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中十年发展记

2010-12-22

创新时代 2009年12期
关键词:四川省四川经济

吕 刚

“以前我是住泥瓦房,走泥巴路,喝凼凼(音dang,意为水坑)水。改革开放后,我跑到成都买塑料袋回去卖,只能糊口。2003年我承包了集体的鱼塘,又种了几亩经济作物,有花椒、花生、芋头。后来,我还搞了个养鸡场,一年下来,我算了哈,赚了有3万多元!”2009年9月21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成都市60年变迁”第二场专题新闻发布会,让人惊奇的是,发布会的“新闻发言人”是来自成都远郊新津县普兴镇袁山村64岁的农民佘树林。这位留着平头,身着白色衬衣和灰色外套,黝黑的脸膛泛着红光的农民,用原汁原味的农民语言向记者们讲述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儿子喊我给他买房子,我说买就买嘛,就在新津城里给他买了房子。后来,我又给他买了车子让他经营。房子有140多平方米,是川西民居样式的,全家过得都幸福。社区里的老人家可以去跳坝坝舞,文化活动搞得巴适得很。”

在上午开完新闻发布会后,佘树林就赶回了30公里之外的农村老家,回家里下鱼塘捞鱼去了。

按照惯例,这样的发布会是让各个政府部门来进行发布,成都市新闻办选择一位地地道遭的农民作为新闻发言人别有深意:他们认为,见证者的亲身经历,比枯燥的数字更最具有说服力,于是定下了五场新闻发布会都让亲历者作为特殊的新闻发言人讲述自己的经历。除了余树林外,还有用镜头表现城市变迁的摄影师,有见证成都商贸繁荣历史进程的外资企业负责人等等,每人都从各自的经历来力证政府部门的发布内容。

余树林所在的袁山村原来是成都市的市级贫困村,但在搞城乡统筹之后,袁山村脱贫了,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余树林是随意挑选出来的,他是当地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因为真实,所以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余树林走上了新闻发布会现场,成为了成都市历史上的第一位“农民发言人”。

跨越式发展的十年

余树林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的年头,正是四川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发展的年头。

1999年,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六位下降到第十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445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95元,列第二十六位。

十年过去了,四川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3649佘12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12506佘3亿元,位居西部第一。

200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3元,比1999年增加715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99年的4499.2元增加到2008年的967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550.8元增长到2008年的4121.2元。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99年的1426.1元提高到2008年的3127.9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由1999年的59.0%下降到2008年的52.0%。2009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39.8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96.3元,增收307.1元,增长13.4%。

有了这些数字的支撑,余树林们自然觉得生活越过越富裕。

“总量大、人均少”的尴尬

今年7月11日,由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发布的《西部蓝皮书2009: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对西部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排名,四川、陕西、内蒙古位列前三。报告认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综合排名始终排在首位。

而四川人对自己的发展不满意。在四川省统计局给省政府的一份报告中,罗列了四川经济发展的种种问题:

10年来,四川“总量大、人均少”的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四川经济总量虽然在西部居龙头地位,但人均GDP在西部也只排在第7位,与内蒙古、重庆和陕西仍有较大的差距。2008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12506.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378元,只相当于全国的67.8%,比西部地区低622元,在西部排第7位,在全国排第24位。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四川仅12633元,在西部地区排在第7位。四川省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提高,但工业化率仍低于全国水平3.5个百分点,城市化率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200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8.3%,在全国排18位,西部第9位。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1999年的84.1%下降到2008年的70.3。2007年四川省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1.432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4.4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6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7.10%;地区单位生产总值电耗1232.1千瓦小时/万元,下降2.65%,在全国31个省(市)中均处于中下水平。

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四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投资软环境配套建设仍较为落后。

经济发展协调性不够。四川省2008年末常住人口占西部22.3%,地区生产总值却只占21.5%,而人均GDP也只达到西部地区的96.1%。同时,四川产业发展不均衡。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西部地区26.1%,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只占西部地区的20.7%和20.5%,二、三产业发展与人口规模不成比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9年的3634元扩大到2008年的8512元。城乡差距扩大的同时,地区间的发展也不协调。成都市辖区面积只占四川总面积的2.6%,人口占全省的13.8%,而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占到了全省的31.2%,排在全省第2位的绵阳市也只有743.2亿元,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差距也相当悬殊。

重振四川工业的庞大计划

加快产业发展是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最重要基础。四川省委常委、国资委书记王少雄认为,目前,四川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最迫切的任务是优化区域布局,创造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使发展格局由成都经济区“独力支撑”,向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和川西五大经济区“多头牵引”转变,在各大经济区间形成“经济总量上你追我赶,产业优势上错位发展”的竞合发展新格局。

今年9月21日,四川省经济委员会正式对外公布了酝酿已久的《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7+3”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38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90%以上,支撑四川省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规划中的“7”指四川在全国已经具有一定优势的七大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3”则是四川认为

自身有发展潜力的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及新材料等产业。全省“7+3”产业将建立60个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逐步形成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成乐眉雅绵硅产业带、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成遂南达纺织服装鞋业产业带等工业产业带,力争把四川省建成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四川提出了一个宏大的“1525”工程(实施全省成长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到2012年,力争全省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5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25个。

要实现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的快速强大,仅靠自身的力量显然不够。所以四川在西部地区率先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2008年4月,四川省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刘奇葆提出“着眼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围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大机遇,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找准承接方向,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环境,努力把四川建设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成接地,培育壮大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因为抢占先机,尽管“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造成了强烈冲击,但四川省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仍然保持了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08年,四川省到位国内外资金2998.2亿元,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增长66.1%;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家,在川总数达142家。今年1-10月,全省新签国内省外合作项目5450个,签约资金4354,39亿元;正在履约的项目8028个(含往年结转),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3416.36亿元,全省可望提前实现全年4000亿元的国内引资实际到位目标。从资金来源看,内资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外资主要集中在港、新、美、台地区,与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目标地区基本一致。据统计,过去五年,四川省利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年均增幅均在30%以上,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年均增长50%以上。

“我最担心的有四件事:一是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支撑多久,二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何时真正复苏,三是通涨压力将不可避免,四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创新能力不足将给明后两年持续增长带来困难。”今年7月13日,在全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四川分管工业的副省长李成云这样说,“本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是我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一次重要契机。但由于我省工业多属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工业和招商引资形成的转移产业,加之灾后重建急剧扩大的市场需求,致使我省不少落后生产能力得以延续。”针对如此现状,李成云心中充满了遗憾。

新目标: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合着中央的拍子,循着改革开放的路子,放开胆子,加快步子,坚定不移地赶上全国的趟子。”几句直白的话,是四川人经历数年徘徊后领悟出来的。

2008年,新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为四川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宏伟目标。给四川带来一股新气象。他阐述这个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枢纽、三个中心和四个基地”: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他同时要求四川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刘奇葆认为,制约四川快速发展的因素,不是资源和人才,而是交通。自古以来的“蜀道难”不仅仅制约了四川的发展,而且局限了四川人的开放意识。所以四川要成为西部经济高地,首先在成为西部交通枢纽。他提出按照“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思路,以建设出川大通道为重点,以成都主枢纽为中心,以区域性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为支撑,着力构建高效、便捷、通畅、安全的现代交通运输和物流体系,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主要目标是,到2012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765公里、在建里程265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争取达到3800公里、在建里程2782公里,民用机场达到14个,形成包括7条铁路、12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进出川通道,成都主枢纽初步形成,12个区域性次级枢纽及8个节点城市建成功能较为完善、层次比较分明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省内干道和农村公路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20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200公里,民用机场达到17个,形成包括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进出川通道,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提升,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

四川交通大会战已经在全省展开。而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蜀道,正在准备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

猜你喜欢

四川省四川经济
A gift I treasure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灾后两年新四川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