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5例新生儿死亡情况分析

2011-01-26刘静李淑萍李桂芳

当代医学 2011年19期
关键词:体重儿早产早产儿

刘静 李淑萍 李桂芳

305例新生儿死亡情况分析

刘静 李淑萍 李桂芳

目的 探讨新生儿死亡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 对阜新市2007~2009年期间0~28d的305例死亡新生儿进行分析。结果 新生儿死亡占全部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69.8%,其中死亡时间在3d内的占70%,死因前3位的分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各种出生缺陷、生后窒息,其中早产儿占全部新生儿死亡的44.6%。结论 预防早产,有早产先兆到有条件的医院去分娩,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做好产前检查,降低出生缺陷。推广使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预防感染、加强护理等措施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新生儿;早产儿;出生缺陷;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技术

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妇幼保健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1]。由于新生儿死亡约占婴儿死亡的三分之二,因此,新生儿死亡率也被提到了重要地位。为了解新生儿死亡原因、特点和规律,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本文对阜新市2007~2009年305例死亡新生儿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市户口、外地户口在本市居住1a以上,2007~2009年所有死亡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9-CM)确定死因[2],利用3级保健网,发现死亡及时由基层妇幼人员调查填报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县区级妇幼保健院(所)调查复核质控后,上报市级妇幼保健所。

2 结果

2.1 新生儿死亡概况 2007~2009年全市活产数36861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437例,死亡率11.86‰。其中新生儿死亡305例,死亡率为8.27‰。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死亡总数的69.8%。出生24h内死亡91例,占新生儿死亡总数的30%,出生3d内死亡215例,占新生儿死亡总数的70%,出生7d内死亡249例,占新生儿死亡的82%。其中城市为61例,农村为244例,农村占80%。剖宫产出生136例,自然产分娩169例。新生儿死亡性别差异有显著性,男婴为182例,女婴为123例,男女比例为1.48:1。死亡季节以冬季最高,为102例,占33%;其次为春季为97例,占32%;夏季最低为17例,占6%。死亡地点以医院为主为225例,占84%;死于家中37例,占12%;另外13例死于入院途中,占4%。死亡新生儿第1胎205例,第2胎95例,第3胎5例。单胎289例,双胎16例。Apger 1分钟评分3分及以下90例,4~7分80例,8分以上135例。体重低于1500g65例,1500~2500g87例,2500g及以上150例,4000g以上的巨大儿3例。胎龄28周以下的有生机儿11例,28~37周的早产儿137例,满37周的足月儿157例。

2.2 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在全部死亡新生儿中死因前3位[3]分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出生缺陷、生后窒息。死因在第1位的是早产低体重儿为136例,占全部死亡新生儿的44.6%;其次是出生缺陷为57例,占18.7%;第3位是生后窒息为36例,占11.8%;以下依次为新生儿肺炎17例,肺透明膜病17例,颅内出血13例,寒冷损伤综合征13例,败血症7例,胆红素脑病5例,HIE4例。

表1 新生儿死亡时间

表2 新生儿死因顺位

3 讨论

3.1 新生儿死亡率是影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的关键因素,是21世纪影响儿童生命质量与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关键在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3.2 新生儿死亡中,早产低体重儿占第1位。2500g以下的低体重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一半。影响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胎龄和出生体重的联合影响。本例早产低体重儿死亡是整个新生儿死亡的44.6%,因此做好孕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孕妇做好自身防护、避免早产、降低早产发生是关键所在。总之,提高孕期保健质量,不但可以减少新生儿死亡率也可减少早产低体重儿的发生。一旦有早产先兆,可根据新生儿的死亡风险大小和单位的具体条件作为产妇和新生儿转诊的参考,及时到有保温箱、输液泵等抢救早产儿设备的医院分娩,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要掌握转运的常规抢救护理方法,为早产儿的存活提供最大可能[1]。

3.3 出生缺陷指新生儿在出生时机体就已经存在的缺陷[4]。如先心病、各种神经管畸形、消化道、泌尿道畸形、肢体畸形,染色体疾病等。我国每年有30~40万名婴儿在出生时可发现患有严重的肉眼可见的出生缺陷,其中占第1位的是神经管畸形,有8~10万。本例出生缺陷在新生儿死亡中占的比例仅次于早产儿。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能接受有出生缺陷的孩子,因此拒绝喂养的占一定比例,再加上不会护理,这样的孩子死亡率很高。因此做好孕期保健,避免接触有毒、有害、放射性物质,预防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怀孕前后3个月增补小剂量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有遗传倾向的做好遗传咨询预防遗传代谢病,同时配合彩超筛查器官发育情况以及完善系统的产前检查。总之,减少各种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对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

3.4 随着新生儿窒息[5]复苏[6]技术的普遍推广,新生儿生后窒息的数量已经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数量也明显降低,但部分地区这项技术执行得不够严格,再加上有些产妇存在复杂的高危因素或者错过了最佳分娩时机,因此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新生儿窒息,以及由窒息导致的预后残疾及死亡。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推广使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7],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水平。

3.5 新生儿肺炎和败血症在新生儿死亡中仍占很大比例,特别在晚期新生儿中占主要部分。2500g以上的新生儿生长发育较成熟,为数最多,要加强产时监护,高危孕妇和新生儿的监护管理,分娩过程中及时准确吸痰,出院后做好在家中的护理,加强哺乳知识宣传,减少呛奶,做好保温,预防感染,从而预防肺炎和败血症的发生。一旦孩子出现不适,要及时到有新生儿科的医院就诊。

3.6 在贫困地区及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基层医院,寒冷损伤综合征仍较多,轻者经保温,改善微循环能够痊愈,重者容易并发感染,死亡率仍很高。

3.7 肺透明膜病仍然是新生儿医生的一大难题,即使是在较大的医院,表面活性物质替代品并不是万能药,也不经常使用,机械通气是帮助患儿度过危险期的可靠办法,而长期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HIE已经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大量减少,不会是新生儿医生的最大困扰。

3.8 新生儿死亡中早期新生儿占主要部分为82%。有三分之一死于24h内,生后1h内死亡者以畸形和产程缺氧为主,3d内死亡者多是早产低体重儿和肺透明膜病。因此围产期保健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出生3d内要做好监护。男女比例为1.48:1。男婴死亡率虽高于女婴,但仅在早产和较低出生体重组差异有显著性,可能由于男婴肺成熟晚于同胎龄女婴之故。死亡季节以冬春季为主,因天气寒冷、寒冷损伤综合征、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增加了死亡风险。84%的新生儿死于医院,说明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在增强,但也有少部分死于家中和途中,除了有部分是放弃治疗外,说明仍有部分人看不起病或者不会观察病情,不能及时就诊,延误了病情。总之,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不但是医疗保健机构的事,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0-179,992-994.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0-102.

[3] 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5.

[4] 徐美好,梁敬荣,林艳梅.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62-65.

[5] 于津.上海市2003~2008年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7):610.

[6] 全京花.延边州监测点2005~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7):624.

[7] 赵立红.产妇分娩方式的变化与新生儿转归的关系[J].当代医学.2010,16(12):49-50.

10.3969/j.issn.1009-4393.2011.19.062

123000 辽宁省阜新市妇幼保健所 (刘静 李淑萍 李桂芳)

猜你喜欢

体重儿早产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胎儿免疫反应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早产“黄宝宝”的家庭看护
早产宝宝的奶粉喂养,不是件小事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