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结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2011-01-26汤友珍吴文辉叶惠韶

当代医学 2011年19期
关键词:视黄醇营养状况结肠癌

汤友珍 吴文辉 叶惠韶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结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汤友珍 吴文辉 叶惠韶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与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结肠癌手术患者,根据术后营养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照组给予全肠外营养,对两种支持治疗的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联合营养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肠外营养组(P<0.05)。治疗后联合营养组的血浆前白蛋白和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更高,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N和PN的联合应用于结肠癌术后状况,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是结肠癌患者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结肠肿瘤;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由于长时间受到恶性肿瘤的慢性消耗和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使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加之患者不能正常进食等,均可不同程度的导致患者营养不良[1]。临床上对消化道手术后营养支持的两种有效途径是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近年来消化道术后EN日益受到重视,EN不仅能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其营养支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2]。为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我们对结肠癌术后患者进行EN+PN营养支持,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结肠癌手术患者,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46~80,平均64岁。术前或术中均经病理学证实为结肠癌,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或代谢性及内分泌疾病患者。按照Dukes 分期: B期5例,C1期37例,C2期26例,D期16例。手术方式:根治性切除术58例,姑息性切除术14例,行造瘘术12例。根据术后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2例。联合营养组给予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对照组只给予单纯的肠外营养。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病情等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营养支持方法

EN+PN组:术后1d开始,经肠内营养输注系统持续泵入肠内营养剂瑞素(华瑞公司生产)。初始速度为10mL/h,若无不良反应,可每天每小时增加5~10mL,增加至每天输入瑞素1500mL,18~24h输注完毕,不足的水、电解质及其他营养素经PN由外周静脉补充。肠外营养组:外经周静脉、PICC或中心静脉导管输入,常规补充电解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液配制采用国产3L静脉营养袋。总液体摄入量50mL/(kg/d),非蛋白热量105KJ/(kg/d),补氮0.2g/(kg·d),热氮比为(120~150)%持续24h匀速输注,视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步经口饮食,并减少营养液的量,9~10d后停止肠外营养。

1.3 观察指标

分别从患者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和患者的营养指标等方面对营养支持的效果进行评价。其中营养指标包括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和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状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均按计划完成了营养支持,无出现病例死亡。联合营养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肠外营养组。且t检验显示,两组在上述两指标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联合营养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表1 两组一般状况的比较(±s,d)

表1 两组一般状况的比较(±s,d)

组别 例数 肠功能恢复时间 术后住院时间联合营养组 42 56.5±6.8 16.0±5.6肠外营养组 42 77.0±14.5 22.0±5.5

2.2 两组营养状况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患者营养指标的变化。由表2可见,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均有所降低(P>0.05),而患者的血浆前白蛋白和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联合营养组的血浆前白蛋白和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更高,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联合营养组具有更好的营养状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的比较(±s)

组别 时间 血浆白蛋白 血浆前白蛋白 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联合营养组第1天 34.07±7.25 225.71±55.64 23.25±5.08 1周后 33.43±7.86 301.76±58.93 39.21±6.54肠外营养组第1天 35.15±7.38 225.14±53.54 22.35±4.03 1周后 32.86±8.69 235.58±48.26 25.36±5.37

3 讨论

结肠癌患者由于长时间恶性肿瘤的慢性消耗、肠梗阻所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手术应激时机体对热量及蛋白质需要量增加,在围手术期常伴有营养不良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增加了手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风险,因此术后积极的营养支持对于改善结肠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恢复机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外与肠内两条途径,一般认为结肠癌患者多数存在胃肠功能障碍,单纯PN支持可能是主要营养支持方式,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的疗效确切,但长期应用可损伤肠黏膜屏障,导致细菌移位,引起肠源性感染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4]。而EEN则更符合生理要求,有利于维持肠黏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降低高分解代谢,刺激胃肠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分泌,促进肠道吸收及排泄功能的恢复,提供自然全面均衡的营养,进而更快地促进重症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5-6],因此EEN是目前普通认可的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营养支持方法。

本研究结果发现,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况具有明显的改善,营养效果明显优于PN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联合营养组可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肠外营养组,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7]。

综上所述,EEN和PN的联合应用于结肠癌术后状况,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效果优于单纯肠外营养组,胃肠蠕动恢复时间短,并发症明显减少,是结肠癌患者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1]杨培基,张汉中.老年人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12):52-64.

[2]朱明炜,韦军民,赵旭,等.肠内营养对老年术后患者代谢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1):34-36.

[3]彭莉娜,赵端仪.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结肠癌手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3):20-22.

[4]王磊,周亚男,张强,等.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7,15(1): 58-60.

[5]庾雪琴.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在胃肠手术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2):7860-7861.

[6]花晓莉,邱明玲.危重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19):128.

[7]简明,罗俊卿,李畅.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的联合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7):731-732.

10.3969/j.issn.1009-4393.2011.19.047

51070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汤友珍 吴文辉叶惠韶)

猜你喜欢

视黄醇营养状况结肠癌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肝星状细胞储存的视黄醇对慢性肝病的影响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联合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膜联蛋白A2水平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