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诊断垂体微腺瘤

2011-01-26江祥生朱学琴梁守祥古俊科陈妙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垂体低密度征象

江祥生 朱学琴 梁守祥 古俊科 陈妙玲

(深圳流花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深圳 5180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例病例均为女性,且均经临床确诊为垂体微腺瘤。年龄21~43岁,均有停经泌乳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中泌乳素均有明显升高。

1.2 螺旋CT检查

使用SIEMENS·欢悦扫描机,患者仰卧检查台上,头置于检查床一端使头颅后仰下垂,作侧位定位像,层厚2mm,层距2mm,扫描基线与眶耳线垂直,行冠状位从后床突连续扫描至前床突。造影剂用优维显100mL,采用团注射法注入造影剂,注药速度2.5~3.0mL/s。注药开始后40s立即行CT增强扫描,并在延迟3~4min后重复扫描一次。

1.3 扫描资料的观察指标及方法

11例患者的CT扫描资料分别由三位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CT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1)垂体内部的密度改变;(2)鞍隔上缘形态;(3)鞍底骨质改变;(4)垂体柄有无偏移;(5)垂体高度(男性>7mm,女性>9mm)有无异常进行观察分析并记录。

2 结果

2.1 垂体微腺瘤的直接征象

增强CT扫描时11例病例垂体均呈局限性单低密度灶改变,病灶大小为0.53~0.87cm,呈小点状或小片状,边缘清晰。见图1。延迟扫描低密度灶均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强化。见图2。

2.2 垂体微腺瘤的间接征象

(1)垂体高度异常(男性>7mm,女性>9mm)6例;(2)鞍隔膨隆上抬4例;(3)垂体柄偏斜4例;(4)鞍底骨质侵蚀塌陷2例。

图1 增强扫描垂体内见一低密度灶,鞍隔上抬不对称

图2 与图1同一病例同一层面延迟扫描,低密度灶呈等密度强化

3 讨论

垂体微腺瘤是指发生于脑垂体前叶的直径小于1.0cm的腺瘤,以泌乳素瘤最为常见。由于肿瘤体积小,一般不会引起颅内占位病变的症状,但能引起明显内分泌症状。患者往往以呈现脑垂体功能亢进症状而来做CT检查。在做CT检查前,临床常常根据患者血中有关激素的含量增高已经作出初步诊断。CT扫描检查的任务是进一步明确诊断、定位诊断及为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观察提供必要依据[1]。

垂体微腺瘤CT扫描唯一的直接征象是垂体组织内异常密度改变,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唯一可靠指征[1,3]。由于垂体微腺瘤体积小,所在部位解剖结构复杂、特殊,又加之线束硬化性伪影及部分容积效应影响,显示垂体微腺瘤的直接征象一直是第二、三代CT影像诊断的难点。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广泛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机器性能(薄层、快速扫描),明显地提高了图像的质量。依据垂体微腺瘤的强化特点使用螺旋CT,采用正确的检查方法检诊垂体微腺瘤,能够良好地显示垂体微腺瘤的的直接征象。本研究11例病例均显示病变的直接征象充分证明了上述观点,有些文献[2-3]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在螺旋CT应用于临床以前,由于机器性能等原因,显示垂体微腺瘤的直接征象非常困难,普遍采用垂体微腺瘤的间接征象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主要依据。由于各自采用的标准不同,其临床参考价值亦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4]认为垂体微腺瘤的间接征象仅仅是正常垂体的解剖变异。笔者认为只要采用正确的扫描方法用螺旋CT检诊垂体微腺瘤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直接征象,螺旋CT诊断垂体微腺瘤是非常有效的。

[1]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78-183.

[2] 庞大勇,何柳.垂体微腺瘤的CT诊断[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6(8):87-88.

[3] 江祥生,梁守祥,彭厚今,等.垂体微腺瘤冠状位直接增强+延迟薄层CT扫描征象分析[J].综合医学,2002,3(10):891-892.

[4] Miki Y,Michimasa M,Nishizawas,et al. Pituitary adenomas and normal pituitary tissue:enhance ment patterns on gadopenteta-teen hanced MR imaging[J].Radiology,1991,177:35-38.

猜你喜欢

垂体低密度征象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MR检查方法及其表现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