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赫索格》中的女性形象看贝娄的性别观

2011-02-20王小红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贝娄婚姻生活妻子

王小红



从《赫索格》中的女性形象看贝娄的性别观

王小红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 福州 363000)

通过了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婚姻生活,再透过主人公赫索格男性这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分析《赫索格》作品里的女性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贝娄从本人的婚姻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创造了真实可靠、生动形象的三类女性人物,也体现了作家的性别观。

赫索格;传统女性;现代女性; 理想女性

《赫索格》()(1964)是犹太裔美国作家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以他自己的第二位妻子桑德拉与他好友私通之事为原型而创作的一部自我嘲讽之作。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贝娄采用男主人公赫索格这一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来描述女性人物,由于主人公当时正处于情感危机、思想迷惘状态,往往使这些女性人物形象黯然失色。相比之下,她们在情感、道德和知识方面都不如英雄或反英雄人物显得深刻复杂,有些批评家认为“贝娄的所有作品缺乏真实而形象的女性人物,他们往往是幻想式的,特别显得不可信。”[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对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代的大气候势必影响贝娄对妇女的描写。再者,他与五位妻子的婚姻,与文稿代理人等女性的工作相处,都有助于他感受社会性别角色和观念的变化,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了他在小说中所表达的对妇女的态度。本文从作家本人的婚姻生活入手,分析《赫索格》小说中的几位女性人物,探讨作家的性别观。

婚姻是贝娄最典型的经历。[2]从1937年至2005年,他结过五次婚。每次婚姻都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1937年他在大学读书期间认识了安妮塔(Anita), 双方的家庭背景十分相象, 他们在当年圣诞节假日里结了婚。安妮塔是一位社会工作者,脾气急躁、尖刻。他们结婚还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婚姻生活就出现了这种模式:背叛(大都是贝娄的缘故)、吵架、分居、和好。这种模式一直循环不止。1944年贝娄的第一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问世,这年他们的男婴也出生了。在这部小说里透过男女主人公的紧张关系可以窥视到贝娄与安妮塔两人的婚姻状况。对贝娄来说,安妮塔显得太讲求实际,太限制人,不能给予他足够呼吸的空间。他们的婚姻于1952年结束,贝娄对此感到十分的悲伤。

第一次婚姻失败后没多久, 贝娄结识了一位叫桑德拉(Sondra Tshacbasov)的美女, 才二十岁,她的父亲是芝加哥的一位艺术家, 俄国人。他们于1956年初结婚,次年一月生下儿子亚当。第二个儿子的出生对贝娄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令他难以忍受的是妻子的注意力从丈夫转移到孩子身上。于是贝娄的第二次婚姻越来越不协调,他的妻子抱怨她受到伤害时而贝娄本人却毫无觉察。对她而言,她有更高的追求,经常致力于拜占庭时期的教堂历史为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可是,贝娄对她的学术追求毫无兴趣,他认为家务活是女人干的。况且,她与贝娄的好友私通。最终,他们于1960年离了婚。

1961年他与苏珊小姐()在纽约成婚。如同过去的婚姻,贝娄觉得第三次婚姻的初期生活很宜人。他总是勤于写作,花了两年时间写了第六部小说——《赫索格》。该书于1964年出版,成了美国轰动一时的畅销书,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财富。同年,他的第三个儿子出世。1965年他第二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但他的第三次婚姻只持续了四年时间便告终。

对贝娄来说,结婚意味着稳定、有人陪伴、正常的家庭生活。1974年他再次结婚,第四个妻子是西北大学的一位数学教授——亚力克珊德拉(),罗马尼亚人,与前三位妻子不同的是她拥有欧洲人的高雅。她外表美丽,为人热心,很体贴人,又钟爱贝娄的才智与所编写的故事,而且她本人在高等数学界也享有国际声望。虽然贝娄的朋友们都认为他们能白头偕老,却没想到他们于1985年离婚。

经历了四次婚姻的贝娄不得不承认他当丈夫的缺陷,但他仍觉得自己处于受害者的角色。他的二儿子评论说贝娄需要被人照顾,这种需要正说明了他多次婚姻的缘由。于1989年他又结婚了,他的第五个妻子詹尼斯()是一位年轻的学者,三十一岁,但她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好她的名望丈夫。1999年她生下一女(),次年他出版了小说《拉维尔斯坦》(事实证明了詹尼斯是贝娄一直在寻找的理想妻子——忠实可靠、不苛求、完全满足他的需求。

在《赫索格》作品中出现过好几个女性人物,她们大都像流星似在他身边晃过,对他的生活和精神似乎产生并不大的影响,而惟有他那第二位妻子马德琳对他打击最大、影响最深。根据这些女性的外表、性格、职业、能力、成就等诸方面分析起来,他们大体可以归为三类。

小说中的第一类型是以赫索格的第一个妻子戴茜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人物。戴茜来自农村,是盖洛普民意测试站的一位统计员。“她是个比较冷静、比较规矩的旧式犹太女子”[3]。作为一名传统的犹太妇女,她生活俭朴、温柔可靠,正如犹太典籍《塔木德》的训诫:“女人必须为丈夫履行的职事有:磨玉米、烘面包、洗衣服、做佳肴、带孩子、为丈夫铺床叠被、织毛衣。”[4]照顾丈夫与孩子似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性格腼腆、倔强,“稳定、有条理、遏制是戴茜的优点”[3]。赫索格承认:“只要与戴茜结婚生活在一起,摩西完全能过一种受人尊敬、稳定的、正常的教授生活。”[3]显然这种平静的婚姻生活有助于赫索格事业的发展,能使他致力于写书,但是赫索格却感觉乏味,“他觉得那是过一种懒汉的生活”[3]而抛弃了她。该人物的刻画完全是通过赫索格的片断回忆来勾勒,虽然文中描写戴茜的笔墨不多,也缺少人物的三围立体空间感,无法让读者直接聆听到她的言语表达或察看到她的心理活动,甚至也无法倾听到旁人对她的看法,但是戴茜给读者的印象足以说明她是个大家眼中的贤淑、善良的传统良家妇女。年轻时的她在赫索格眼里也很漂亮,却似乎缺少了在幽默和妖艳方面的女性魅力,这也许是赫索格弃她而去的重要原因吧。

在赫索格的生活中,汪达和莎娜也是戴茜类的传统女性人物,文中涉及她们的内容更少。汪达是赫索格在波兰艳遇的一位女人,文中有一小段是关于她带他去见她丈夫的一幕回忆。她真诚、虔诚、善良,满足于她的婚姻生活,不愿意与自己丈夫离婚而嫁给赫索格。莎娜则是赫索格曾经爱过的一位日本女子,年轻时她在巴黎呆过,不会讲英语,法语是他们两人进行交流的唯一语言。善良、温柔、顺从、节俭的“她从不图对方做出任何牺牲,只要求赫索格能够经常陪着她”[3]。她爱赫索格以至违背她父亲的意愿而不回到日本去。在赫索格处于与戴茜离婚的那段麻烦的时间里,他常到莎娜的住处,她帮他放水洗澡、按摩,给了他不少的身心放松与欢愉。可是,当她患肺病的一个月时间里,赫索格都懒得去看她一回。她只是赫索格在内心受折磨时才偶尔想到的女人,充其量只能充当个情人的角色。

小说中的第二类型女性人物的典型代表则是赫索格的第二位妻子马德琳,她是小说中最丰满、极具有个性的现代女性人物。她不仅外表十分漂亮迷人,性格活泼、直率而坦诚,而且天资聪颖又好学。由于赫索格的生活混乱、思想迷惘由她而起,仍然摆脱不了对她的迷恋,文中当然少不了对她的大量追忆,而回忆者又是在这种内心世界痛苦不堪的情形下,字里行间自然充满了对她的讽刺与挖苦。细心的读者如果能透过主人公的有限视角的主观片面性,客观地思考一下他周围人对她的看法,从中不难了解到她的家庭背景及其性格特征,也就不难判断出作为女人马德琳有她自己的苦衷和理由。

马德琳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可她的父亲终日忙于工作,很少关心到她,因而从小就缺少父爱,在十四岁时又曾受到过性骚扰,这些都深深地影响到她后来的婚姻生活。她之所以当初选择嫁给赫索格,正是看重他的学识以及对她信仰的尊重。同时又把他当成父亲似的丈夫,似乎想弥补她内心所渴望的父爱。她希望与这位大学历史教授一起生活,能够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对方。可是最终她发现她丈夫自私、专横、风流,就主动提出离婚,而投入她丈夫的好友——格斯贝奇的怀抱。但马德琳绝不是一个轻浮、风骚的女人,这完全可以从赫索格与她姨妈泽尔妲的一段谈话中找到答案。她告诉赫索格:“马德琳是个好母亲,你用不着担心。(你们离婚后)她没有跟其他任何男人在一起,虽然他们都在追求她,老给她打电话。如果她是那种无信用的人,她就可以挑选男人了。可是她是认真的……反正她都呆在家,对一切包括她的一生进行了重新思考。尽管相信我,她没有和别的男人在一起。”[3]从赫索格的学生洁芮尔黛(Geraldine)给他寄来的一封书信中也能窥视到马德琳的性格。“她漂亮、聪颖,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我认为实际上马德琳并不是一位坏母亲。”[3]赫索格的律师评价马德琳是“一个很坚定的婊子,她非常迷人,也爱下决心。一旦做出决定,就永远定下来。多大的意志力!她就是这种人。”[3]

“人们大都认为,女性与生俱来的位置是在家里,是以家庭这个私人世界为其主要活动领域的;而男人则以工作和政治这些公众世界为主。”[5]赫索格认为照顾丈夫是妻子的任务, 而他又习惯于这种有人照顾的生活, 自然他就对马德琳的深造深感不满, 更谈不上支持了。有一段时间马德琳患了多疑妄想症,可她还是很快就重新回到她的学习上。一次,赫索格对他们床铺底下的一堆旧书大为指责,结果却引来马德琳的一阵狂骂,惹她异常生气。赫索格似乎理解事情的缘由,对医生解释道:“可能是因为书的原因吧,我干涉了她的学习。如果我说房子很脏的话,她就觉得我在批评她的思想,在强迫她去干家务,而不尊重她做人的权利。…”[3]在萨皮罗(Shapiro)教授来他们家拜访的一个重要场景里,充分体现了赫索格对马德琳所攻读的俄罗斯宗教历史专业博士漠不关心,无法忍受她的继续深造,最终造成两人的情感破裂。

赫索格的另一情人雷蒙娜则是小说中的第三类型女性人物,是作品中的较理想人物。她是赫索格在夜校授课期间的一位成人学生,三十多岁,离过婚,受过高等教育(获硕士学位), 开一家花店,经济又十分独立。“雷蒙娜说的这些话就像她的长相一样芳香”[3],她的性格和容貌也如同她花店的花朵一样芬芳可爱。她妖艳动人,充满了女性魅力,又善于照顾男人,似乎具备了前两种女性人物所拥有的一切优点,包括传统犹太女性的美德——温柔可爱、勤奋、厨艺好、有家庭感和现代女性的长处——独立聪颖又性感。

雷蒙娜是赫索格与马德琳分手后认识的,她正是看中了赫索格不赞成师生恋的道德品质而主动对他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想用“爱的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3]来帮助恢复赫索格的生活,找回他的自信,使他的事业继续得到发展。面对雷蒙娜,赫索格似乎在东躲西藏,但他还是十分欣赏雷蒙娜的独立与智慧。他曾多次在他的头脑书信里提到他对她的情感,是她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他是这么表达的:“祝福这位姑娘吧!她给了他多少的欢愉。她所做的一切方式都使他感到满意——法式、俄式、阿根廷式、犹太式。”[16]在小说结尾处,赫索格在为雷蒙娜准备晚餐,并送花给她,这可是他从未为其他女性所做出的举措。正是因为雷蒙娜,赫索格才逐渐从破碎的婚姻生活中振作起来,恢复了自我。

显然,赫索格的第一位妻子戴茜是以贝娄的第一位妻子安妮塔为雏形。经过反思,赫索格心里充满了对戴茜的愧疚,觉得他自己是个不称职的丈夫,所做的离婚行为对她很残忍,她是个受害者。赫索格对日本姑娘莎娜充满了思念之情,懊悔当初抛弃她,且不听她的劝告而与马德琳结婚。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女性一直是个被动的沉默群体,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这些传统女性把自己的生活无私地奉献给男性,结果却遭到无情的遗弃,字里行间隐含着作家贝娄对传统女性的同情之心。

赫索格的第二位妻子马德琳则完全是贝娄的第二位妻子桑德拉的形象。赫索格对她的学术追求漠不关心、对她忽略家务活而感到不满,没想到却招致她的抛弃,因而内心深处倍受煎熬,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从无法接受、逃离现实、甚至持枪报复,最后逐渐恢复平静。作家把现代女性的追求学术和自由独立的个性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赫索格最终能祝愿贝格力奇得到马德琳并享受自己的幸福,体现了作家对女权意识的现代女性的接受。

既独立又充满女性魅力的雷蒙娜却是作家贝娄想象中的较理想的女性人物,她综合了前两种女性人物的优点。赫索格对她既欣赏又感激,欣赏的是她的智慧和人品,感激的是她帮他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但似乎又害怕被她阉割,充满了矛盾心理。贝娄对她的性爱行为采用了夸张手法,也反映了作家一定的厌女情绪。

作家贝娄对这三类女性人物进行了形象的刻画,十分贴近生活。不足的是女性的美丽被视为男性性欲的对象,文中仍渗透着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不平等的性别观。至于他理想中的完美女性人物,还有待于探索他其它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1]Aharoni, Ada.(A). Bloom, Harold.[C].US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8.

[2] Atlas, James. Bellow: A Biography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2002.

[3]Bellow,Saul.[M].NewYorkCity:PenguinBooks, 1996.

[4]塞妮亚编译. 塔木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5] 李银河. 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Bellow’s Gender View Reflected in the Female Depiction in Herzog

WangXiao-hong

(Fujian Open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63000, China)

A glance at Saul Bellow’s marriage life and an analysis on the female characters ofthrough the third-person limited point of view of Herzog reveal the source of Bellow’s writing and present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real vivid female characters as well as his gender view.

Herzog;traditional women;modern women; ideal women

2011-04-22

王小红(1967-),女,福建霞浦人,文学硕士,副教授。

I712

A

1673-1417(2011)02-0088-04

(责任编辑:马圳炜)

猜你喜欢

贝娄婚姻生活妻子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从高雅中来 到世俗中去
王海鸰作品中的婚姻生活
索尔·贝娄的婚姻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
浅析《毒木圣经》中男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
站立的画眉
妻子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