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学术分布与动态计量

2011-01-2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题词发文

李 超 耿 卓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商研究》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下面简称“《学报》”)自20世纪50年代创刊以来,曾用《改造》、《中大生活》、《政治与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南财经大学学报》等刊名,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经济、管理研究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学报》先后荣获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首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湖北省优秀期刊等称号;学报刊载的论文曾经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内高级别科技奖项。该刊现已成长为在财经、人文社科等领域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重点刊物,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风格与特色。《学报》在追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反映财经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的新发展、新观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学报》期刊质量、实现编排规范化并与国际接轨,为财经类学科提供一个标准和高效的交流平台,就必须多角度地积极开展期刊评价,加强对其的各项研究。因而,统计《学报》刊载的学术文章的特征规律,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动态评价,能够清晰地展示其学术足迹与规律,检验期刊的目标定位,这既可为作者投稿指明方向,也能够为期刊管理与学术交流提供参考依据。

《学报》现为双月刊,本文共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该刊2005~2010年全部载文931篇(数据收集时间截止到2011年1月20日,下同),在此基础上剔除稿约、目录、会议综述、书评等非学术性稿件,最终选定893篇规范的学术论文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本文通过量化数据对《学报》学术研究热点分布与动态趋势、著者分布与影响力等进行定量分析,为促进该刊发展,提高期刊质量,扩大其影响力以及确定进一步的发展目标等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热点分布

一篇文献的主题词或关键词是论文核心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如果某一主题词或关键词在其研究文献中反复出现(即高频词),则反映该主题词是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因而可以通过词频分析法,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期刊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刊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从而对其学术特征与动态发展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把握[1]。本文对《学报》发表的893篇学术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且仅保留各年的前20个高频词,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研究热点

由表1可知,2005~2010年《学报》的高频主题词主要有公司治理、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人力资本、上市公司、和谐社会与区域经济等。研究热点主题词可分为表征应用领域、表征研究方向和表征研究方法三大类,企业、经济、市场、政府、社会、环境等是该刊研究热点的主题词中表征应用领域的;表征研究方向的主题词主要有发展、制度、投资、资本、财政、治理、上市、改革、增长等。2005~2010年各年前10个高频词中,“公司治理”与“经济增长”出现6次,“人力资本”出现4次,“和谐社会”、“货币政策”与“上市公司”都出现3次,说明它们是《学报》长期关注的研究主题,这也是由其期刊定位与办刊方向所决定的。表征研究方法的主题词——“实证”——的频次增长较快,表明《学报》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方法、计量方法与数理模型。由此可见,《学报》在学术研究上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和相对稳定的研究体系。因而,依据高频词的统计反映《学报》学术分布可为作者投稿指明方向并提供参考依据。

(二)高频主题词共现网络

在《学报》研究热点与时间变化趋势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可视化技术,依据高频主题词共现的规律绘制《学报》高频主题词共现网络(为节省篇幅,该网络图省略),从而体现其6年来的研究热点与关联,以期了解热点主题词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及其走向[2],为相关学者与管理决策人员提供参考。从该网络图我们可知: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商业银行、资本市场、证券市场、货币政策、政府改革、企业创新、投资效应等经济与管理类研究热点是《学报》的重点关注领域;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与方法在《学报》实证研究中逐渐兴起;《学报》位处湖北省武汉市,因而湖北省相关问题研究出现的频次较多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间接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以及高校研究者对当地实际的关注。

二、基金项目统计

基金项目资助论文的比例以及基金级别,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创新水平。《学报》2005~2010年共有35种基金项目资助论文245篇,被引789篇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其中,9种国家级基金资助187篇论文,被引635篇次;13种省部级基金资助41篇论文,被引113篇次;13种其他级别基金资助17篇论文,被引41篇次。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发文83篇(被引194篇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文79篇(被引352篇次)、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发文21篇(被引65篇次)与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发文11篇(被引18篇次),发文量高居榜首。由此可以看出,《学报》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比例高,其被引频次正呈逐渐上升态势,而且有些论文得到了多项基金项目的资助,有效地保证了《学报》突出的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三、著者分布统计

(—)著者合作统计

在893篇统计样本论文中,共有1 100人(包括合著者)在《学报》上发表文章,其中有733位第一作者,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有611人,占83.36%;55人发表2篇论文,占12.41%。合作发文情况如表2所示。期刊的论文著者是其质量的关键,形成连续、稳定的著者队伍,不断壮大作者群,是办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作者合作度是指在某一确定时间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反映了刊物论文著者智力的发挥程度,其值越大,则合作智能发挥得越充分[3]。从表2可以看出,该刊的合作度和合著率均较高,2005~2010年平均合作度为1.48。期刊合著率则是合著论文数与论文总数的比值,《学报》2005~2010年平均合著率为41.99%,并且呈先上升后平稳的发展趋势,2009年两人合著篇数更是明显提升,说明学者们更加注重取长补短、发挥群体智力。从作者与作品的影响力来看,大师级作者较少,具有标志性的大作少,缺乏在学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这在选题、策划及组稿方面对《学报》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以福建省龙岩地区常见的覆盖型岩溶土洞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不同工况,改变不同桩长研究了两种不同工况下的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得到以下结论:

表2 2005~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论文合著统计

(二)地区分布

《学报》稿件来源于全国各地。参与统计的893篇学术论文中,以第一作者所在地区进行划分,共刊登了来自中国大陆除河北、西藏和青海外的28个地区的文章,其中发文30篇以上的地区有6个,分别是湖北、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与天津,共发文730篇,占论文总数的81.75%。华中、华东和华北三地的发文量较大,分别为568篇、111篇和91篇,而华南、西南、西北以及东北等地发文量较少,分别为44篇、34篇、29篇和15篇。其中华中地区发文量约占全部论文总数的三分之二,表明该刊立足华中、面向全国的特点,也反映了这些地区的研究实力和水平。湖北发文527篇,高居榜首,说明该刊为该地区刊登最新科研成果、交流学术思想以及促进学科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统计结果表明,《学报》的投稿网络和体系已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情况。

(三)机构分布

统计《学报》作者所属单位的分布,可反映该刊论文所属研究机构分布的统计规律,亦可反映不同机构的相关学科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表3按照著者单位性质分类统计,从中可以揭示作者机构的时间变化特征与规律。

表3 2005~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载文的第一作者机构分布

由表3可知,《学报》2005~2010年载文的733名第一作者分属于146个工作单位,各单位发文量差异较大,发文量超过15篇以上的单位共有7个,分别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16篇)、武汉大学(49篇)、南开大学(25篇)、湖南大学(18篇)、华中科技大学(15篇)、武汉理工大学(15篇)与西安交通大学(15篇),这7个单位发文数累计高达553篇,占总量的61.93%。多数机构发文仅有1~2篇,其中发文仅有1篇的机构有79个,占发文机构总数的54.11%,发文量仅占总数的8.85%。高校发文量所占比例最大,近年来所占比例较为平稳;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与研究机构的发文量所占比例很小。作者单位为985工程高校的从2006年开始发文比例增幅较大,而后保持在一定比例平稳发展,其他211工程高校发文比例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比例却最大,近6年发文量占比平均达一半以上,这也是由《学报》发挥其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传播学术与交流这一重要功能所决定的。非211高校比例近年来增速较快,从2005年的7.64%增加到2010年的31.43%。这种现象说明,《学报》坚持了开放办刊原则,并以来源稿件的质量作为评审的唯一依据。不过,从发文量及发文比例来看,《学报》自发率虽然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仍偏高,因此应进一步拓宽稿件来源,优化结构,从而扩大在湖北以外地区的影响力、美誉度,以免成为主办者的“后花园”、“自留地”。

从著者分布统计可以看出,《学报》稿件主要集中在华中地区,几乎都是高校科研论文,因此为了使科学研究向国际化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与产学研结合,推动经济发展,主办单位应加强在华中地区以外的地区开展《学报》交流与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另外,海外论文与公司企业、政府部门等实践工作机构的刊文极少,为了扩大《学报》影响力,力争更多地对国际著名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进行约稿。

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学科建设

高校学报是以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和沟通与社会学术界的联系为宗旨的学术性刊物,其特殊地位与功能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4]。《学报》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作用,并在促进该校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为例,该校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中现有金融、财政与会计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2010年《学报》刊载的893篇学术论文中,该校会计学科发文71篇,占该校发文量的16.10%,占全部发文量的7.95%;金融学科发文44篇,占该校发文量的9.98%,占全部发文量的4.93%;财政学科发文55篇,占该校发文量的12.47%,占全部发文量的6.16%(统计时含合作作者)。

(二)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人才荟萃,《学报》始终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其办刊目标之一,因而在学术研究方面,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投稿接踵而至,为该校人才涌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报》现已成为该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与摇篮。2005~2010年《学报》刊载的893篇学术论文中,该校博士生发文148篇,占该校发文量的33.56%,占全部发文量的16.57%;该校硕士生发文36篇,占该校发文量的8.16%,占全部发文量的4.03%(统计时含合作作者,另有3篇论文由博士生与硕士生合作完成,均作统计)。

五、影响力计量分析

(一)引用计量

为了全面、准确、公正、客观地评价《学报》的学术特征和学科地位,科学地利用学术期刊,本文利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与被引半衰期等指标来科学评价《学报》的学术质量与影响,以期客观地反映《学报》学术质量发展的趋势特征,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此外,本文收集了CSSCI(2010~2011年)经济学学科所收录的15种高水平财经类院校学报2009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见表5),以期反映《学报》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该刊发展、提高期刊质量等提供依据。统计源期刊的范围直接影响引用计量指标的大小,本文的引用计量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各年连续出版的《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表4 2005~200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引用计量指标统计

表5 2009年我国部分财经类高校学报引用计量指标统计

影响因子是加菲尔德1972年提出的国际上目前主流的期刊评价指标之一,影响因子是指某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的比值。近5年来《学报》影响因子显著提高,表明《学报》的影响力逐渐提高。总被引频次是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学报》2005~2009年总被引频次增长较快,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3.01%,反映了《学报》被利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升很快。从横向比较来看,2009年《学报》总被引频次位列我国财经类院校学报第11名,排名中等偏后,这可能与它是双月刊,刊文数量较少有关;而影响因子位列我国财经类院校学报第7名,排名中等靠前。由于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期刊两年的被引情况,而总被引频次考察期较长,这进一步说明了《学报》近年来的影响力正逐渐提高,当然这与《学报》始终把握经济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是分不开的。

即年指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学报》2006年与2007年的即年指标波动较大,其他年份相对平稳。2009年《学报》即年指标位列我国财经类院校学报第11名,排名中等偏后,说明《学报》的即时反应速率不高,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考虑缩短出版周期从而有利于即年指标的提高。

他引率指该期刊全部被引用次数中,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数所占的比例。《学报》各年的他引率较高,而且相对平稳。2009年《学报》他引率位列我国财经类院校学报第5名,排名中等靠前,说明《学报》在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度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分别反映期刊在学科内与学科外的影响范围,总体上《学报》这两个指标近年来均大幅提高,而学科扩散指标增加更快,从2005年的4.81增加到2009年的10.96,说明该刊越来越关注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类论文,从而被更多学科外期刊引用。2009年《学报》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分别位列我国财经类院校学报第5名与第7名,排名中等靠前,反映了《学报》在本学科和学科外的影响力均较高。

被引半衰期是指将某期刊在统计年被期刊引用的全部文献从统计年起依出版时间倒序排列,依时间顺序累加被引次数至该期刊总被引次数的1/2,所对应的被引文献出版时间至统计年的年数,是测度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表4中的数据表明,《学报》被引半衰期略微有所增加,被引用的论文有一半是在近3~4年内发表的。2009年《学报》被引半衰期位列我国财经类院校学报第9名,排名中等,反映了学报在选题上始终保持新颖性与前沿性。

(二)二次文献转载

二次文献转载指标是评价期刊的重要补充指标,2005~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等综合性文摘转载《学报》刊文的情况见表6。数据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信息检索中心,并以原文实际发表的年份统计。

表6 2005~200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二次转载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下面简称“《复印资料》”)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公认的具有权威性、代表性与普遍性的综合性文摘。2005~2009年《学报》共被《复印资料》转载131篇,涉及125位第一作者,其中陈池波、李国运、李璐、苏少之、王素梅与邹进文各有2篇论文被《复印资料》转载,其余119位第一作者都是1篇论文被转载。被转载文献分布于《复印资料》27个专题中,其中《金融与保险》和《投资与证券》均收录22篇,高居收录榜首,这两个主题占被收录论文33.59%。此外,《财务与会计导刊》和《财政与税务》收录篇数也都超过10篇,说明《学报》在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等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复印资料》转载量有所下降,导致《学报》当年总转载篇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学报》需进一步加强转载推荐与宣传报道工作。不过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复印资料》转载篇数有所回升,而且2009年《新华文摘》转载3篇,《新华文摘》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二次文献,表明《学报》高水平论文得到认同。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2010年893篇学术论文为样本,从研究热点分布、基金项目资助论文与被引情况、著者分布以及文献引用计量与转载等多个维度进行文献计量与统计分析,通过量化数据展现该刊的学术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时间变化特征,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结论与启示:第一,《学报》在学术研究上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和相对稳定的研究体系,“公司治理”、“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和谐社会”、“货币政策”与“上市公司”等是《学报》长期关注的研究主题,《学报》学术分布特征可进一步为作者投稿指明方向并提供参考依据。第二,《学报》高级别基金项目论文的比例较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该刊的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第三,《学报》作者主要集中在华中地区高校,为了促进科研国际化与产学研结合,须加强在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宣传,如面向国际著名学者与实践工作者组稿,针对重大经济问题进行选题策划等,同时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第四,《学报》在促进本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自发率过高的问题,有待优化。第五,从近年来的引用计量指标动态来看,《学报》的影响力与影响范围均增长较快,从与其他CSSCI财经类高校学报的横向比较来看,既有优势又有不足。《学报》的影响因子、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均排名中等偏前,而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与被引半衰期则排名中等靠后;从二次文献转载来看,近年来《复印资料》的转载量有逐渐下降趋势。为此,应根据教育部建设国家级名刊、名栏的精神和要求,在深刻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适应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取长补短,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从即年指标不高来看,可考虑缩短出版周期从而提高期刊的反应速率;为提高《复印资料》的转载量,则需加大对《学报》的转载推荐与宣传工作。

[1]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2]蒋永新,詹华清.基于共现关键词统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研究趋势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9):28-31.

[3]董小燕,张俊祥,屈宝强.2000-2002年《情报理论与实践》载文、作者及引文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62-64.

[4]李晓文,张立元,时铁国.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探究[J].编辑学报,2002,14(4):277-279.

猜你喜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题词发文
关键词的提取与确定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20 年第26 卷主题词索引
高校互派教师开课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Sex: Review of Sex, Covert Prestige and Linguistic Change in the Urban British English of Norwich
An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CLT with regard to learners’ inter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classrooms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6 年第五卷英文主题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