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志愿者协会:高校校园网舆论引导的新兴主体

2011-01-26王玉娥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校园网网民舆论

王玉娥

(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南岸 400067)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1]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校园的逐步形成,国内学校校园网已成为青少年学生最为关注的网络空间,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组建网络志愿者协会,净化校园网络空间,加强校园网舆论引导,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对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校园网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校园的逐步形成,高校校园网已经成为人气最旺的媒体,几乎是所有高校大学生浏览最多的网站,这与校园网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通过笔者对重庆邮电大学的幽幽黄桷兰BBS近一年来的观察,发现高校校园网有以下特点:首先,在内容上,时效性、服务性强。校园网24小时运转,因此从技术层面上看,它的信息是24小时更新的。校园网在时效性上的优势使得其他校园媒体难以望其项背。其次,在形式上,具有交互性强、开放式特点。基于网络传播提供了交互对话的技术支持,校园网的所有用户,既是信息的享用者,又是潜在的信息提供者。大学生可以通过版面讨论、站内信件等方式进行互动讨论,网络的交互性使得校园网成为不囿于一校范围的开放式交流场所。第三,在对象上,信息的主体与客体都是高校师生。活跃于校园网的用户绝大多数是高校师生,他们是知识分子,是国家、社会的栋梁,他们在校园网上的表现自然引导着整个社会舆论的方向,使得校园网成为社会舆论的晴雨表。第四,在风格上,图文并茂、语言灵活、风格活泼。校园网上的语言灵活多变、俏皮幽默已经是早已有之的定论。网络技术可以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有机地融入,使得整体风格更加活泼动人,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第五,言论自由度相对较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掩饰了校园网发帖者的真实身份,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点最能获得学生的好感,使校园网这一媒介与学生之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管理的平级关系,更加促进了校园网的繁荣。在校园网上,由于网民都是采用匿名的方式,而且只限于文字交流,所以可以自由安全地讨论隐私话题,许多问题因此得以及时地宣泄和疏导,而不至于形成更大的矛盾,这是其他沟通方式无法比拟的。[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多元文化并存和多种意识形态激荡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对挑战,如何减少消极、颓废信息对学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校园网作为大学生经常关注的网络空间,自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首先,网络的开放性致使校园网难以掌控。一些敌对组织和个人利用校园网大做文章,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中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插手人民内部矛盾,丑化党和政府的形象,散布大量虚假信息,并且妄图由此挑起事端,蓄意制造谣言,破坏我国稳定的政治局面,使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深受毒害。其次,网络中大量的垃圾信息致使部分青少年学生思想混乱、道德失范。网络空间的信息污染现象严重,虚假信息,甚至宣传迷信、色情、暴力的信息随处可见。这对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学生危害颇深,导致部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水准下降,是非观念模糊。第三,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聊天,致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淡薄,产生情绪低落消沉、精神萎靡不振等现象,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第四,高校已有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已无法满足校园网舆论引导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中充当了“正规军”的角色,在校园网舆论引导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主导作用。网络编辑、网络评论员则扮演的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中“游击队”的角色,即是一种利用普通网民作为挡箭牌而“融入群众”的战术。目前高校的网络编辑大多数是学生,其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以及网络技术都有着较大局限。学校的网络评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其工作质量也无法保证。大多数网络评论员是教师兼任,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网络评论这份工作上,从而导致网络评论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同时,目前网络评论员的队伍主要由年龄层次较高的学者、研究者、管理者组成,他们与主要网络群体——青少年之间在思维上、语言上的代沟使得网络评论员的工作成效并不是很显著。

2 网络志愿者协会的构建、发展现状及作用

构建网络志愿者协会是针对目前高校校园网所面临的挑战另辟蹊径而提出来的解决方法。协会主要由热衷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以学校学生工作系统为依托,以协会为组织形式,通过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与其他网民进行沟通而服务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志愿者协会是一种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网络志愿者以完全平等的、匿名的一般网民身份与其他网民沟通,以清晰的舆论引导者目标为指导,以心平气和的讨论为方式,积极引导网上舆论。他们就像一批无形的网络文明警察,随时工作在网络一线,既能达到网络评论员的效果,又能从形式上切入,从而被广大网民接受。

其实,网络志愿者协会是由网评员这个群体演变而来的。网评员最早出现在南京大学BBS上。南京大学在关闭小百合BBS,开设南京大学BBS之后,挑选了学生会干部及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为“网评员”,并将其纳入学校勤工助学体系,根据每月的考评结果发给适当的勤工助学补助。这些网评员的主要职责是在南京大学BBS通过发帖发布正面信息,跟帖回应抵制负面信息,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同时对校内外网站上有关学校的重要信息及时上报学校网络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随后,其它省市也开始聘请网评员。网评员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引导网络舆论,坚持正确导向,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目前,随着对网络评论员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认识的逐步深入认识,网络评论员工作方式及运转机制也在不断改进,网络志愿者协会便是加强校园网舆论引导的一种网评员模式。2008年9月,重庆邮电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网络志愿者协会,目前,该协会已出台了《重庆邮电大学网络志愿者协会章程》,成立了相关的组织机构,建立了协会主题博客,并向网民开展了网络文明宣传、问卷调查、志愿者进校园网等一系列公益服务活动,在倡导网络文明、正确引导校园网舆论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网络志愿者及协会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第一,正面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社会热点,配合学校的重大部署和重点工作,在校园网上发表专稿、特稿,加大对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正面宣传力度。第二,及时批驳“不实”言论。针对校园网上的“不良言论”撰写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稿件,用“事实”说话,后发制人。第三,引导论坛舆论。坚持堵疏结合的工作方针,经常登陆校园网上有较大影响的版块,及时发现、总结热点问题,通过相关网络论坛,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帮助学生了解事实真相,提高青少年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第四,围绕学校的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及时上网了解信息,做好正面引导,压缩谣言传播空间,调控舆论,掌握主动。

3 网络志愿者协会的监管模式及组建意义

网络志愿者应以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为主体。据中国互联网第23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31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2亿,普及率达到31.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以青少年为主,从年龄结构看,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占中国网民总数的59.1%,几乎是网民总数的2/3[3]。显然,根据网络志愿者必需的素质并结合上述网民结构分析来看,网络志愿者协会队伍的主要力量应是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优秀学生。网络志愿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热心服务于社会;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知识面广,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基于网络志愿者的素质需求看,只有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才能担当此重任。[2]

集合有志于网络志愿服务的品学兼优的青少年学生成立一个网络志愿者协会,以协会的方式来对网络志愿者进行组织、管理,从而达到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双重目的。协会的性质是从事非营利性公益活动的社会志愿者组织,其宗旨是构建网络道德,倡导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空间。通过志愿者的网络引导,提高网民素质,树立网络新风,同时提高志愿者自身素质。

网络志愿者协会应以学校学生工作系统为组织依托,接受学校学生工作部、团委及社团联合会的监督与业务指导。

网络志愿者的网络行为应以网络志愿者系统为技术平台。为了保证网络志愿者工作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在建立协会网站的基础上,需要针对网络志愿者工作的特点,开发一套考核、管理系统,该系统应集志愿者注册、任务管理、信息发布、技术培训、在线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以便于加强对网络志愿者的考核与管理。对此平台的具体功能描述如图1所示。

网络志愿者协会是为了应对目前校园网所面临的挑战而成立的。志愿者们以普通网民身份与其他网民进行沟通,以积极主动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空间,引导网络舆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中国志愿者队伍的拓展。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较,网络志愿者协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具优势:其一,网络志愿者以匿名、平等的身份与其他网民交流,完全符合网络传播的特征,不会先入为主地引起受教育者、受引导者对教育者和引导者的反感,有利于实现对校园网的舆论引导功能;其二,交流内容非常广泛,交流形式非常自由,交流语言非常轻松,有利于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效果;其三,作为大学生最常见、最擅长的交流方式,网络志愿者的网络舆论引导行为,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长期化。高校校园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天然地具有公共信息传播功能,正逐渐成为高校师生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放大器,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因此,网络志愿者协会的组建,对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图1 网络志愿者考核、管理系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2]王玉娥.论高校BBS网络志愿者协会的构建及意义[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73-74.

[3]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26次统计报告[EB/OL].(2010-08-13)[2010-10-18].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doc/2010/8/13/92209.doc.

猜你喜欢

校园网网民舆论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VPN在校园网中的集成应用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