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2010-12-2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文史类艺体情绪低落

(通化师范学院招生办,吉林通化134002)

高师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何香仪

(通化师范学院招生办,吉林通化134002)

研究采用连蓉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吉林省四所地方高校的1170名在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测验。测验表明学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现象。经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学习倦怠存在年级、专业以及家庭来源方面的差异。

高师生;学习倦怠;影响素

近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飞跃发展,高等教育己经由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发展阶段。面对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学习倦怠已成为高师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倦怠不仅会导致其自身专业功底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其学习成就,还会直接影响未来基础教育的质量和下一代的成长,导致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及时科学合理的消解学习倦怠是实现高师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是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促进高师生全面发展,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合格师资的必然要求。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分群层抽样法,在吉林省内的四所全日制高师院校的师范专业中共抽取1250名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170份,有效回收率为93.6%。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被试自然情况表

2.研究工具

(1)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该量表由福建师范大学连蓉、杨丽娴编制,共20道测验,分为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量表整体Cronbach α系数为0.828,三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为0.925、0.809、0.762,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各项指标在0.84-0.92之间。该量表采用5点记分,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严重。

(2)高师生学业成绩测量工具

此次所抽取的四所高校均实行学分制,故以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所计算的学生学期平均学分绩点为学业成绩的统计参考值。

3.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分层抽样,整体实测。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运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差异检验、相关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地方院校高师生学习倦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采用描述统计分析表明:高师生整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虽不特别严重,但也不容乐观。具体分析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可以看出,行为不当这一维度得分最高,其次为成就感低和情绪低落。这和高师生的现实学习状态也是一致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方法、策略或行动计划方面都有所欠缺,而对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成就目标都能较好的调整和掌控。

2.以性别为自变量,以学习倦怠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性别对于学习倦怠的影响,结果发现高师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总分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以年级为自变量,以学习倦怠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高师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以及学习倦怠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成就感低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LSD)发现:在情绪低落维度,二年级得分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在行为不当维度,二年级得分高于三年级;在倦怠总分上,二年级显著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

4.以专业为自变量,学习倦怠各个维度及倦怠总分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高师生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以及学习倦怠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发现:在情绪低落维度和倦怠总分上,文史类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文史类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理工和艺体类学生,而且理工科学生得分高于艺体类。

5.以学校为自变量,以被试在学习倦怠的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考察不同学校的被试在学习倦怠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学校的高师生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行为不当以及学习倦怠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6.以家庭来源为自变量,学习倦怠各个维度及倦怠总分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家庭来源的高师生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以及学习倦怠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LSD)发现:在情绪低落维度、成就感低以及倦怠总分方面,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家庭来源学生,其他家庭来源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1.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1)从总体而言,高师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现象,其程度虽不严重,但也不容乐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高师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舆论导向的影响,也有学校自身建设、教学质量的原因,也有高师生自身心理因素的作用。掌握高师生学习倦怠的整体状况,有助于高师院校采取合理恰当的措施,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以保障基础教育的师资储备力量。

(2)在性别方面,本研究发现男女生在学习倦怠以及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鲍英善[48]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但与杨丽娴[49]的研究不完全一致,杨丽娴的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女生低于男生。由于学习倦怠已经成为高校当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有相当程度的倦怠体验,而且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的凸显,都会使当代大学生产生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等体验。

(3)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显著的学习倦怠差异,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在情绪低落和倦怠总分方面,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三的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大二学生也要显著高于大三学生。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的已有研究也不完全相同。

笔者认为相对于大二学生,大一学生的课程相对较少,课业负担相对较轻,而且由于刚刚进入到大学,对于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也更希望能在新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其他活动方面,大一学生都会充分表现自己。因而会体验到较少的倦怠感。大二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重,而且对于大学学习生活也更为熟悉和适应,因而对于“大学并没有想象中美好”、“现实与理想有太大差异”、“没有学习目标”等现象的体验更为深刻,如果自我监督与控制能力稍弱的话,就很容易出现学习兴趣丧失,不听课甚至逃课旷课的现象。对于大三学生而言,对于大学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专业以及就业甚至是读研等现实问题也会有较多的考虑和准备,也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在这一时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积极学习化压力为动力,另一部分可能就会迷失自己,漠视学习。

(4)从专业方面来看,研究发现在情绪低落、倦怠总分上,文史类学生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文史类学生显著高于理工类和艺体类,理工类学生也高于艺体类学生。情绪低落反映了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因对学习的排斥心理而产生的负性情绪状态。也就是说文史类学生对于学习的排斥性要更多于理工和艺体类学生。这主要是由于专业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动手机会少”、“教育理论性内容空而大”的反映更为强烈,理工学生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则会更完善,艺体专业的特点就是活动多,训练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更为密切,所以就不难理解文史类学生会有更明显的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体验了。

(5)在学校方面,高师生不存在显著的学习倦怠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所选择的被试都是来自于地方高师院校,其生源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都有较大的同点。而鲍英善[50]在其研究中发现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以及学习倦怠总分上显著高于重点大学的学生。

(6)从家庭来源方面看,农村学生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以及倦怠总分方面都显著低于县城、城市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学生相对而言更为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或者对于大学里相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农村学生缺乏在其他方面展示自我的能力,学习就会更为其展示自我获得尊重与认可的重要途径。此外,国家和政府对于优秀贫困生的扶助、奖励政策也会促使农村学生对待学习会更加认真、努力。

2.研究结果

本研究表明,高师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现象,其程度虽不严重,但也不容乐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高师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舆论导向的影响,也有学校自身建设、教学质量的原因,也有高师生自身心理因素的作用。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其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及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其在学习倦怠方面的差异。专业方面的倦怠差异则可以从专业性质、特点以及课程教学特点等角度来加以解释。农村学生表现出更少的学习倦怠,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学生相对而言更为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或者对于大学里相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农村学生缺乏在其他方面展示自我的能力,学习就会更为其展示自我获得尊重与认可的重要途径。此外,国家和政府对于优秀贫困生的扶助、奖励政策也会促使农村学生对待学习会更加认真、努力。

[1]孔媛媛.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6:28-31.

[2]鲍英善.长春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模型建构[D].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6:14-35.

[3]鲁正火,万秀梅.高师学生的学习倦怠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1:31-33.

[4]陈燕.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22-31.

[5]茅育青.学习的倦怠之原因与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3):752-754.

[6]孙爱玲.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17-23.

G444

A

1008—7974(2010)11—0097—02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课题“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学习压力、学习效能状况及其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1150917

2010—09—28

何香仪(1974-),女,辽宁省盖州市人,硕士,通化师范学院教师。

闻礼)

猜你喜欢

文史类艺体情绪低落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论文史类教学的模式探究
大学生文史类与理工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
大学生文史类与理工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
清明
高中艺体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思路探讨
如何深化艺体教育创办特色学校
星湾学校:艺体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克服情绪低落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