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康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影响

2011-02-01关莹张立邢艳丽唐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肌张力痉挛肢体

关莹,张立,邢艳丽,唐强,2

针康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影响

关莹1,张立1,邢艳丽1,唐强1,2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方法将39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康法抗痉挛针法配合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巴氯芬配合康复治疗。用改良Ashworth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肌张力分级、ADL评分、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在改善卒中后痉挛方面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同,且无严重副作用。

脑卒中;痉挛;针康法;巴氯芬

痉挛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卒中后2周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部分肌群肌张力增高伴腱反射亢进,出现痉挛。如果出现持续的肌张力增高状态,会使分离运动出现延迟,并可导致关节挛缩,从而增加患者的残疾程度。因此,防治痉挛是脑卒中早期康复的重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2月~2010年10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处于痉挛期的6个月以内的39例脑卒中患者。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的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岁;②住院患者,男女不限;③意识清楚,病情基本稳定;④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分以上。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等;③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及心脏病并发房颤引起脑卒中;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并发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⑥精神病。

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①观察组(n=19):其中男性12例,女性 7例;年龄 40~75岁,平均(60.35±9.10)岁;平均病程(59±33.16)d;脑梗死14例,脑出血5例;改良Ashworth评分:1级 3例,1+级4例,2级4例,3级7例,4级1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平均(56.58±12.70)。②对照组(n=20):其中男性 12例,女性 8例;年龄 40~75岁,平均(60.52±8.57)岁;平均病程(56.2±34.40)d;脑梗死13例,脑出血7例;改良Ashworth评分:1级2例,1+级5例,2级6例,3级6例,4级1例;ADL评分平均(55.25±12.92)。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性质、改良Ashworth评分和ADL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及基本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以Bobath疗法为主,配合作业疗法。

1.2.1 对照组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口服巴氯芬,初始剂量5 mg,每天 2~3次,每周5 d。1周后增加5 mg,直至肌张力降低至较理想的程度,最大剂量80 mg/d。共治疗4周。

1.2.2 观察组 应用抗痉挛针法。

取穴方法:

上肢:肩髃、肩贞、肩前、臂臑(刺激三角肌,使臂外展,拮抗肩内收);天井、臑会(使肘部伸展);手三里尺骨侧0.5寸、外关(刺激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和指伸肌使手腕伸展或手指伸展,防止手指屈曲)。

下肢:髀关、伏兔、血海(刺激股四头肌,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阳陵泉、丰隆、悬钟(刺激腓骨长肌、趾长伸肌使足外翻、背伸,防止足内翻)。

患者取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后,以28号1.5~2寸华佗牌针灸针进行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连接英迪KWD-808-Ⅱ型脉冲针灸治疗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100 Hz,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40 min,每天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

1.3 疗效评价 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肌张力。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前1/2关节活动范围(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后1/2 ROM 中有轻微的阻力;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3组: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ADL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100分为完全独立;75~95分为轻度依赖;50~75分为中度依赖;25~45分为重度依赖;25分以下为完全依赖。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肌张力下降2级以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40分以上;进步:肌张力下降1级以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25分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肌张力治疗前后无变化,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在25分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改良Ashworth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肌张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后两组ADL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说明应用针康法和口服巴氯芬治疗卒中后痉挛疗效相同。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改良Ashworth评分情况比较

表2 治疗前后两组ADL评分比较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副反应出现1例次,副反应出现率为5.26%;对照组副反应出现27例次,副反应出现率为135%,为观察组的25.67倍。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副反应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若不及时控制,就会影响分离运动的出现及正常运动模式的转换,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训练,使运动功能恢复受阻,妨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使其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缺乏,从而导致随意运动障碍。因此,在偏瘫的康复训练中,首先应降低过高的肌张力,才能学习正确的动作平衡和协调功能[2]。

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导致痉挛的特点是单突触通路兴奋性增高,反射活动迅速增强,痉挛多发生在抗重力肌(如上肢的肱二头肌,下肢的股四头肌)[3]。巴氯芬为神经传导抑制剂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是骨骼肌松弛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降低肌张力,减轻肌肉痉挛。口服巴氯芬抑制单突触与多突触的脊髓反射,使锥体束受损后引起的骨骼肌痉挛状态缓解,肌张力下降,有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但其副作用如头晕、恶心、嗜睡、口干等常限制它的使用和疗效[4]。

针康法采用抗痉挛针法加电针的技术治疗肌张力增高的理论依据是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通常脑梗死偏瘫患者发病2周后,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由弛缓性瘫痪转入痉挛性阶段,而且痉挛呈进行性加重。若此期积极进行抗痉挛治疗,患者的痉挛就会减轻,早期出现分离运动,最终达到协调运动。在痉挛的肢体上针刺痉挛的肌肉的拮抗肌,并接通电针,可以平衡痉挛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从而缓解痉挛。有文献报道,骨骼肌内有一种感受器——肌梭,受刺激时可以引起牵张反射,Ⅰ类神经来自肌梭。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兴奋Ⅰ~Ⅳ类神经参与针刺感应的传递。针刺信息传入脊髓引起牵张反射,使痉挛的肌肉产生自主性收缩,而瘫痪的肌肉兴奋后就会与拮抗肌达成新的平衡[5-12]。

口服巴氯芬固然可以降低肌张力,但其副作用如头晕、乏力,恶心、嗜睡、口干等必然限制它的使用和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针对脑卒中后偏瘫不同程度的痉挛及错误运动模式制定针康方法治疗,以协调肢体运动,可以发挥同样的甚至更佳的治疗效果。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抑制肌张力的增高,利用促进或抑制的方法调整患者运动控制能力,以实现高级中枢对神经肌肉的重新支配,防止偏瘫恢复过程中停滞在痉挛阶段。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379-381.

[2]于学平,滕秀英,孟玉泉.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4):20-22.

[3]唐强,朱冬梅,刘景隆.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1):697-698.

[4]王建成,杨子涵,张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与脑外伤引起的肢体痉挛45例[J].中医杂志,2007,48(2):149.

[5]Milanov IG.Mechanisms of baclofen action on spasticity[J].Acta Neurol Scand,l992,85(5):305-310.

[6]冯丽娟,金荣疆,邢琳,等.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81-82.

[7]唐强,张慧敏,王艳,等.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2,27(4):302-306.

[8]魏铁花,邢艳丽,唐强.头针结合促进技术对脑梗死功能障碍的评价[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7):522-523.

[9]马金龙,唐强,周海纯.头针丛刺结合康复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恢复影响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8):26-27.

[10]王艳,吕晓星,李晶,等.头针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7):440-441.

[11]王桂华,关莹,马晓东.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7,35(4):41-42.

[12]关莹,邢艳丽.针刺配合康复改善偏瘫痉挛状态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4):15-16.

Effect of Cluster Needling of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on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GUAN Ying,Z HANG Li,XINGYan-li,et al.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2nd Hospital af filiated t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01,Heilongjiang,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luster needling of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Tang's Approach)on the spasticity after stroke.Methods39 stroke patients with spasm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anti-spasm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baclofe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Spasm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and therapeutical effect were assessed with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and Barthel Index.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ang's Approach has the same effect as baclofen to improve the spasm after stroke without serious side-effect.

stoke;spasm;Tang's Approach;baclofen

[本文著录格式]关莹,张立,邢艳丽,等.针康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25—32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107A05)。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康复医学科,黑龙江哈尔滨市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市 150040。作者简介:关莹(1982-),女,辽宁沈阳市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脑卒中的中医康复研究。通讯作者:唐强(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康复方法研究。

R245,R49,R743.3

A

1006-9771(2011)04-0325-03

2011-03-16)

猜你喜欢

肌张力痉挛肢体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