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犊牛大肠杆菌病防控

2011-02-13范文喧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年3期
关键词:初乳血清型致病性

董 勇 周 亮 范文喧 崔 勇

(陕西省三原动物卫生监督所,三原 713800)

犊牛大肠杆菌病防控

董 勇 周 亮 范文喧 崔 勇

(陕西省三原动物卫生监督所,三原 713800)

犊牛大肠杆菌病即犊牛白痢。最早发现于1865年,而病原的确定在1885年。它是由一定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动物出生后很短时间就可以随乳汁或食物进入胃肠道,成为正常菌。犊牛当抵抗力降低或消化道障碍时可引起发病。感染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子宫内感染,其次是脐部,也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例。

1 病原体

一定血清型的肠毒源性大肠杆菌是本病的病原体,致病的血清型近20种,主要是O78、O8、O86、O20等,在肠型病例中也有O9、O101、O137等血清型。关于病原的抗原构造早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确定是由毒的O群菌株,并确定血清型。埃希氏大肠杆菌含有很毒的的K抗原(表面抗原)。菌株的毒性不仅与内毒素(O抗原即菌体抗原)有关,而且与K抗原有关。并研究了K抗原中的A、B、L3种抗原特性,同一血清型曾见于婴儿和犊牛,但2者之间并不相互传播,属于这一类型的有O26、O86、O103等血清型。另外犊牛常见的O8、O9、O78在小儿腹泻中也常找到,有的是O群中的同一菌株,有的可能是O群中的不同菌株。

2 发病机理

埃希氏大肠杆菌的致病作用是通过许多综合因素实现的。它能形成两种毒素;外毒素—存在于新鲜的肉汤培养物滤液中,不耐热,具有亲神经性和致坏死性,犊牛静注后可引起中毒性死亡;内毒素——为复合的蛋白质类脂多糖类,可用各种方法从菌体中取得,耐热,有抗原性,注后可引起动物出血和肠壁变性变化,无论是从致病的或不致病的大肠杆菌中都可得到。肠毒素分耐热的和不耐热的,从反刍兽当中分离的菌株所产生的肠毒素是耐热的,并对肠绒毛膜有破坏作用,所以它能引起机体腹泻、脱水或死亡。大肠杆菌素是一种抗菌物质能抑制其他细菌生长。致病性的菌株对其他大肠大肠杆菌素的抵抗力比非致病性的强,大量的大肠杆菌素的产生和抵抗力使致病性的菌保证有生长繁殖的优势,可认为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特殊因子,肠道杆菌可形成24种大肠杆菌素。

犊牛大肠杆菌病多发于1~3日龄的犊牛,这表示在没有活很弱的一般微生物竞争的条件下致病性的菌株就侵入机体,如果机体缺乏丙种球蛋白时,或造成败血症,或造成肠炎。犊牛大肠杆菌病的发展和临床症状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机体抗体的含量,而抗体的含量又依赖于初乳摄取量的多少,如果摄取足量抗体,侵入体内的细菌将受到抑制,使犊牛不受感染;如果摄取量少,机体有可能发生肠炎病症;如果没有获得初乳,体内抗体缺乏,将由轻度的肠炎直至败血症而死亡。初乳的保护作用仅限于乳清,在乳清中有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G占85%~90%,IgM不到10%,IgA含量更少。这些免疫球蛋白从小肠吸收,由淋巴带至外周血液,少量出现于门脉系统。吸收中无变化,而且吸收很迅速。此外,有许多外因条件也是造成发病的因素,如分娩卫生、防疫条件、饲养管理不当等。

3 临床症状

(1)败血型:也称脓毒型。该类型潜伏期很短,常于发病后1天内死亡。主要发生于产后3天内的犊牛。大肠杆菌经消化道进入血液,引起急性败血症。发病急、病程短。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不吃奶,多数有腹泻症状,粪便蛋白汤样,淡灰白色。四肢无力,卧地不起。多发生于没有吃到初乳的犊牛。

(2)中毒型:也称肠血型,此型比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大肠杆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致。此型是由一定的大肠杆菌血清型(O78、O101、O9)引起的,由于病程短,很难见到临床症状,通常已死亡而告终,如见临床症状的,可见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先不安、兴奋后沉郁、直至死亡。

(3)肠炎型:也称肠型。体温稍有升高,主要表现为腹泻。最初排出的粪便呈蛋黄色,粥样,有恶臭味,继而呈水样,淡灰白色,混有凝血块、血丝和气泡。严重者出现脱水现象,卧地不起,全身衰弱,如不及时治疗,常因虚脱或继发肺炎而死亡。个别病例也会自愈,但以后发育迟缓。

4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抗菌,补液,调节胃肠机能和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4.1 抗菌

可用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内服,初次剂量为30~50 mg/kg体重;12 h后剂量减半,连服3~5 d;或以10~30 mg/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每天2次。

4.2 补液

补液量应根据脱水程度而确定,原则上是失多少水补多少水。当犊牛有食欲或能自饮时,可用口服液盐。不能自吮时,可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液1 000~1 500 ml,静脉注射。发生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液80~100 ml静脉注射。注射时速度宜慢。

4.3 调节胃肠机能

可用乳酸2 g、鱼石脂20 g,加水90 ml调匀,每次灌服5 ml,每天2~3次。也可内服保护剂和吸收剂,如次硝酸铋5~10 g、白陶土50~100 g、活性炭10~20 g等,以保护肠粘膜,减少毒素吸附,促进早日康复。还可用复方新诺明,用0.06g/kg体重乳酸菌素片5~10片,食母生5~10片。混合后1次内服,每天2次,连用2~3 g,疗效较好。

4.4 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待病情稍有好转后,可停止应用抗菌素,内服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的药剂。例如,促菌生6~12片,配合乳酶生5~10片,每天2次;或健复生1~2包,每天2次,或其他乳杆菌制剂,使肠道正常菌群早日恢复其生态平衡。

5 预防

犊牛的管理条件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如果管理不善,可造成发病的诱因。如温度适宜在16~19 ℃,相对湿度50%~70%,气流速度9~22 cm/m/s,散热系数6~8.4毫卡/cm2/s,同时防止拥挤和饮水卫生及分娩卫生。合理的饲养在其预防中有着重要意义,怀孕母牛特别是后期保证足量的胡萝卜素,它是合成VA的天然原料,而维生素A是免疫球蛋白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催化剂,也是胎儿发育和小肠上皮生理活性的必须物质,在日粮中要保证足量蛋白质。因蛋白质不仅对满足胎儿生长需要,而且是合成免疫球蛋白所必须的,如缺少就产生缺乏免疫球蛋白的初乳,使犊牛不能保证有足够的乳源性防御物质。初乳决定着新生犊牛乳源性抵抗力的大小,甚至决定着病的类型。初乳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喂乳事件、喂乳次数、初乳质量、初乳温度、饮乳方法。第一次喂乳不得晚于生后1 h后,在48 h内每隔5~6 h喂1次,每次500~800 ml。以后每天喂3次,每次喂乳按公斤体重40 ml计算。喂乳质量不能用有乳房疾病的初乳喂养犊牛。人工喂养时应注意乳温应在30~35 ℃范围内。

6 小结

犊牛的大肠杆菌病病源是一定血清型的肠毒源性大肠杆菌,其血清型较多,主要有O78、O8、O86、O26、O9、O137、O101等,大肠杆菌通过其外毒素、内毒素、肠毒素、大肠杆菌素、攻击素和酶等的作用表现其致病性。初乳是犊牛获得母源抗体的重要途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饲养管理、卫生条件、都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及时地药物治疗是能够治疗本病的。

猜你喜欢

初乳血清型致病性
云南省祥云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犊牛初乳饲喂及管理指导
哪些措施可帮助初生仔猪摄入初乳
尿感方清除受感染膀胱上皮细胞胞内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作用
规模化猪场仔猪源大肠杆菌分离培养及血清型鉴定
海洋致病性弧菌常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不同免疫方式对水禽的免疫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