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中钩吻的本草考证*

2011-01-26韩召会张水利苏青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本草芹菜

韩召会 张水利 苏青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资源与鉴定教研室,浙江杭州 310053)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为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全书共25篇,在果实菜谷禁忌篇,载有钩吻一物,云:“钩吻与芹菜相似,误食之杀人[1]”。因书中对钩吻描述甚为简单,且历代文献记载迥异,至今尚难确定其基原。

图1 伞形科植物鸭儿芹

已有学者对本草著作中的钩吻进行了考释,如陆文光据《本草纲目》所载的植物描述及中毒症状,将历代钩吻考证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Hook.f.或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Hutch.[2]。王家葵则认为钩吻应属多基原植物,不同时期的钩吻所指代的原植物不尽相同,汉代钩吻为毛茛科Ranunculus japonicus一类植物;魏晋时期钩吻为漆树科野葛Toxicoden-dron radicans(Linn.) O. Kuntze subsp.hispidum(Engl.) Gillis.和马钱科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Gardn. et Champ.) Benth.;唐宋时期的钩吻为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野葛Toxicodendron radicans subsp. Hispidum.和百部科金刚大Croomia japonicaMiq.[3]。而《中华本草》[4]《中药大辞典》[5]将钩吻定为马钱科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但笔者根据钩吻在历代本草和医学著作中的有关记载,结合原文简要描述,认为《金匮》中钩吻非为一物。

1 考证

张仲景原文记载简略,但说“钩吻与芹菜相似”,晋·《肘后方》中言:“钩吻与食芹相似,而生处无他草,其茎有毛……”,唐·《外台秘要》、唐·《备急千金方》中亦有钩吻记载,两书均沿袭钩吻“有毛”之说,《金匮》中钩吻是否有毛,现已无从考证,故应从“有毛”、“无毛”两条线路考证《金匮》中钩吻原植物。

1.1 “有毛”钩吻的考证

钩吻有毛一说,最早见于葛洪《肘后方》,后《古方汇精》记载:“钩吻……,俗名猫脚鸭儿芹”。鸭儿芹Cryptotaenia japonicaHassk.为伞形科常见且美味的野菜;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茎直立,光滑;叶片轮廓三角形至广卵形,中间裂片菱状倒卵形或心形,所有小叶片边缘有不规则的尖锐重锯齿,见图1;生于林下路边阴湿处[6]。“猫脚鸭儿芹”,取其名概因钩吻的叶茎有毛,与鸭儿芹别之。笔者从植物形态、生境、药名、毒性、功能与主治等方面考证,认为“有毛”钩吻为毛茛科毛茛属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Thunb.、禺毛茛R. cantoniensisDC.、扬子毛茛R.sieboldiiMiq.和茴茴蒜R. chinensisBunge.等植物,这几种植物除了植物形态有很小差异外,其余特征皆相同。现以毛茛R. japonicus为例进行考证。

图2 毛茛形科植物毛茛

1.1.1 植物形态 毛茛R. japonicus为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70cm,具开展或贴伏的柔毛;叶片圆心形或五角形,通常3深裂不达基部,边缘有粗齿或缺刻[7],见图2。对比可见,毛茛的植株高度、叶形均与鸭儿芹无大异,茎叶有毛正好与“猫脚鸭儿芹”相对应。

1.1.2 药名 毛茛又称水茛、老虎脚迹草、野芹菜、毛芹菜、水芹菜、烂肺草[8]。这些别名正与“似芹菜”“惟茎有毛” “猫脚鸭儿芹”“误食之杀人”相符合。且“茛”字发音与“钩吻”二字的合音很是相近,钩吻急呼为茛。《广雅》释茛:“茛,钩吻也”。且在本草中以茛为名的植物,多见于毛茛科植物,如《吴普本草》中的“茛”(附子的别名)、《本草拾遗》中的毛茛、水茛都为毛茛科植物。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云:“或云钩吻是毛茛”,亦印证此说。初看以为“茛”与“钩吻”两者读音相似应属巧合,实际上将《金匮要略》中记载的钩吻与毛茛科植物比较,分读成“钩吻”二字,乃与其毒性相关,故陶弘景云:“其入口能钩人喉吻,牵挽人腹而绝之。”再者“茛”字和“堇”读音也相似,堇很久以前就被认为是毛茛科植物乌头,后李时珍认为堇、芹意义相同,且《新修本草》《食疗本草》中所说的堇菜即是现代伞形科植物旱芹[9]。

1.1.3 生境 明·《证治准绳》载“钩吻生池傍”,清·《古方汇精》记载类同,可见钩吻应为临水而生的植物。毛茛“生于田沟旁和林缘路边的湿草地上”[7],正与多次提到的“生池旁”相符。

1.1.4 毒性 毛茛全草含原白头翁素,有毒,一般不做内服,服之能杀人[10]。恰与《金匮》中“误食之杀人”相吻合,且李时珍也说“茛,乃草乌头之苗,此草形状及毒皆似之”。所以若钩吻有毛,则其原植物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的假设也是成立的。

1.1.5 功能与主治 因钩吻有剧毒,常作外用药,古人用钩吻治疮疖、祛风痛、杀虫等。《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主金创,乳痓。中恶风,欬逆止气,水肿,杀鬼注蛊虫。”《名医别录》云:“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杀鸟兽。”毛茛具有利湿、消肿、杀虫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痈肿恶疮等症,对比可见,与钩吻的功能几乎相同。

毛茛、扬子毛茛、禺毛茛和茴茴蒜的形态特征与分布,见检索表如下。

国内通用的航标铅酸蓄电池或锂电池,其一块的容量一般为80A▪h或100A▪h。为尽可能保障大桥航标能源的稳定可靠,同时又节约资源,这里设计配置2块100A▪h的电池,采用并联方式,这样当其中一块损坏时,另外一块能继续工作。同时,因为锂电池具有环保、重量轻、易更换等优点,这里选择锂电池。

1.多年生草本。

2.基生叶为单叶,三角状肾圆形,3深裂不达基部,茎生叶多与基生叶相似,裂片较小有齿牙,花多数成聚伞花序(分布于全国)…………………………………………1.毛茛 R. japonicus

2.基生叶为3出复叶。小叶3枚,宽卵形至卵状楔形。

3.萼片平展;花顶生成聚伞花序;茎直立,瘦果较窄小(分布于华南、西南、华中、华东)…………………2.禺毛茛 R. cantoniensis

3.萼片向下反折;花与叶对生;茎铺散或下部上生根;瘦果宽大,长约4毫米,边缘有宽棱(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3.扬子毛茛 R. sieboldii 1.一年生草本,瘦果平滑,长约3毫米;叶为3出复叶,全株被开展糙毛(分布于全国)…………………………4.茴茴蒜 R. chinensis

1.2 “无毛”钩吻的考证

笔者通过仔细对比分析,认为“无毛”钩吻应为芹菜的同科植物毒芹Cicuta virosaL.。

图3 伞形科植物水芹菜

1.2.1 植物形态 毒芹亦为多年生草本,高70~100cm,茎单生直立,中空,根状茎有节。基生叶柄长15~30cm,抱茎;叶片轮廓呈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2~3回羽状分裂,裂片线状或窄披针形,边缘疏生钝齿,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瓣白色[12]。对比可见,毒芹植株高度、叶形、花序类型、花色均与水芹相似,见图4,且毒芹与水芹菜同为伞形科植物,亦极易与“芹菜”相混淆。

1.2.2 名称 因毒芹外形极像芹菜,在东北有“走马芹”之名,在江苏又称“野芹菜”,另又有芹叶钩吻之称。喜多邨直宽[13]曾云:“案钩吻诸家所说不一,而经文与芹菜相似者,即帮人所呼芹叶钩吻是也。”

图4 伞形科植物毒芹

1.2.3 分布与生境 水芹又名水英,《神农本草经》云:“生池泽”,《名医别录》载其“生南海”,取其名大概是与生境相关。《浙江植物志》[11]记载,水芹“分布于全国各地,生于丘陵低地潮湿处或水沟中”。毒芹产黑龙江、吉林、四川、陕西等省区,生于湿地和水沟边[12],恰与水芹生境相对应,现河南太行山和伏牛山等地尚有毒芹自然分布[14],且仲景为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从毒芹的分布来考,毒芹为钩吻的假设也是成立的。

1.2.4 毒性 虽然各家对钩吻的原植物莫衷一是,但对其毒性,众家的记载大致相同。《金匮》中云“误食之杀人”,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钩吻项下亦云:“其入口能钩人喉吻”,《本草纲目》钩吻“性大热。本草毒药止云有大毒,此独变文曰大有毒,可见其毒之异常也。”毒芹乃剧毒植物之一,其毒性成分为毒芹素,毒芹素很易吸收,人食之数分钟即中毒,口唇常发泡(乃至血泡)[15],正与钩吻“满口疼痛”的中毒症状一致,且与其名字相呼应。

1.2.5 功能与主治 毒芹具有拔毒、祛瘀、治化脓性骨髓炎等作用[15],只做外用,亦与钩吻的药用记载吻合。

故若张仲景所说钩吻为“似芹菜”且“无毛”的植物,则其原植物为毒芹的推断是成立的。

2 小结与讨论

2.1 考证结论

考钩吻一味,历代以来有多种说法,现在《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均把马钱科植物胡蔓藤定为钩吻,然胡蔓藤的植物形态为木质藤本,而《金匮》中钩吻应为直立草本,故将钩吻统一定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显然不妥。笔者从植物学、中药学和本草学等角度出发,分别从无毛和有毛两条线路考证,认为《金匮》中无毛的钩吻为伞形科植物毒芹Cicuta virosaL.,有毛的钩吻为毛茛科毛茛属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Thunb.、禺毛茛R. cantoniensisDC.、扬子毛茛R. sieboldiiMiq.和茴茴蒜R.chinensisBunge.等一类植物。

2.2 考证意义

对比历代本草和医书钩吻的记载,可见,钩吻“似芹菜”的说法多存于医学著作当中,与其在本草著作中的记载存有较大差异。钩吻为有毒种类,搞清楚其药物基原非常重要。另外古代医学著作和本草著作在药物记载上存在差异,有很多同名异物类药物,现在临床用药时要加以区分,若药物与本草书所记载的名实不符,亦即不按经方意旨用药,故难以达到预期的医疗效果,所以考证本草,正确按照本草文献用药,是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1] 李克光. 金匮要略[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76.

[2] 陆文光. 钩吻的本草考证[J]. 现代应用药学,1991,8(3):13.

[3] 王家葵. 钩吻的本草考证[J]. 中药材,1993,16(21):35-37.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6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4.

[5]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331.

[6]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9-22.

[7]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28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312.

[8]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37.

[9] 刘咏松. 芹菜的本草研究及功用[J]. 四川中医,2004,22(7):25.

[10] 谢宗万.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1.

[11] 浙江植物志编委会. 浙江植物志(第4卷)[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65-366.

[12]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0-12.

[13] 喜多邨直宽. 边玉麟,谭瑛校注. 金匮玉函要略疏义[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333.

[14] 丁宝章,王遂义. 河南植物志(第3册)[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9.

[15] 杨仓良. 毒药本草[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059.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本草芹菜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芹菜也会“变脸”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吃芹菜可以降血压
芹菜百合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