迷茫”,失去探究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同时,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思维水平,问题的难度要适当,要具有可答性。

3.问题的可延伸性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然后让他去热爱生活,造福社会。因此,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现有的课本知识上,而应当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教师在提问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提出更广泛、更深刻的问题,促进学生知识的发散和延伸,使学生对大自然、社会生活和人生的重大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走向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之路。

四、板书的艺术性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良好的教学板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仅能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而且可将教学内容精简化、结构化,给学生以知识框架和整体印象。板书的艺术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清知识脉路,突出重点难点

一堂课的板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这个系统的是一堂课的“精华”部分,是相关知识体系重、难点的“大汇集”。这些“精华”所构成的系统应该是有序合理、层次分明的。学生看到板书,就可以理清这节课的知识脉路,掌握重、难点之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并准确判断出重、难点。

2.布局力求科学

科学性是地理教学中板书设计的根本原则。只有符合科学性的板书才能准确无误地、高效地传递知识和信息。板书布局的科学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内容的准确。体现在用字遣词准确无误,概念叙述、公式推导、原理表述科学严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概括缜密全面。第二,符合学生的审美。科学的板书布局应该首先符合学生的“口味”,因为板书的最终效果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布局合理的板书给学生的空间感受应该是美观、严谨且大方。

3.形式因课制宜

板书的设计形式有很多种,如提纲式板书、结构式板书、表格式板书、图文式板书、联系式板书等。教师选择板书的设计形式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例如:在设计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板书时,可以选择表格式板书,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速度、方向等进行列表比对,这种板书的特点是突出了差异与联系;在设计“三圈环流”的板书时,比较适合的是图文式板书,即画上示意图再附上文字标明,这种板书的优点是便于理清“过程”。

五、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简称DBR)得到了广泛的应用。DBR创始人柯林斯(Collins)曾说过:“正如航空学要研究不同的设计是如何帮助升空、缓行和机动性一样,教育中的设计科学是设计合理的学习环境以促进更好地学习、合作和动机激发。”教学设计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情境的设计,二是教学流程走向的设计。

1.教学情境的设计

教学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心创设的特殊环境。其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所设计的情境中以一种愉悦的方式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能力和情感都得到提升。基于这个终极目标,笔者对艺术化的情境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①情境的激励引导性。最佳的课堂教学情境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并在强烈的求知欲下积极思考,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解决困惑,获得知识。②情境的课标吻合性。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在忠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综合考虑具体的教学条件进行设计。③情境的思想教育性。“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知识分子所尊崇的信条。正心与修身位其前列,可见,一个知识分子的思想素质是多么重要。因此,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过程中,应该也必须时时刻刻把提高人的品德素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学流程走向的设计

教学流程的设计是在教学情境设计完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师统筹考虑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情况设计好情境之后,接着就要安排情境内该如何一步步地实施教学操作。具体的流程走向安排应遵循3个原则:①内容的流畅性。教学的流程实际上就是知识点的串联,这其中必须考虑知识点串联的有序性和渐进性。②师生的有效互动性。课堂有效的师生互动,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的流程设计。因为教师只有在流程设计环节进行全面的考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感到自己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③创新性。这一点是新课改以来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一名好的老师,学生难以猜到他的下一步“棋”是什么,他自己却“走”得游刃有余,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悬念,很好地吸引住学生。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做到教学流程的不断创新,不断地给学生带来惊喜。

六、作业的艺术化

《教育大辞典》把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堂作业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操练的各种类型练习,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际操作练习等,其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教师也能从中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或技能的缺陷,并作必要的纠正。课外作业也称家庭作业,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1.科学的作业设计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考虑到作业的思维灵活性。为了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作业应当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性,增强启发性,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分层化。某些文科作业还可以尽量“生活化”,让学生尽量拓宽自己的思维广度。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各自的兴趣和潜力,还可以设计出不同角度的作业供学生进行选择。例如:语文《荷塘月色》的作业设计(选做其一):(1)忠于课文描述,创作一幅画。(2)连词成文:袅娜、凝碧、幽僻、风致、倩影。(3)学了课文后,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荷塘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4)如果李白来到荷塘边,他会写下怎样的好诗。设计作业时还可以借鉴美国“长期专题作业”的形式,这种作业是围绕某个主题来展开的,时间跨度较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优质优量的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要有明确的目的,哪些题是为巩固知识的,哪些题是为学新知识做准备的;哪些题是为了培养能力的,哪些题是为掌握基本概念的;哪些是必作题,哪些是选作题,都应让学生心中有数。教师布置作业时要考虑本学科教学时数与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适当比例,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切实提高作业质量;布置作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和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勤奋求知的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变更作业的形式,保持作业的新异性,是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和保持学习兴趣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3.人性化的作业评价

依据新课标,作业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而不要只注重结果;应注重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要固守答案;应注重发现作业完成的亮点,而不要紧紧盯住缺陷;应注重师生观点的交流,而不要单向地讲授。

现代课堂面临着多重挑战,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出一个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现在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繁多,压力很大,因而教师有必要将课堂设计得更加的艺术化、人性化,当然,这是基于科学有效基础之上的,要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获取知识,快乐地成长。新时期,教师要带着艺术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带着笑脸走进知识的殿堂。

[1]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符 洁)

猜你喜欢

艺术化板书作业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不规则抽象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韩剧《坏男人》艺术化叙事策略浅析
作业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