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蚓激酶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2011-01-31陈卡玲金普放浙江省诸暨市中医院神经内科诸暨31180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纤溶激酶神经功能

陈卡玲 骆 磊 金普放 浙江省诸暨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诸暨 311800

蚓激酶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陈卡玲 骆 磊 金普放 浙江省诸暨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诸暨 311800

糖尿病 急性脑梗死 蚓激酶

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存在高凝状态,血管病变较严重,症状容易进展加重[1]。我们从2007年1月—2009年6月观察了65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尝试早期联合蚓激酶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卒中发病时间不超过48小时,未经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房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肿瘤、出血倾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36~67岁,平均60.5岁,合并高血压30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17±9.21)分,血纤维蛋白原(4.9±0.86)g/L;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0~70岁,平均61.2岁,合并高血压26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38±8.76)分,血纤维蛋白原(4.86±0.96)g/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具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于基础治疗,包括生理盐水250mL+丹红注射液30mL静滴,1天1次,拜阿司匹林0.1g,1天1次,口服。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另用蚓激酶60万单位,1天3次,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及临床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进行评分[3]。并根据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分为: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治愈率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

3.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比较 两组治疗后ND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NDS比较(±s) 分

表1 两组NDS比较(±s) 分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例35 30治疗前18.17±9.21 18.38±8.76治疗后9.76±5.36**△12.72±6.1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Fg比较(±s) (g/L)

表2 两组Fg比较(±s) (g/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例35 30治疗前4.90±0.86 4.86±0.96治疗后3.96±0.72**△4.85±0.74*

3.4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基本痊愈4例(11.4%),显著进步21例(60%),进步7例(20%),无变化3例(8.6%)。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10%),显著进步14例(46.7%),进步10例(33.3%),无变化3例(10%);治疗组治愈率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5 不良反应 治疗组4例、对照组3例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但都不影响治疗,无停药患者。未发现其它相关副作用。

4 讨 论

很多证据显示,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血液黏滞度增高[4]。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高凝状态,包括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Ⅲ减少及活性降低所致的内源性凝血系统活化;血小板膜流动性降低、更新加快、活性增高;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水平升高所致的纤溶活性降低[5]。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对血液凝固和血小板聚集起重要作用,众多试验提示它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同时,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往往较严重,常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而影响脑灌注。因此,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在卒中发生后往往容易进展,致残率高。目前降低急性脑梗死死亡、致残率的唯一有效手段是超早期再灌注治疗,但符合时间窗的患者很少。而抗凝治疗由于出血增多而抵消了其正面作用。抗血小板治疗虽然能降低病死率,但对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无显著意义。蚓激酶是从传统中药地龙中提取的含酶复合物,其抗血栓作用机制为:①与纤维蛋白原有选择性亲和力,可直接水解纤维蛋白原,产生可溶性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②通过促进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激活纤溶系统,增强内源性纤溶活力。③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6]。本研究发现,在常规抗血小板的基础上加用蚓激酶治疗可显著降低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比常规治疗更为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1]林晓东,赵丽,田小卫,等.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7,1(3):3-4.

[2]中华神经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89.

[4]杨莉,李家增.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疫病[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20(3):163-165.

[5]唐伟,孙敏,刘超.糖尿病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2):99-101.

[6]董强,乔健,史郎峰,等.蚓激酶胶囊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3):257-260.

2010-06-22

猜你喜欢

纤溶激酶神经功能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蚓激酶对UUO大鼠肾组织NOX4、FAK、Src的影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黏着斑激酶和踝蛋白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肌动蛋白清除系统与凝血—纤溶系统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