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后备农用土地资源潜力与开发利用对策

2011-02-19郭造强鲍宁智张荣娟崔俊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年1期
关键词:农用后备用地

郭造强,鲍宁智,张荣娟,崔俊辉

(1.河北省农业区划办公室,河北石家庄 050000;2.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11)

后备农用土地资源是指尚未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而通过开发、复垦及整理后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土地资源。农用土地资源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河北省面临着人口不断增加、农用土地逐年减少的严峻现实,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开发是补充耕地、增加其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是缓解人口与土地矛盾的重要措施,可以弥补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用地的占用,从而保障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稳定生产和供应。

1 河北省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现状

河北省内环京津,东临渤海,地域广阔,地貌多种多样,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淖、洼淀等。根据调查,全省目前共有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农用土地面积为122.084 4万hm2。其中,荒山60.008 95 万 hm2,占 49.2%; 荒地 21.467 03 万 hm2,占 17.6%; 荒草地 11.946 51 万 hm2,占 9.8%;荒滩 21.322 6 万 hm2,占 17.4%; 荒水 5 975.3hm2,占 0.5%; 荒废弃地 6.741 82 万 hm2,占 5.5%。

在荒地中,有盐碱地7.828 42万 hm2,占36.5%; 沼泽地982.5hm2,占0.5%; 沙地10.297 87万hm2,占47.9%;裸地3.242 5万hm2,占15.1%。在荒滩中,有河滩地9.825 56万hm2,占46.1%; 湖滩2 267.1hm2,占1.1%; 库滩1 055.5hm2,占0.5%; 沿海滩涂11.164 78 万 hm2,占52.3%。在荒废弃地中,有干废坑塘1.613 13万 hm2,占23.9%; 废弃灌渠6 147.3hm2,占 9.1%; 废交通占地1 893.4 hm2,占2.8%; 废弃窑坑1.714 21万 hm2,占25.4%; 其它废弃地2.610 4万 hm2,占38.7%。

从总体看,各类后备农用土地的资源量排序为:荒山>荒地>荒滩>荒草地>荒废弃地>荒水。可开发利用的荒山与荒草地主要相对集中分布于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7市;荒滩中河滩与荒地各市分布比较均匀,湖滩集中于张家口、衡水市。沿海滩涂集中于沧州、唐山、秦皇岛市。荒水主要分布在承德、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沧州和唐山7市。荒废弃地各市均有零星分布。

2 开发利用的障碍因素

2.1 开发利用难度大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本着“先易后难、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已先后对各类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目前剩下的基本是一些土壤立地条件差、养分含量低、水资源短缺、坡度较大、自然灾害频发、污染严重、交通不便、分布零散的土地[1]。这些土地在开发利用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开发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

2.2 农民自主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对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广大群众对其的作用意义缺乏认识;二是各级政府部门没有统一规划,激励机制不完善,政策引导不到位;三是后备农用土地开发利用投入大、见效慢、效益低;四是各类后备农用土地基本是农村集体所有,没有承包到户,缺乏必要的开发资金[1]。

2.3 水资源与水利设施缺乏

保证农业用水供给是进行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前提。河北省资源性的水资源紧缺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解决,而以“四荒”为代表的后备农用土地又大部分布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加之干旱等气候影响,致使山区的荒山丘陵植树造林成活率低,平原区荒地种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给后备农用土地的开发利用造成很大的困难。

2.4 “空心村”和耕地取土垫宅基、废窑坑利用率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大部分村只是一味向外扩划宅基地,村中间只是一些老人留守,外围是新盖的新房,造成耕地逐年减少。而且在建新房时,村民还要从村边责任田中取土垫院子,形成了挖了垫、垫了挖的怪圈。不仅破坏耕地,还造成宅基地不牢固[2]。其中,废弃砖窑地仅有一小部分被复垦成了良田,大部分只能当作旱地耕种,产量很低。不少窑坑因挖掘太严重,无法进行耕种,浪费现象严重。一些地方还存在因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而导致土地资源闲置的现象。

3 开发潜力与利用方向

3.1 潜力

3.1.1 荒山

在60.008 95万hm2可开发荒山资源中,可开发为耕地的有3.318 97万hm2,占5.5%;可开发为园地的有3.134 07万hm2,占5.2%;可开发为林地的有38.372 21万hm2,占63.9%;可开发为草地的有6.879 63万hm2,占11.5%;可开发为牧用地的有6.914 99万hm2,占11.5%;可开发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有1 991.7hm2,占0.3%;可开发为其他用地的有1.189 92万hm2,占2.0%。

3.1.2 、荒地

在21.467 03万hm2可开发荒地资源中,可开发为耕地的有11.694 87万hm2,占54.5%;可开发为园地的有5 018.4hm2,占2.3%;可开发为林地的有5.619 42万 hm2,占26.2%;可开发为草地的有2.412 68万hm2,占11.2%;可开发为牧用地的有5 998.2hm2,占2.8%;可开发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有1 340.1hm2,占0.6%; 可开发为其他用地的有5 043.9hm2,占2.3%。

3.1.3 荒草地

在可开发的11.946 51万hm2荒草地资源中,可开发为耕地的有4.328 92万hm2,占36.2%;可开发为园地的有950.2hm2,占0.8%;可开发为林地的有3.520 26万hm2,占29.5%;可开发为草地的有3.618 74万hm2,占30.3%;可开发为牧用地的有1 809.8hm2,占1.5%;可开发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有1 401.0hm2,占1.2%; 可开发为其他用地的有624.9hm2,占0.5%。

3.1.4 荒滩

在可开发的21.322 6万hm2荒滩资源中,可开发为耕地的有4.825 67万hm2,占22.6%;可开发为园地的有4 245.9hm2,占2.0%;可开发为林地的有2.600 51万 hm2,占12.2%;可开发为草地的有5 836.3hm2,占2.7%;可开发为牧用地的有4 186.6hm2,占2.0%;可开发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有7.345 26万hm2,占34.4%; 可开发为其他用地的有5.124 27万hm2,占24.0%。

3.1.5 荒废弃地

在可开发的6.741 82万hm2荒废弃地资源中,可开发为耕地的有3.342 43万hm2,占49.6%;可开发为园地的有3 258.6hm2,占4.8%;可开发为林地的有1.356 78万hm2,占20.1%;可开发为草地的有642.6hm2,占1.0%;可开发为牧用地的有516.6hm2,占0.8%;可开发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有2 262.7hm2,占3.4%; 可开发为其他用地的有1.374 56万 hm2,占20.4%。

3.1.6 荒水

全省目前共有可开发利用的荒水资源总量为5 975.3hm2。

从总体上看,全省可开发利用的各类后备农用土地的资源量排序为: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牧草地>园地。

3.2 利用方向

3.2.1 荒山资源

主要指林地、草地、裸岩和农用地以外的可开发利用的山场资源。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山多地少、石多土薄,大部分是难以利用的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多为石灰岩、片麻岩。大部分荒山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土壤质地不良,特别是水利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此类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益。东北部长城沿线的燕山山区多为片麻岩山区和碳酸岩类丘陵,岩石易风化,便于开发。同时气候温和、湿润,降雨较为充沛,土层较厚、质地疏松,土壤养分含量较高,适宜林果及农作物生长,是冀东的林果重要生产基地。较为成功的开发利用模式是荒山的中、上部宜开发为林地、草地、牧用地,植树种草,发展林业和养殖业;下部土层较厚、土质较好的地带,宜开发为耕地、园地,种植农作物及板栗、核桃、大枣等耐旱果树。荒山裸地是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植被破坏而形成的,其养分、水分贫乏,几乎没有有机质,肥力极低,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开发利用难度大。首先要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恢复植被,然后因地制宜地向林、果、农用地等方向发展。

3.2.2 荒地资源

荒地是指适宜开发为农、林、牧 (草)等用地,但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全省荒地绝大部分分布在两山山前平原和中东部低平原,主要为盐碱地、沙地和裸地。

(1)盐碱地。主要分布于东部低平原的部分地区。土壤盐碱含量高,用浅层地下水浇灌易产生生理干旱,造成死苗,产量极低甚至绝收。但唐山市汉沽、乐亭等地的盐碱地,土壤以盐渍型水稻土和滨海盐土为主,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光热条件充沛,虽然土壤盐分含量较大,但只要做好压盐压碱等技术工程措施,该区域也非常适合棉花、高粱、向日葵等耐盐碱作物生长,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而沧州等黑龙港流域的盐碱地,则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地表水和深层地下水进行洗盐压碱等措施综合治理,提高禾苗成活率,种植耐盐碱的牧草、花卉、林木 (紫穗槐、圣柳、龙爪槐等)以及棉花、向日葵等作物。

(2)沙地。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地区。多为河道历史上多次改道形成高低不平的沙丘。其土壤松散、透水性强、保水保肥性能差、缺乏有机质、风沙干旱、漏水漏肥。应对沙荒地实行田、水、林、路综合治理,以防风固沙为前提,以改善水电条件、培肥地力、增加植被覆盖率为中心措施;以节水灌溉和节水增次灌溉为技术手段;通过平整土地、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种植果树和适宜沙性土壤生长的农作物,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进行综合治理。

(3)裸地。由于土壤严重盐碱、风沙或缺水而造成的,改造不易、耕种困难。目前全省各地均有零星分布。开发利用的方向应是以改善水电条件、防风固沙、培肥地力为主要措施,充分利用地上明水、自然降水进行洗盐压碱作业,排减土壤盐碱含量、改善土壤养分与水分质量。

3.2.3 荒草地

主要是常年撂荒或土壤瘠薄、草荒严重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和山区、坝上人少地多的农区。大多为坡度小于6度、没有人工投入或近年撂荒的荒芜土地。分布零星,大多远离村镇。土壤沙质、水肥性能不良、地面径流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极薄、水分缺乏、耕作条件差、生产效益低。大部分荒草地可改造为耕地或林果用地。应针对不同成因,加强施肥、培肥地力、改善水利条件。在水电条件不易改善的地带,可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

3.2.4 荒滩地

河滩荒地地形起伏、易涝、不易灌溉、难于耕作;电力不配套,无法提灌河水或地下水;多为群众各自开发,没有统一规划。河北省的内陆水域滩地主要以河滩、库滩为主,多为河流冲积而成,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而且具有较丰富的地下浅水资源和光热资源,为实施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管坝、筑堰、引洪淤灌等工程,可以使多数的滩涂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河北省的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在已利用面积中海水养殖、水稻生产等农用地与港口建设、海盐生产、建设用地大致各占50%左右。这一区域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高,光热条件好,只要做好压盐压碱、在保证淡水充足的条件下,非常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水稻种植业。

3.2.5 荒水资源

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池塘、河渠、洼淀等可养殖水面。此类资源的利用率比较充分,其主要利用方向是淡水养殖和水利设施用地。只要有效防止水体、水质污染,科学合理开发,绝大部分的荒水资源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用。

3.2.6 荒废弃地

主要包括废弃窑坑、干废坑塘、废弃灌区、废弃交通占地、撂荒农田以及厂矿、机关、下马乡镇企业和养殖场的搬迁旧址。分布于两山山前平原和东部低平原,西部山区分布较少。这些土地土质优良,整理后马上可以恢复农耕,也可植树或作他用。

4 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措施

4.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把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后备农用土地资源提升到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惠民工程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纳入各级政府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加以统筹。特别是涉及开发规模较大的县 (市),应把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开发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要经济项目进行运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

4.2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各级政府要在搞好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监测的基础上,围绕水土资源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进行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开发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3]。开发要注重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合理性。引进先进的开发理念、模式和手段,推行承包制和企业开发。

4.3 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开发

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引领和助推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开发建设。重点推广成功的开发模式和成熟的开发性生产配套技术,如沙荒地、盐碱地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山地果树速丰技术,良种繁育、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模式化栽培与养殖、旱作农业等。加强对乡村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兴办各种技术服务组织,开展咨询服务和技术培训[4]。

4.4 建立后备农用土地开发多元化融资机制,提供开发资金保障

农用土地资源开发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资金保障。在组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工程时,政府投资是主要的资金保证。但针对具体的土地开发项目,应建立和完善以国家、省、市扶持资金为启动,县、乡地方财政、农村集体和企业以及农民自筹资金、外资等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的后备农用土地开发投资体系。可引进市场机制,组织招标开发和股份制联合开发。

4.5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土地开发的有序和高效

制订有利于开发的倾斜扶持政策。本着“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使用权归开发者。制订优惠的承包政策,并对开发经营活动予以充分的保障。允许在承包期内继承、转让、出租和抵押。在一定期限内,减免农林特产税和所得税。对于效益较大项目的贷款实行贴息。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纳入农业发展基金使用计划。

1 潘晶晶,许月明,梁山.河北省“四荒”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水土保持,2009,(5):72~73

2 冯薇,杨丛山.“空心村”治理措施研究.河北农业科学,2010,(3):144~145

3 李世平,南灵.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8

4 阎同生,陈印军,牛玲芳.河北省土地资源利用动态与可持续利用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5):35~36

猜你喜欢

农用后备用地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不得随意弃置、掩埋、焚烧农用薄膜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农用机械发展
2020年7月全国化学矿及农用化工产品产量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