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2011-02-10石爱华王鸿雁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16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疗程

王 建,石爱华,王鸿雁

1.密云县中医院针灸科,北京密云 101500;2.密云县中医院内科病房,北京密云 101500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口歪”、“口僻”等,现代医学称之为“面神经麻痹”,指单纯的一侧面颊筋肉驰缓,口眼歪斜,部分患者会出现耳后、耳下疼痛,常常在一觉醒来时发现。多因风邪侵袭面部经络或痰阻经络,经脉失养而致,亦有因中耳炎、疱疹等病而继发。本病是临床常见病,起病较急,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针刺配合中药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将我院针灸科收治的8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针灸科2009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的8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45例,女40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0岁,平均45.3岁;病程最短24 h,最长30 d。根据就诊时发病时间分期:发展期为发病1~7 d,静止恢复期为发病8~90 d。参照《神经病学》[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诊断标准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针刺治疗 主穴:百会,患侧风池、翳风、四白、下关、攒竹(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双侧足三里、合谷。配穴:头痛加太阳,蹙额、皱眉差加阳白(透鱼腰),不能耸鼻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人中,口眼瞤动加太冲,痰多加丰隆。治疗器具:华佗牌不锈钢针,直径0.35 mm,长度25~50 mm。操作方法:急性期(发病7 d内),面部腧穴轻手法针刺,不透穴,不提插捻转,留针30 min,每日1次,并配合中药。静止恢复期(发病7 d后),四白穴先直刺,得气后捻转片刻,再向下斜刺。部分面部腧穴用上述透刺方法,余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并配合中药。治疗过程中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1.2.2 中药治疗 方药:全蝎6 g、僵蚕10 g、白附子6 g、蜈蚣2条、当归 15 g、川芎 10 g、生黄芪 15 g、大青叶 15 g、丝瓜络 10 g、甘草6 g。证属风寒加桂枝9 g、防风6 g;风热加菊花6 g;湿盛加薏苡仁15 g、白术10 g;热毒内盛加金银花15 g、半枝莲15 g。本方以牵正散为基本方,临证根据辨证加减治疗,每日1剂,分2次服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3]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表情自如,谈笑时无口眼歪斜,饮食正常。显效:面部静观基本无异常,做轻度鼓腮或眦牙动作时有轻微口歪。好转:症状较前改善,但额纹消失不对称,谈笑时仍有口眼歪斜症状。无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85例患者中,治疗1个疗程痊愈5例,占5.88%;2个疗程痊愈40例,占47.06%;3个疗程痊愈33例,占38.82%;6个疗程痊愈3例,占3.53%;治疗6个疗程未痊愈,但显效者3例,占3.53%;好转1例,占1.18%;无效0例。治疗6个疗程痊愈率为95.29%,总有效率为100.00%。

2.2 病案举例

患者1,女,42岁,2009年7月就诊。因天气炎热,睡觉整晚开空调,晨起觉一侧面部僵硬不适,第2天,症状加重,右侧口眼歪斜,急来我院就诊。查:右眼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口角左歪,右侧耳后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血压、心率正常。根据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治疗祛风清热、活血通络。针灸选用上述方法,方药:全蝎6 g、僵蚕10 g、白附子6 g、蜈蚣2条、当归 15 g、川芎 10 g、大青叶 15 g、金银花15 g、丝瓜络 10 g、防风9 g、甘草6 g,治疗3个疗程痊愈。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祖国医学中风中经络范畴,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灵枢·经筋》载:“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本病主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西医学认为,该病多由于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水肿受压,局部缺血、缺氧,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变性而致病。针灸配合中药具有调整阴阳、疏风通络、活血化瘀等功能,具有良好的疗效。治疗取穴以阳明、少阳经穴为主。局部取穴以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百会为督脉经穴,能宣通阳气、疏通气血;风池、翳风,祛风能引邪外出,通调少阳经气;足三里、合谷循经远取,理气扶正,通调阳明经气。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则风邪得去,络道得通,筋肉得养,疾病自愈。

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笔者有以下体会:①患者年纪小,病程短者治疗效果好。病程1个月以上才开始针刺治疗的患者在半年内完全恢复的比例很小[4]。②关于针刺介入的时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急性期不宜针刺,有人认为,针刺的介入越早越好。笔者认为,急性期可以针刺,但手法宜轻不宜重[5],并且不要做电针、拔罐、埋线、按摩等刺激量大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常常见到因为急性期刺激量过重而疗效不好又转来我院就诊的病例,这类病例在以后的治疗中也比较顽固。③针刺治疗3个疗程未痊愈者,双侧面部同时治疗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也能防止口角歪向另外一侧。④对于“顽固性面瘫”,患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按摩和功能锻炼,以提高疗效。总之,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疗效,针灸的介入不可太迟,久则顽固不易痊愈,事倍功半。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5-33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25.

[4]刘毅斌,程红亮,吴劲松.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75例时效性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3):239-241.

[5]李伟杰,陈文娟.针向迎随补泻法配合电针法治疗面瘫[J].光明中医,2009,24(2):243.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疗程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治子宫脱垂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3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