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加速度

2010-12-22西

创新时代 2009年12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建设

西 文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全省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发展局面。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一是经济稳步增长。2000年至2008年,青海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5%,成为青海历史上发展质量最好、速度最快的时期。GDP由1999年的238.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61.53亿元,人均GDP由1999年的4663元增加到2008年的17389元,翻了两番,2008年的GDP增速达到12.7%,是1985年以来最快的一年。

二是财政收支屡创新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99年的23.03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136.51亿元,增长了近5倍。一般预算支出由1999年的55.74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363.83亿元,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财政支出主要偏重于事关民生的一般公共服务、农业、社会保障与就业、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大力实施基础优先战略,一大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2000年至2008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60亿元,年均增长18.8%。“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兰青铁路复线、支线铁路、资源开发铁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第一个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基本建成,完成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新能源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先后建成了一批水利骨干项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大了通讯设施的建设力度,边远地区通信难问题得到缓解。集中实施了一批城镇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重点城镇防洪等项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城镇带动和辐射功能得到增强,城镇化水平由1999年底的34.8%提高到40.1%。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强了教育、卫生、文化等薄弱环节建设,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组织实施了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项目,“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5%。加强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卫生医疗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文物保护取得新进展。加强了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了青海科技馆、青海大剧院、州县乡(镇)级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西新”工程和“村村通”等一批文体设施建设项目,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由1999年的59%和82%提高到2008年的88.5%和94%。

五是人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4703元提高到2008年的11648元,年均增长11.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486元提高到3061元,年均增长近10%。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贫困人口由197.7万人减少到75.7万人,扶贫开发重点县人均纯收入从1226元增加到2830元。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高,消费结构优化,恩格尔系数大幅度降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9年的75.15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252.84亿元,增长了2.4倍。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参保率达7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向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农民工扩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参合率达到96.5%,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全面启动。

六是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先后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进展顺利,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开工建设,累计完成草原围栏面积8150万亩,退耕地造林种草290万亩,荒山造林种草67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22平方公里,人工造林278万亩,封山育林919万亩。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1%提高到2008年的5.3%。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淘汰“两高一低”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认真落实关停小火电机组和火电脱硫工程建设任务,建设了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控制在国家许可的范围以内。

产业发展呈现新面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十年来,青海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特色经济框架基本形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比例由1999年的17.0:41.1:41.9调整为2008年的11:55:34。加大农牧业的比例,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75.7%,形成了以湟水、黄河谷地和脑山地区为主的5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工业增速与效益同步提高,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工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7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41.85亿元。

支柱产业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资源转换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四大支柱和四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08年全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97.01亿元,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66.90亿元。百万吨钾肥及综合利用、钾锂硼资源综合开发、90万吨纯碱等一批资源开发重大项目的相继实施,盐湖工业集团、西部矿业、华鼎集团等一批特色优势企业集团发展壮大,资源开发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成果显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青海省把握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和产业升级的新方向,轻金属新材料、光伏产业等成为新的开发热点;碳酸锂、硅材料、机织藏毯等一批新型产业正在形成,全面提升了工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业产业引领作用开始显现,旅游总收入由1999年的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7.51亿元,增长了近11倍。

循环经济、园区经济成为新亮点。近年来,青海省大力推进资源间循环利用、产业间循环组合、企业内循环生产,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园区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园区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健康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工业生产力的集中布局,工业园区已成为带动青海特色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2.8%。

体制机制更富活力。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农牧区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全面完成,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惠。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18%提高到28.5%。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青海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99年的1.0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6.88亿美元,增长了5.4倍。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具有比较优势的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骨干商品,以机电、高新技术为主的优势产品,以高原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为主的特色外贸出口产业框架初步形成。从2000年起,青海成功举办了10届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吸引省外企业参与西部开发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投资贸易洽谈会”。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建设
大美青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青海行七首(录二)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