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鲜明 内容精练—— 《社会学概论》简析

2011-02-10郑杭生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特色

郑杭生 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一批重点教材之一—— 《社会学概论》,在历经6年精雕细琢之后,终于正式出版。全书约30万字,分为导论、社会学研究方法、个人与社会、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社区与城市化、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10个部分,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学这门学科及其主要的知识内容。该书的面世,对于加强和改进当前社会学教学,培养社会学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学概论》一书具有四个鲜明的特色。

(一)一部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的教材

2004年,中央正式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该工程的战略目标是: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编写充分反映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材和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文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教材,正是实施该工程的重要内容。

《社会学概论》在认真研究社会学产生、发展和理论流派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西方社会学与旧中国社会学的固有局限,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为社会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不仅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而且保证了社会学持续发展的活力。教材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坚持实践的原则、坚持科学的分析视角、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坚持研究方式的批判性、坚持理论视野的开放性。

教材深入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学思想,指出:(1)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分析、关于旧中国阶级阶层的分析、关于改造旧中国社会的思考、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关于动员组织群众的讨论以及关于社会调查的实践,不仅与旧中国社会学的局限性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对于建设科学的中国社会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学思想。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为认识现阶段的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根本依据;深刻阐明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依据;深刻阐明了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确立了根本要求;深刻阐明了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指明了现实途径;深刻阐明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为促进农村社会建设、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材研究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对各章内容进行科学的补充、反思并展开批判性的介绍。例如,传统上介绍社会学研究方法时,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的历史与特色等介绍不够,本教材充实了这方面的内容,并对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改变了过去过分偏重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倾向。又如,教材对传统意义上的 “社会化”概念也进行了反思,认为社会化的起点不是所谓的 “自然人”,而是现实的人,社会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个性化的过程。在讨论社会的基础时,教材特别强调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运行的决定性基础,而非泛泛地介绍人口、资源、环境与文化。在讨论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时,传统上过于偏重西方学者的观点,《社会学概论》则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制度存在的基础与本质。在讨论阶级阶层时,教材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其与西方社会学观点的区别,肯定了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科学性。与此同时,教材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持一种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个别论断,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认真总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阶级阶层理论的新贡献。

(二)一部最大限度凝聚广泛共识的教材

首先,编写 《社会学概论》教材的组织工作体现了最大限度凝聚共识的意图。中央设置了马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集中了理论界的众多权威专家,下设办公室进行工作协调。社会学教材编写组的人员组成体现了权威与包容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教学研究单位与实际工作部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最大限度地凝聚各界共识,编写出既有中国特色又包容社会学合理知识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材。

其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围绕教材编写思路、编写大纲、编写内容和教材修改,召开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和不同规模的会议,广泛征求全国社会学界、工程咨询委员会、实际工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确定编写提纲初稿后,经工程咨询委员会三次审议,广泛征求意见,并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同意。编写组根据批准的提纲开展教材编写工作,形成教材送审稿。工程咨询委员会对送审稿进行了三次集中审议和一次书面审议。根据审议意见,编写组多次组织了集中修改,累计修订13稿才最终付印。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还组织编写组成员赴国内各地考察,与地方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交流,并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学者到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考察,与国外政府官员、智库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各界人士开展交流和对话,拓展学术视野。

再次,编写组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坚持编写教材与深入研究并重,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学学科的合理内容。社会学已经有170多年历史,传入中国也有近110年历史,一代又一代社会学工作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贡献了真知灼见。我们编写社会学教材,首先要讲继承,也就是批判地继承社会学的合理知识。为此,编写组展开了对社会学经典文献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研究,先后出版了 《社会学原著导读》、《中国社会学发端与扩展》、《中国社会学30年》等著作,为教材编写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教材编写之初,编写组面向全国30多家社会学系开展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面向哪些专业、哪些层次的学生开设 “社会学概论”课程?在面向本系社会学或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课时,使用什么教材?为什么选择上述教材?实际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哪些?学生对于教材的反应如何?学生学习该课程后的体会如何?对于教材修订的具体意见是什么?等等。通过调查,编写组直接掌握了社会学概论教学的状况和需求,理解了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内容与形式的期待。与此同时,编写组还在近200种国内外同类教材中选择了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普及性的24种 (国内14种,国外10种),就其基本内容、编写逻辑、优点缺点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发现大多数教材对于社会学的理解都强调了社会学的综合性、整体性,强调了社会学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对于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系统研究,包含了社会、文化、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与越轨、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等内容,内容组织遵循着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顺序。正是在此基础上,《社会学概论》认为,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教材最终确定的编写内容和内容安排在突出创新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和采纳了既存的共识。

(三)一部鲜明地反映中国特色的教材

该教材的中国特色首先体现在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教材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赋予社会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的内涵,指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总结分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学思想,为推进社会学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发展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该教材的中国特色还体现在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注重使用中国社会的鲜活材料,注重概括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贡献。教材不仅在阐述社会调查、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分层、社区、城市化、社会发展等一般概念和理论时非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中国的经验材料以帮助读者理解,而且对中国社会矛盾处理、社会组织管理、阶级阶层结构协调、城乡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公正、推动科学发展、改进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开展社会调查等重要实践进行了理论提炼和概括,贡献了新的概念和观点,丰富了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再次,该教材的中国特色体现在编写者并不回避中国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教材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努力提出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例如,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如何看待和应对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等。此外,教材还讨论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社会问题,如人口、贫困、生态环境、犯罪、网络、科技、突发公共事件等问题,阐述了认识和处理这些社会问题的基本路径。

最后,该教材的中国特色还体现在编写者积极探索和建构中国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的努力上。教材遵循从微观到宏观的编写逻辑,最终落脚在 “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这种框架设计,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学学科的价值追求,主张社会学不仅要研究社会,而且要改造社会、建设社会,最终是要促进人的福利和社会进步。在此,社会学的一些知识性内容,如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阶级阶层、社区、社会公正、社会政策、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等,都是我们开展社会研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这样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社会学者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关怀与回应,顺应了中国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学的呼唤。教材清晰地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目标和任务、途径和过程,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从而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动态历史过程。

(四)一部明确指出学习社会学的方法的教材

教材在导论的第四节设置专目明确阐述了学习社会学的基本方法。指出:学好社会学,首先要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学的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学思想。同时要扎实掌握社会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打牢专业根底。由于社会学是一门实践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学好这门课程,还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把理论学习与深入实践结合起来。社会学是一门以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社会学者既是专业人员,又生活在社会中,是普通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我们在研究社会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参与改造社会的进程,影响我们的研究对象。因此,我们学习社会学,一方面是在课堂上学,跟老师学,从书本中学,扎实掌握社会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学的专业思维模式、社会研究方法以及概念话语体系,丰富间接经验;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通过深入社会、观察社会、体验社会来了解社会,增进直接经验,获得丰富生动的社会感受,检验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学理论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真正科学地认识社会,也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社会学,发挥社会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是要把专业学习与政策法律学习结合起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的思想认识,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党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学习社会学,要养成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立法的习惯,特别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针政策,了解这些思想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上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正确认识社会建设与其他各项建设之间的关系,了解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方向。

三是要把了解中国与了解世界结合起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不断加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学术交流,特别是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交流。当前,国外社会学发展很快,新的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为研究分析中国社会现状、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学习社会学不仅要立足本土,还要有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社会学的发展,跟踪世界社会学前沿,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社会学中的合理成分。但是,这种学习借鉴不能照抄照搬,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立足实践,真正做到科学分析、积极借鉴,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把我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整体上看,《社会学概论》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是,该教材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各方面的共识,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进展,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和中国特色,仍然不失为迄今为止对本科教学最有价值的,最具科学性、权威性的教材,初步达到了当初编写一部高质量的社会学基础教材的目标。

猜你喜欢

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特色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