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毒木圣经》中男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

2013-07-29孙淑婷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婚姻生活

【摘 要】芭芭拉·金索尔弗的《毒木圣经》是现代英美文学史上的一部力作,自发表以来在国内外受到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和评论。本文试分析男主人公纳森·普莱斯的人物形象塑造,拟从纳森的婚姻生活和传教生涯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人物形象塑造;婚姻生活;传教生涯

芭芭拉·金索尔弗( Barbara Kingsolver, 1955-) 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文坛崛起的美国南方作家,她的著作《毒木圣经》自1998年发表以来,在国内外评论界受到众多评论家们的关注和评论。

作为金索尔弗倾注了十年心血的鸿篇巨著,《毒木圣经》渗透着创作者对童年时非洲经历的回忆,也结合了她本人对大量相关书籍和历史的研究。《毒木圣经》将场景转移到1950年代的比利时属刚果。在刚果人民争取独立的连天烽火之下,浸信会牧师纳森·普莱斯(Nathan Price)带着妻子和四个女儿来到这荒莽之地,因为他认为这里满是需要救赎的灵魂。这本六百页的史诗以二十世纪最戏剧化的政治动荡为背景,由普莱斯家族的五位女性轮番担任叙事者,写她们在父权的威迫下、复杂陌生的异国文化中和危机四伏的内战中的故事,残酷、美丽、凄切,震撼人心。芭芭拉·金索尔弗的《毒木圣经》对评论家来说像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不论是从微观方面,如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微妙心理活动,或从宏观方面,如故事的历史背景,或者是故事的叙述技巧,如作品采用的多重叙述视角,都能发掘出有深度的内容。

在西方评论界,对金索尔弗的研究相对于中国来讲更加全面和深入。有结合时代背景从芭芭拉·金索尔弗的创作、政治和艺术观等视角对其进行的系统深入的研究;有从宗教角度对其进行的解读;有从叙述方式的角度对其的研究;还有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其做的分析。较之于西方,中国国内对金索尔弗的研究稀少,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最常见的是用女性主义或生态女性主义来解读这部作品,鲜有对作品中男主人公的关注。本文试分析男主人公纳森·普莱斯的人物形象塑造,拟从纳森的婚姻生活和传教生涯两方面入手。

一、 纳森的婚姻生活

在小说的开始,纳森的妻子奥林娜在一章节中有对最初两人相识及结婚的回忆。在奥林娜的记忆中,纳森与围绕在她身边的别的年轻人不同,他不酗酒,不纵情于享乐,是一位忠诚的基督徒。奥林娜感觉和年轻纳森一起读读圣经,谈谈对上帝的信仰让她心情平静。从奥林娜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一个正直向上,信仰基督教的典型的美国人形象。然而婚后纳森的宗教热情让他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他坚信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应该超越世俗享乐,为此他压抑妻子的各种正常的需求,比如奥林娜不得不在纳森外出时才敢偷偷地化妆,穿上漂亮的衣服,因为这些在纳森看来都是虚荣,是对上帝的不敬。爱美是人的天性,但刻板的纳森以宗教的名义扭曲了这一天性。在刚果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奥林娜发现了一有漂亮图案的盘子,艰苦的生活并未改变奥林娜对美的追求,她对这个盘子爱不释手,经常拿在手上把玩。纳森发现后摔碎了盘子,并大发雷霆,原因是他认为对世俗物件的迷恋会误导人们,使人们看不到上帝的存在。对奥林娜来说,纳森是这个家庭的主宰者,他刻板的信仰对他的妻子是一种束缚和压迫。奥林娜的婚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纳森活生生的扼杀了本来充满活力的奥林娜,让她生活在压抑和痛苦中。不仅奥林娜在婚姻生活中是受害者,纳森本人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是受害者。他每次和妻子有床第之欢后都会痛苦万分,向上帝忏悔谴责自己沉迷于性的享乐中。当婚姻的矛盾越积越多,奥林娜对纳森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随之纳森作为一家之主的地位也越来越不稳固。小女儿的死亡成了这个名存实亡的家庭最后崩溃的导火索。妻子带领女儿们离开了他、走出了非洲。

二、 纳森的传教生涯

纳森不仅在婚姻中是个失败者,在他自认为无比荣耀的传教使命中也是个失败者。他从踏入非洲开始直到生命结束都试图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非洲这块荒蛮之地。然而他却对非洲的本土文化持一种蔑视的态度,高高凌驾于异地文化之上。普莱斯一家刚到刚果时,热情好客的本地人民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他们载歌载舞,杀掉一头羊庆祝他们的到来。纳森对当地人民做的一切熟视无睹,他没有意识到一头羊对那些每天食不果腹的当地人的价值。相反他对煮羊的妇女提出严厉的批评,讲她的袒露胸部的习惯是不文明的体现,导致这位非洲妇女蒙羞,从人群中尴尬的退出。可以说从一开始,纳森就没想到要去了解当地人,关上了可以和他要施教的对象沟通交流的大门。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纳森一心想给当地的儿童行洗礼仪式。洗礼是基督教的一种重要的仪式。是皈依基督教的一重要标志。纳森想通过受洗来使当地的儿童变成基督徒。纳森挑选的受洗地点是村附近的一条河。然而当地的村民们对纳森的做法感到极其恐惧,不愿让他们的孩子靠近那条河,原因是河里有鳄鱼,曾经有人在河里受到鳄鱼的攻击。纳森不断的尝试引当地孩子到河边去,都受到阻碍,没能成功。

纳森的使命是把西方的精神支柱—基督教传播到非洲去。20世纪上半叶的非洲已被西方的资本帝国主义瓜分完毕,他们用武力的方式取得了暂时的统治,但这种统治并不牢固,各地的争取独立的运动如火如荼。西方列强们为了加强他们在非洲的统治地位,保卫他们的利益,除了武力外还尝试了在精神层面的统治,纳森只不过是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加强统治的一粒棋子。从纳森的故事来看,这种精神方面的统治注定了失败。每个文化都有其形成的外在条件,无视这些外在因素而强行的改变这些成型的文化,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在小说中纳森想在院子里种植蔬菜瓜果,他从美国带来了许多种子。他整平了地,播下种子。他们家的当地女佣嘲笑他的做法,比划着指出他应该堆出土堆,在土堆上播种。纳森对女佣的“指手画脚”相当不满,认为她没有资格教自己什么。然而几场大雨彻底地证明他的傲慢自大。因为热带地区雨水丰沛,会冲刷掉泥土,种子当然无法生存。当地人深谙这个道理。纳森却始终无视非洲人民的智慧。在经历了一次次碰壁后,固执傲慢的纳森没有吸取教训。他始终像是在掩耳盗铃。他的结局以悲剧告终,在被当地人追赶无路时从塔楼跳下,结束了生命。他在非洲没有留下任何影响,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关于一个疯子的传说。

芭芭拉·金索尔弗的《毒木圣经》像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不论从哪方面着手都会有让人惊喜的发现。本文仅是从男主人公入手来浅析这部巨作。从对纳森的婚姻和传教生活可以看出作者对家庭和社会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Epstein,Robin. 1996. Babara Kingsolver [J].The Progressive 60.2(1996),33-37.

[2]John,Mullan.2013.The Poisonwood Bible by Barbara Kingsolver [J].The Guardian.

[3]Kingsolver, Barbara. 1998. The Poisonwood Bible [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4] Literature Study Guides. Poisonwood Bible:http://www.sparknotes.com/lit/poisonwood/themes.html.

[5]唐建南.2011.政治与艺术矛盾的消解——评美国当代作家芭芭拉·金索弗的长篇小说创作 [J].作家评论.

[6]徐广联.2009.上帝已死,幽灵犹在——评芭芭拉·金索尔弗的《毒木圣经》[J]. 当代外国文学,2009(04):96-102.

作者简介:

孙淑婷,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婚姻生活
阳光不锈
婚姻四道坎,最容易跌跟头
氟西汀
从高雅中来 到世俗中去
有些婚姻,更适合挽回
王海鸰作品中的婚姻生活
大妻小夫相处指南
离婚了并不难过
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