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腧穴分类考

2011-02-12杜广中卜彦青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气穴灵枢腧穴

杜广中,卜彦青,王 华

腧穴是针灸学的基本范畴,其概念和分类学的形成标志其基础理论的科学化,了解理论肇始时期的分类及其方法、依据,对科学理解腧穴概念十分必要。《内经》以后迨至近现代《针灸学》,腧穴分类主要以“归经”为标准,《内经》又如何呢?本文以《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1]载穴为标准,研读并经机检,发现《内经》有关腧穴分类及其依据与现今不同,而与科学分类学的标准一致,主要依功能、部位分类,其次归经,现整理考证如下。

1 功能分类法

1.1 脏俞[2]

反映五脏功能并主治五脏病者:该词凡3见,《素问》气穴论1见,水热穴论1见,《灵枢》官针1见。《气穴论》指五脏之五输穴,25个双穴,即“脏俞五十穴”;《水热穴论》指五脏之背俞穴5个双穴,所谓“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1.2 腑俞

反映六腑功能并主治六腑病者:该词凡5见,即《素问》气穴论1见,《灵枢》九针十二原1见,官针1见,刺节真邪2见。涵义有二:《九针十二原》与《气穴论》指六腑之五输穴和原穴,36双穴,即“腑俞七十二穴”;《刺节真邪》指听宫1穴。

1.3 热俞[3]

主治热病者:该词凡3见,即《素问》气穴论2见,水热穴论1见,均指治疗“热病”的59穴,但其内容《水热穴论》与《热病》不同。

而“五十九”一词凡15见,除2个篇名序号,计13见,《素问》气穴论1见,刺热论2见,刺疟1见,水热穴论2见,《灵枢》四时气1见,热病6见,其内容《水热穴论》和《热病》详述。

《水热穴论》依功能分类:治“诸阳之热逆”的头部25穴,其中单穴5,双穴10;治“胸中之热”的胸背部双穴4,即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治“胃中之热”的下肢部双穴4,即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治“四肢之热”双穴4,即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治“五脏之热”双穴5,即五脏俞。计32穴,其中单穴5,双穴27,合计59穴。

《热病》依部位分类:手“外内侧各三”,即双穴6,手指间双穴4,足趾间双穴4,头双穴8,耳双穴2,尚有单穴5,即“项中一、巅上一、聪会一、发际一、廉泉一”,双穴2“风池二,天柱二”。以上计57穴:单穴5,双穴26;尚缺2穴,或为1双穴,或为2单穴,方达59之数。

然《热病》有“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之中“耳前后者各一、项中一”无疑义,指耳部双穴2和项部单穴1,惟“口下者各一”难解:口下者,若单穴1,加之耳双穴2和项单穴1,合“六痏”之数,如此当述为“耳前后者各一、口下一、项中一,凡六痏”,这样热俞之总数只有58,与59之数不合;口下者,若单穴 2,与体例合;与59之数合,但又与“六痏”之数不符;亦或者为脱简,为“口上下者”,这也与体例合,与59之数合,但与“六痏”不符。存疑待考。

比较二者“热俞五十九穴”,显为两家言。然均有头部腧穴,虽前者单穴5,双穴10,计15穴,但具体腧穴不明;而后者头部双穴8,耳部双穴2,风池2,计双穴 11。单穴 3,即“巅上一、囟会一、发际”,计14穴。然两者均“二十五穴”。其不同的是前者有“五脏俞”、泻胸中、胃中、四肢之热的双穴12;后者有手以及手指(足趾)间穴双穴14,“项中一、廉泉一、天柱二、口下者各一”。

可以看出,《水热穴论》依功能、《热病》依部位分类。《气穴论》指出热俞都在“诸分”,《水热穴论》对“热病”取“热俞”的处方方义论述明了。

应用9见,《热病》5见,《刺热论》2见,尚须考证《刺疟》与《四时气》内容具有同源关系。

1.4 寒热俞

主治寒热病者:该词只1见,《气穴论》1见。治“寒热病”双穴1,在“髀厌中”。

1.5 水俞[3]

主治水肿病者:该词凡5见,《素问》气穴论2见,骨空论1见,水热穴论1见,《灵枢》四时气1见。指分布于骶尾及下肢的能治“水病”的57穴。《骨空论》与《水热穴论》详述:骶尾单穴5,双穴10,计25穴;大腿双穴10,计20穴;小腿双穴6,计12穴,合57穴。《气穴论》指出水俞都在“诸分”。《水热穴论》对“水病”取“水俞”的处方方义论述清楚。

1.6 井穴

该字凡28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见,刺疟2见,水热穴论3见,《灵枢》九针十二原1见,本输14见,官针2见,四时气1见,癫狂1见,顺气一日分为四时2见,痈疽1见。指五脏六腑出于四肢最远端的腧穴总称,计双穴11。其功能《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水热穴论》“以下阴逆”;《灵枢》本输、四时气、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冬取诸井”;用于《癫狂》之“风逆”、《刺疟》之“疟疾”。另1腧穴《本输》“天井”,1疾病《痈疽》“井疽”,1普通意义“水井”,《四气调神大论》“譬犹渴而穿井”。

1.7 荥穴

该字凡34见,《素问》痿论见1,骨空论1见,水热穴论3见,《灵枢》九针十二原1见,本输12见,邪气藏府病形3见,寿夭刚柔1见,官针3见,四时气1见,癫狂1见,海论1见,五乱3见,顺气一日分为四时2见,天年1见。指五脏六腑出于四肢次远端的腧穴总称,计双穴11。其功能《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邪气藏府病形》“荥俞治外经”,《水热穴论》“以实阳气”,且《本输》“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而《四时气》“冬取井荥”;用于《寿夭刚柔》“痹”证、《五乱》“五乱”证、《癫狂》“风逆”和《痿论》“痿”证。另九刺之一的《官针》“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

1.8 输穴(俞穴)

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后,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穴位,《本输》详论。计分布于11经脉上双穴11。其功能《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邪气藏府病形》“荥俞治外经”,且《本输》“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

1.9 经穴

“经”之一字凡472见,《素问》有50篇237见,《灵枢》有52篇234见,另《内经》书名1见。其涵义,指“经脉”83,经脉之简称 135,“盛经”、“大经”14见,“经络”41见,“经遂”11见,“经筋”2见,“经别”1见,“经气”16见,指五脏六腑出于四肢第四远端的腧穴总称 19,“经输”、“经俞”6见,“经病”2见,“经刺”4见,月经之“经”1见,“经水”9见,经典书籍37见,数字之“经”15见,经纬、“经纪”之“经”17见,“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经”25见,另34见待考。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经气盛大流行,《本输》详论。计分布于11,经脉上双穴11,其功能《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1.1 0 合穴

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穴位,《本输》详论。计11经脉双穴11,以及下合双穴3。其功能《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邪气藏府病形》“合治内府”,《本输》“秋取诸合”。

1.1 1 络穴

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1穴。《经脉》和《平人气象论》详论。计12经脉和脾之大络双穴13,以及任脉和督脉单穴2。主治络脉病症,《经脉》极其详细论述。

1.1 2 原穴

《九针十二原》、《本输》详论:“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具体内容《九针十二原》和《本输》不同。前者指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双穴5和鸠尾、脖胦单穴2,计7穴;而后者指京骨、丘墟、冲阳、阳池、腕骨、合谷6个双穴。

1.1 3 本输

“本输”一词见《本输》,指穴位有标本、根结之分,其属本、属根的腧穴为本输。包括四肢远端的五输穴,颈项部的“天”穴10穴,即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天府、天池以及上关、下关、犊鼻。

2 部位分类法

2.1 头面部穴

头上25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在《素问》气穴论、气府论、水热穴论和《灵枢》厥病明确记载,且为足太阳脉气所发,能治“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和“越诸阳之热逆也”,但没有腧穴组成。

《内经》记载:《刺禁论》脑户,《气穴论》天柱、项中央、枕骨、完骨,《气府论》风府、眉头、项中大筋、风府两傍、两角上、耳前角上、耳前角下、锐发下、耳后陷中,《五邪》耳间青脉,《热病》风池、颠上、囟会、发际,《厥病》头面左右动脉、耳前后脉,《杂病》顑之盛脉,计25穴,但似乎与“头上五行25穴”不同。

面部腧穴。《内经》记载:《气穴论》上关、大迎、下关、目瞳子浮白、眉本、曲牙,《口问》眉上,《骨空论》眉头,《刺疟》眉间、廉泉,《刺节真邪》听宫,《寒热病》角孙、悬颅,《气府论》龈交、额颅发际傍、面鼽骨空、鼽骨下、客主人、眉后,《厥病》耳中,计20穴。

2.2 颈项部穴

主要见于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等《素问》11论,《灵枢》本输、根结、寒热病、热病等23篇中。即大椎、大椎上两傍、风府、风府两傍、天突、天牖、扶突、侠扶突、天窗、天柱、项中央、项中大筋两傍、项中足太阳之前、喑门、人迎、缺盆、缺盆外骨空、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发际后中、喉中央、天容、廉泉、风池,计23穴。

考证:《血气形志》大椎,《热论》、《疟论》、《风论》、《六元正纪大论》、《岁露论》风府,《气穴论》:天突、天牖、扶突、天窗、天柱、大椎上两傍、项中央、喑门,《气府论》项中足太阳之前、侠扶突、人迎、缺盆外骨空、缺盆、项中央、发际后中、项中大筋两傍、风府两傍,《骨空论》喉中央、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大椎、风府,《水热穴论》、《经别》、《经筋》、《五邪》缺盆,《本病论》、《刺法论》、《厥病》、《口问》、《五乱》天柱,《本输》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根结》扶突、人迎、天容、天柱、天牖、廉泉,《终始》、《杂病》、《四时气》、《禁服》、《卫气》人迎,《经脉》人迎、缺盆,《寒热病》扶突、人迎、天柱、天牖,《热病》廉泉、风池、天柱、项中,《海论》人迎、风府,《胀论》廉泉,《卫气失常》人迎、天突、喉中,《忧恚无言》天突,《刺节真邪》天容、廉泉。

2.3 胸俞

该词只1见,即《气穴论》。胸俞有12穴,但无腧穴组成。

2.4 膺俞

该词凡3见,即《素问》气穴论1见、水热穴论1见,《灵枢》终始1见。《气穴论》膺俞有12穴,但无腧穴组成,《水热穴论》指1个腧穴(双穴),且该穴即“膺俞”,定位在“膺”。

2.5 背俞(腧)

“背俞”和“背腧”凡18见,其中背俞11见,背腧7见。

背俞《素问》血气形志1、刺疟4、举痛论1、长刺节论1、气穴论1、骨空论1、水热穴论1,《灵枢》终始1。《素问》气穴论、骨空论、水热穴论背俞指1个腧穴(双穴),且该穴即“背俞”,定位在《终始》即为“背”:“背俞中背”。《素问》血气形志“背俞”有10穴组成,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组成的1组腧穴,定位在背部。《刺疟》“三阳经背俞”,似与今异。《举痛论》“背俞之脉”。

背腧7见,《灵枢》癫狂1见,卫气5见,并有专篇。《背腧》与《血气形志》“背俞”均由10穴组成,即肺腧、心腧、肝腧、脾腧、肾腧,但肝腧、脾腧二穴定位不同。《卫气》或指某一背腧,或指1组腧穴。

总之,“背俞(腧)”,其意义有二:一为1双穴、二为由肺、心、肝、脾、肾俞(腧)组成的1组10穴。定位在背部,但2个双穴的定位分歧。

2.6 骨(髓)空

“髓空”凡3见,即《素问》骨空论2见,水热穴论1见;又“随孔”1见,即《骨空论》1见。“髓空(孔)”《骨空论》指颅骨和脊柱大骨孔,《水热穴论》指1个腧穴(双穴),且该穴即“髓空”。

“骨空”凡15见,即《素问》气府论4见,骨空论8见,《灵枢》五癃津液别1见,卫气失常1见,痈疽1见。《气府论》、《骨空论》指骨孔总称,尤其面部和长骨。《五癃津液别》、《卫气失常》论其功能:“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显然认为,津液和合而成膏,膏通过骨空渗入而成髓。髎穴为其表现之一。

2.7 五输穴

指分布于四肢远端的井、荥、输、经、合5组腧穴。在《本输》篇有详论,有关考证见上。

3 归经分类法[4]

《内经》腧穴分类的第3种方法,即归经分类,分属于经脉的腧穴。《本输》明言:“手太阴经也”、“任脉也”、“二次脉手阳明也”等。这类腧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和颈项部,计105穴,其中7穴与标准不同:

手太阴肺经:天府、尺泽、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计7穴;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曲池、扶突,计8穴;足阳明胃经:下关(足少阳)、大迎、人迎、缺盆(足少阳)、伏兔、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历兑,计14穴;其中下关、缺盆属足少阳经;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阴陵泉、大包,计7穴;手少阴心经:通里,计1穴;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支正、小海、天窗、天容(足少阳)、肩贞(手少阳),计10穴;其中天容属足少阳经,肩贞属手少阳经;足太阳膀胱经:天柱、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委阳、委中、飞扬、昆仑、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计15穴;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大钟、复溜、阴谷,计6穴;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计7穴;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天井、天牖,计8穴。

足少阳胆经:角孙(足太阳)、完骨(手少阳)、阳陵泉、光明、阳辅、悬钟(绝骨)、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计10穴;其中角孙属足太阳经,完骨属足少阳经;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曲泉,计 6穴;督脉:大椎、风府,长强、龈交(任脉),计4穴;其中龈交属任脉;任脉:鸠尾、天突,计2穴。

综上所述,《内经》有关腧穴分类与当代《针灸学》[5]不同,主要按腧穴的功能、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其次是归经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及其分类标准与分类科学的标准一致。尤其是《内经》中头面、颈项、胸膺、背、四肢部均分布大量腧穴,惟腹部较少,且无“腹俞”出现,并有《骨空论》专篇。一个强烈的信号显示,《内经》腧穴的发现,莫非直接来源于“骨空”。况且其有关“骨空”研究之系统,恐怕当今所谓之现代解剖学也未必更“现代”和“系统”。我们甚至完全可以在《内经》基础上建立一门“骨空解剖学”,以探索“骨空”的结构、功能及其病理生理学。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2.

[2] 张登部,王黎明,高树中,等.内经针灸知要浅解[M].济南:南海出版公司,2006:36-38.

[3] 赵京生.热俞水俞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1):24-26.

[4] 张增敏.《黄帝内经》腧穴考析[J].中医药通报,2004,3(5):17-22.

[5] 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312.

猜你喜欢

气穴灵枢腧穴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阀芯旋转式高速开关阀的气穴特性研究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温度效应对液压锥型节流阀内气穴形态的影响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采采卷耳
中试规模气穴喷射脱墨技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