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期间河南粮食发展的水土资源保障研究*

2011-02-19程永政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年1期
关键词:十二五耕地全省

高 超,程永政

(1.河南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河南郑州 450002;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河南郑州 450002)

根据《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河南粮食年生产能力由2009年的500亿kg要稳定提高到2020年的650亿kg,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地区[1]。“十二五”期间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工程实施的开局时期,也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应在粮食增产的水土资源保障等基础措施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以保证2020年目标的实现。该文在分析河南水土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加强河南粮食生产的水土资源保障措施。

1 河南水资源变动趋势及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变动趋势

1.1.1 水资源总量贫乏且呈下降趋势

河南是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量570~1 120 mm,水资源总量为41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3亿m3,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04.7亿m3,扣除二者的重复计算量104亿m3,水资源模数为24.8万m3/年·km2。全省水资源总量在全国居第19位,人均水量和每667m2平均水量约在400m3左右,只相当全国平均数的1/5和1/6,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25,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1 000 m3警戒线,属于重度缺水省份。根据监测,河南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以地表水量减少最多。水资源紧缺而且开发利用程度又特别高的豫北和豫东地区,水资源量特别是地表水量减少更严重。据对主要河流的监测,海河、黄河、豫东沙颍河水流量逐年减少,水资源日益紧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1.1.2 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加剧

河南水资源具有地区之间分布不均、年内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较大的特点[2]。地表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丰水年径流量是枯水年的7.2倍,而且有连丰连枯现象。年内汛期最大4个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春季 (3~5月)径流量占只全年的15%~20%,而这一时期灌溉需水量约占全年的35%~45%。在地区分布上,豫南信阳、驻马店、南阳3市集中全省水资源量的50%以上,而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例还不到30%,耕地也只占32.2%;豫中和豫东的郑州、开封、商丘、许昌、漯河和周口6市人口、耕地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近40%,水资源量却只占全省的20.8%,相当一部分地区人均、耕地亩均水量不足全省平均的一半。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给河南省水资源利用造成很大困难,使得有些地区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另一些地区又严重缺水。

用水在区域分布上也是不均匀的,而且和区域水资源分布极不相称。水资源比较贫乏的豫北、豫东地区用水量比较多,如豫北地区用水量是水资源总量的1.54倍,豫东地区用水量是水资源总量的1.10倍,当地水资源不足,使得用水只能依靠引用入过境水和超量开采浅层地下水,尤其是豫北地区更为严重。

由于区域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条件的差异,存在不同水源的供水差异。从当地水资源利用分析,总体是南部主要以地表水供水为主,而北部和东部平原则以地下水供水为主。在地表水供水中,豫南3市占一半稍多即50.6%,在地下水开采中,豫中和豫东6市开采量占全省的40.9%。目前,全省浅层地下水利用与可采量相比已达到60%以上,开发的程度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豫北地区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程度在95%以上,已形成了8 000km2的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郑州市的地下水开采超采情况更为严重,已造成面积比市区还大的地下水深层漏斗区。这些漏斗区的形成,不仅使水资源形势严峻,地层受破坏后终将引发地质灾害,危及地面建筑的安全。

1.1.3 水质恶化

随着工农业发展、城镇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带来的污染加剧,河南省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全省大多数河流因污染严重失去了供水功能(大于Ⅴ类),制约了水资源功能的发挥。

1.2 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在水资源利用中普遍存在就近利用现象,总体统筹不力。在缺水的豫东平原,沿黄地区地下水埋深浅,没有很好利用,反而大量引用黄河水,远离黄河地区则相反,地下水埋深大,由于得不到黄河水,只能继续超量开采地下水;在城镇里存在大量自备井盲目开采地下水现象。

1.2.2 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如农田灌溉中的大水漫灌、城镇用水中的滴、漏、跑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都比较普遍,用水浪费不但增加用水量而且增加排污量,加重水污染。

1.2.3 水污染严重,水功能恶化,使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以水资源较丰富的南阳市为例,根据南阳市水资源调查结果,近10多年来随着城镇、工业和生态用水数量的不断增长,可供农业利用的水资源逐年减少,而且由于污染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河流已不适用于灌溉,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威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了农田用水的成本,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水资源约束越来越大。

2 河南耕地资源变动趋势及开发利用

2.1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耕地总量增长受到制约

河南耕地总量从1980~1998年,基本上呈现持续减少特征;2000年后,特别是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后,耕地基本上在数量上实现了占补平衡,稳定在720万hm2,2008年为720.22万hm2。河南作为农耕历史比较悠久的省份,能够开发并适宜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十分有限,耕地规模总量不可能有大的增长。

2.2 耕地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

据调查,河南耕地总体质量属中等偏下水平,并且区域差异较大。全省高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约23%,主要分布在豫北、豫中、豫东、豫南平原地区,土壤质地较好,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农田灌排设施齐全,土壤有机质在1.5%以上;中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约46%,按照土壤质量分级标准,多属三级地、四级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 ~1.5%,质地不良,土层比较浅薄,坡度较大,有中度侵蚀,排灌设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受旱涝威胁;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约31%,属四级、五级地,有机质含量在0.5% ~1%,土体薄,多在30cm以下、坡度在10~15度,无水浇条件,旱涝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丘陵区和东部风沙盐碱地区及豫南低洼易涝地区[3]。据调查分析,多数耕地受不同程度的干旱、洪涝等灾害因素制约,有些耕地因不合理施肥、过度使用农药、农用地膜的残留以及工业三废等造成的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部分城市周围以及交通主干道沿线,土壤有机污染严重超标。

总的来看,河南耕地资源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土壤属中等肥力,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低,中低产田比例较大,适宜于农业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耕地后备潜力有限;耕地受到侵蚀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十二五”期间加强粮食生产水土资源保障的措施建议

3.1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河南省近几年来通过加大投资水库建设,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骨干工程建设,建设地下水灌溉标准化农田,加强农村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以年均3.5万hm2的速度递增,到2008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63%,比1998年年增加了3.2个百分点。水利设施建设的效果是显著的,但与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目标相比,这样的建设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全省中低产田比重很大,高标准农田不足耕地面积的30%;大中型水库病险率高,水利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还有近40%的耕地望天收[4]。目前,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外,大部分农田的沟、渠、桥年久失修、带病作业,加之近几年的农村道路“村村通”和高速公路建设打乱了原有的排灌体系,农村取消“两工”投入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标准降低,旱能浇、涝能排的功能明显弱化。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比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两年多时间,若要使有效面积比率达到85%的比例,需要33年时间才能实现,这显然不能满足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应加大水利设施力度,确保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在7.5万hm2以上,为“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的3倍。各地要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如许昌市应以提升抗旱除涝能力,提高灌溉水平,改良瘠薄土地为重点,加快现有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实现旱能浇,涝能排,达到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的要求[5];大力开展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现有农田机井全部进行电灌改造,逐步形成科学灌溉、合理用水、蓄排结合、水系畅通的格局。南阳市耕地土质、水利条件及产量水平相差较大,应统筹规划,加强水利农田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粮食丰产丰收。

3.2 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创新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土地供应的硬约束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6]。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切实搞好基本农田保护。要把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具体化、规范化,把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到户,落实到地块。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严格落实“耕地先补后占”。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严格保护,不得占用。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补充耕地。利用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加强对“空心村”、都市村庄和废弃厂矿、砖瓦窑场的综合治理,提升土地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加强村镇规划,适度合并自然村,大力推进农村宅基地科学整理与质量提升改造。

3.3 着力提高耕地质量

在耕地总量稳定的情况下,今后粮食面积扩大主要依赖于压缩非粮作物和增加耕地复种面积解决。目前,河南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已经很高,除少数西部深山旱地外,绝大多数耕地都实行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夏季以小麦种植为主,采用小麦-玉米 (或棉花、大豆、稻谷等)种植模式。多数地区复种指数已经达到2.0的极限值,全省2008年复种指数也达到1.97,接近2.0的极限值,农作物总的播种面积增长受到了限制。从粮经结构看,经济作物尤其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蔬菜、瓜果生产,以及畜牧业发展占地总体上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扩大发展的趋势。今后,园艺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占地面积不可能压缩,只会增长,依靠调整经济作物面积来扩大粮食作物面积显然是不现实的。从近几年来粮食面积扩大幅度收窄的现实可以判断,今后河南省依靠扩大播种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潜力不大。

耕地的动态变化,从面积上来看好象对粮食生产的增长影响不大,但耕地质量结构的调整对粮食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2006~2008年,全省占用耕地近4.26万hm2,开发新增耕地4.37万hm2,虽然基本上持平,但是实际上建设占用的多是城镇郊区、生产条件完善、土地肥沃、产量高的优质耕地,补充的多是缺乏生产条件、土地质量低劣、生产限制因素多的土地,新补充的耕地至少比占用的耕地粮食产量相差1/3以上,多的相差一半。也就是说,从生产面积看,是占补平衡了,但从生产能力看,实际上至少有1/3没有补够。

提高耕地质量是河南粮食增产的最大潜力因素,河南耕地总体上以中低产田为主,中低产田中大多是土壤质地差,土地瘠薄,易漏水跑肥,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土地,有些耕地有机质含量不到1%,缺乏粮食高产的地力基础,对粮食增产形成了较强制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重点实施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和县级配肥站建设,进行土壤肥力变化动向的长期监测记录和配方肥的推广,扩大有机肥增施量和秸秆还田面积,多途径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抓好县 (市)在建或续建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力争2020年全省耕地全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省高产稳产田面积达到一半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在1.5%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3.4 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流转机制,确保耕地资源高效利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项建设占用耕地、耕地污染和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耕地粗放经营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加快土地流转已成为确保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这也是河南各地保护粮食生产,实现粮食增长的一条基本经验。首先,进行广泛宣传。如开封市为制止耕地抛荒,先后利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把粮食安全形势与国家粮食生产方针政策贯彻到各乡村,在全市营造出杜绝耕地抛荒、重粮爱农的浓厚氛围。其次,对确无劳力耕作的农户进行帮扶。采取雇工、帮扶、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落实耕地托管人,同时强调对没有落实耕地托管人的不能享受政府补贴。再次,积极推行土地有效流转。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抓好土地整理、主体培育、形式创新、机制建设等工作,把缺劳力的农户责任田转包到劳力充足和种田技术较高的农户及种粮大户、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手中,有效地杜绝耕地抛荒现象,较好地解决粗放管理向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转变的难题。在农民外出务工多、城市周边人多地少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向种植大户集中,提高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水平,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1 李萌,孙娟.国务院批准粮食生产规划河南全省为产粮核心区.郑州晚报,2009-11-24

2 李红举,皇甫伟.河南省水资源特点与节水灌溉的发展.节水灌溉,2000,(5):36~38

3 李继明,范业宽.河南省耕地质量存在问题与对策.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88~91

4 屈宝香,周旭英,张华,等.黄淮海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关系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5):29~32

5 冯海发,王征南.我国农用水资源利用及其政策调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3):25~29

6 路燕,宋利利.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背景下耕地保护机制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10,29(3):11~13

猜你喜欢

十二五耕地全省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耕地时节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