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在制造供不应求的紧张空气

2010-12-26李昌森

中华魂 2010年2期
关键词:供气冷空气天然气

文李昌森

谁在制造供不应求的紧张空气

文李昌森

眼下,一场被称为“史上最大”的天然气荒,正从南向北蔓延,冲击重庆、杭州、武汉、南京、郑州等多个城市。寒冷中,办公楼停止供暖,企业被迫停产,出租车加不上气,瓶装液化气涨价,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部分城市缺口达40%,国内天然气批发价在半个月内平均每吨暴涨500—700元,涨幅超过20%。(人民网2009年11月25日)

造成这次气荒最主要的原因,从表象上看是老天作祟。冷空气的提前入侵,让循规蹈矩的人们措手不及。但如果是天气原因,为什么我们的预警机制和调控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按照我国气象规律,冷空气从我国北端到南端,横扫全国一般要有20天左右的周期。而每次冷空气入境之前,国家气象台都会提前进行预报,这期间国家天然气供应主管部门和生产部门为何不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寒潮不是地震,不是瞬间发生的突发事件。它的生成、发展、流程是有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那些管气的部门都干什么去了?直到2009年11月23日,也就是“气荒”已造成大面积负面影响,民众反映强烈时,国家能源局的负责人才公开表示,已经着手进口天然气,估计年底可以到货。这种“等皮蒙鼓、等鼓看更”式的“临渴掘井”,能解燃眉之急吗?现在离年底还有一个多月,这期间又是冷空气活动频繁期,远水不解近渴,如何缓解供求矛盾?

面对消费者的强烈反映,国内供气三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众口一词咬定是供求矛盾惹的祸,尽管他们已经“满负荷”生产,“满负荷”供应,但因求大于供,缺口无法弥补,“气荒”不可避免。这一说法实际是推卸责任的托词。据业内人士透露,从总量上看,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管道建设和气源开发,我国现在的供气能力与需求基本匹配,在天然气管道沿线已形成了基本平衡局面。虽然市场容量和开发潜力巨大,但从总量上说,并不会直接对现有的供气局面造成严重干扰。而关键问题在于天然气总供应量和调峰能力的严重不足。至2008年底,全国天然气总供应量为900亿方,但地下库藏调峰能力只占消费总量的2%左右。2008年天然气存储量仅为15亿方,不足全国消费量的3%,而同期美国的存量是20%,俄罗斯为16%,全世界平均水平约为15%。(中新网2009年11月20日)如此低的存量,怎么能应对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真弄不懂,靠有些连“蓄水池原理”都不懂的人,怎么能管好有13亿人的供气市场?

以往国内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国际市场打喷嚏,国内市场就感冒,国际市场一涨价,国内市场就跟风。这回恰恰相反。就在我国部分地区闹气荒的时候,从国际市场传来的信息是,国际天然气生产过剩,价格大幅下跌。2009年11月19日法国《回声报》报道,世界工业正经历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国际天然气市场供大于求。按理说,国际天然气市场的过剩,正好是对国内市场的补缺,价格大幅下跌,应该大量引进。普通消费者是无法从国外引进的,而你三巨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应该这样做。能为而不为,是不是有人为制造紧张空气之嫌?

醉翁之意不在酒。制造供求矛盾紧张空气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乘机“挟气逼宫”。就在人们为“气荒”犯愁的时候,三巨头不约而同地给国家发改委上交了天然气调价报告书。天然气供应商们一直给市场造成这样的假象:中国的消费者比美国的消费者幸福得多,一直享受福利性用气。而事实是,美国的天然气价格大约是每方0.2美元,相当于1.4元人民币,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气价已经达到一方3元多。美国纽约市的人均收入是上海市的7倍。如此收入消费落差能让国人从天然气“福利消费”中感到幸福吗?

掌握天然气价格“开关”的国家发改委,也是人民的发改委。你们不能只顾供应商的利益而忽略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不把这些“气头”管住,听凭他们任着性子来,为所欲为,供气市场就别想太平。

猜你喜欢

供气冷空气天然气
船舶双燃料发动机LNG供气系统模拟仿真技术应用研究
冷空气小怪兽来了
关于冷空气的八个真相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
冷空气从何而来
俄罗斯天然气通过中俄东线 天然气管道正式进入中国
城市建筑外敷供气管道的防雷技术解答
冬日暖暖
Volkswagen公司新型3缸压缩天然气发动机
土俄签协议恢复向俄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