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太王碑证史与补史作用

2010-12-2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高句丽碑文父子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吉林通化134002)

好太王碑证史与补史作用

陆丽华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吉林通化134002)

高句丽好太王碑是现存最长的高句丽文字资料,记载了高句丽起源、建国的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好太王对外军事活动及其战争经过、结局,好太王守墓烟户的来源与摊派情况及相关守墓制度。碑文中涉及了许多文献不载或记载不够准确的史事,其对历史文献地证实作用和补充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好太王碑对于高句丽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好太王碑;证史;补史;作用

1877年(光绪三年),好太王碑被重新发现,经火焚除苔以后,逐渐捶出完整拓本。拓本传至京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纷纷撰文进行考释研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了好太王碑考释与研究的热潮,对于好太王碑发现、捶拓、现状以及碑文所涉及的高句丽历史都有相关的论文发表。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建于高句丽都城国内城东岗(今吉林省集安市区东)。目前保存完好,已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碑高6.39米,宽1.34~2.00米,是由一整块角砾凝灰岩修凿而成,方柱状,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共44行,1775字。由于多年来的风雨剥蚀,尚能辨识的文字有1600字左右。碑文大体分三个部分,开头叙述高句丽建国传说与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中间部分记述了好太王统治时期东征西讨的战绩,共有6次战争和2次军事巡逻,最后一部分则记录了为好太王守墓的烟户数量、来源及其相关制度。好太王碑的内容是经过高句丽王审定后书写镌刻的,其可信程度很高,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好太王碑中记载:“国冈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存时教言:‘祖王,先王,但教取远近旧民守墓洒扫。吾虑旧民转当羸劣。若吾万年之后,安守墓者,但取吾躬巡所略来韩秽,令备洒扫。’言教如此。是以如教令,取韩秽二百廿家。虑其不知法则,复取旧民一百十家,合新旧守墓户,国烟卅,看烟三百,都合三百卅家。自上祖先以来,墓上不安石碑,致使守墓人烟户差错。唯国冈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尽为祖先王墓上立碑,铭其烟户,不令差错。”这段碑文告诉我们,高句丽先王时期曾经有守墓制度和烟户的存在,由于墓上没有立碑,没有铭记守墓烟户,因此造成守墓人烟户差错的情况。好太王生前已经明确要为先王立碑,同时也为自己立碑做好了准备。甚至对于碑文的内容都有所交代。好太王死去以后,其子长寿王即位,遵照其父亲的遗嘱为好太王立碑,铭记勋绩,铭记守墓烟户,这应该是立碑的主要目的。至于碑文的撰写者,没有留下记录,但是可以肯定,是遵照好太王存时教言进行的,还要经过长寿王的认可。因此,好太王碑所涉及的历史不仅仅是高句丽王族的历史,也是高句丽国家的历史,是真实可信的。从好太王碑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证史与补史的重要作用。

其证史作用首先是对于高句丽建国传说的肯定。好太王碑一开始便记述了高句丽建国的传说,“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命驾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关于高句丽建国的传说史书记载的各不相同。年代最早的要属《论衡·吉验篇》,所记载的是北夷橐离国的事。《魏略》则记为北方高离之国的传说。《梁书·东夷传》则记为:“高句丽者,其先出自东明。东明本北夷橐离王之子,离王出行,其侍儿於后妊娠。……”《魏书》中的内容则与好太王碑接近“高句丽者,出於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於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魏书》撰于公元551~554年间,此时好太王碑已经建立了一百多年。

高句丽的这段传说在《周书》、《北史》、《隋书》、《翰苑》、《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国史记》中均有记载,其中,《三国史记》记载的更为详细些。好太王碑则以十分简练的语言肯定了高句丽建国的传说,肯定了高句丽王出自北夫余的史实,至于卵生、渡水等传说则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的经历和图腾崇拜。这一点证明了晚出的文献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好太王碑的证史作用还表现在对于高句丽诸王世系的肯定方面。好太王碑记载:“顾命世子儒留王,以道兴治。大朱留王,绍承基业。逮至十七世孙,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号为永乐太王。恩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扫除□不□,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碑文中记载的前三王的顺序邹牟王、儒留王、大朱留王,证明了《三国史记》中所记载前三王的顺次。《三国史记》载高句丽第一代王东明圣王或邹牟王,名朱蒙、邹牟、众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7年~公元前19年。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或儒留王,名类利、孺留,在位时间公元前19年~公元18年。第三代王大武神王或大朱留王、大解朱留王,名无恤、味留,在位时间公元18年~44年。至十七世孙,按每王一世算,正好到好太王。好太王碑的重新发现及释读证明了《三国史记》所记载的高句丽诸王传承是可信的。

表1 《三国史记》所载高句丽王系

国壤王男武父子179~197《三国史记》或名伊夷模10山上王延优9故国川王伊夷模兄弟197~227《三国史记》一名位宫11东川王东壤王父子227~248 12中川王中壤王然弗父子248~270药卢若友父子270~292 13西川王西壤王14烽上王雉葛王相夫歃夫娄父子292~300 15美川王好壤王乙弗忧弗叔侄300~331 16故国原王国冈上王斯由钊父子331~371 17小兽林王小解朱留王丘夫父子371~384 18故国壤王伊连於只支兄弟384~391《三国史记》为384~392 19广开土王好太王永乐太王谈德20长寿王巨连琏父子413~491 21安父子391~412《三国史记》为392~412罗云云祖孙492~519文咨明王明治好王文咨王22安臧王兴安父子519~531 23安原王宝延兄弟531~545 24阳原王阳冈上好王平成父子545~559阳成汤父子559~590 25平原王平冈上好王26婴阳王平阳王27荣留王建武成兄弟618~642 28宝藏忧位居郊彘位宫大元父子590~618元藏叔侄642~668死于682年无封号

其中,有些年代可能存在着问题,但王系是可以相信的。当年王国维先生曾根据殷墟甲骨文中出现的殷代先公先王的顺次,证明了《史记·殷本纪》记载的殷商王系是可信的。继而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即用考古发掘出现的文字资料和相关的考古材料来证明古代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同时利用考古学材料和文献材料相结合来研究古代历史的方法。

前段时间,有少数国内外学者根据文献当中的某些记录企图否定《三国史记》所记载的高句丽王系,并在高句丽早期王系中增加若干王,以使高句丽建国的年代大大提前。其主要目的在于将高句丽建国年代人为的提前到秦汉之前,至少要超过汉武帝设四郡管理北方之年——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人为的制造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军队入侵高句丽的所谓史事。这种置好太王碑记载于不顾,主观臆断历史文献资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顺便说明一下,与高句丽先后出现的另一个北方民族政权夫余,恰恰是缺少了类似《三国史记》这样的文献记载王系,更没有好太王碑一样的文字资料出土。仅存的《夫余传》是难以完成高句丽王系及全部史事的撰写工作。这也是我们需要重视《三国史记》留下来的高句丽诸王世系重要原因。

好太王碑补史的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好太王时期的统治状况,好太王时期的军事活动,高句丽守墓烟户及其制度等。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高句丽与新罗、百济、倭的关系。好太王碑记载:“百残、新罗,旧是属民。由来朝贡。而倭以辛卯年来渡,每破百残,新罗,以为臣民。以六年丙申,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这一段记载十分重要,被国内外学者称之为“辛卯年条”或“辛卯年句”,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学者围绕着这段文字的厘定、断句及所包含的历史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至今存在着一些分歧。然而,这段历史是学者们一致公认的。辛卯年是公元391年,好太王即位之年。此时倭的军队不断进入朝鲜半岛,胁迫新罗、百济,威胁高句丽的安全。好太王应新罗王的要求出兵对倭作战,同时打败百济军队。好太王在位期间的军事活动中,较大规模的几次都是救援新罗,打败百济,将倭从半岛上驱逐出去。这是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东北亚地区诸国之间的战事情况,它关系到东北亚地区诸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相互关系。碑文中所记载的内容恰恰是中外史书当中缺少的部分。因此,好太王碑文对这段历史的补充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至于其他相关的内容,因篇幅所限,则不能详尽叙述。

[1]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3]耿铁华.好太王碑新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魏存成.高句丽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5]耿铁华.中国高句丽[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6]王国维.王国维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K289

A

1008—7974(2010)11—0005—03

2010—08—15

陆丽华(1966-),女,吉林集安人,通化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系兼职教师。

徐星华)

猜你喜欢

高句丽碑文父子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工布江达县“万善同归”碑文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