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

2010-12-21葛美晶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日关系前景

葛美晶

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全民族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罪行。抗日战争,是世界反侵略战争史上的壮举,中华民族参加抗战的人数、族别、战场、作战方式之多,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各族人民的殊死搏斗,对日本法西斯的灭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中国各族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取得抗战胜利、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立下了不朽业绩。就其战争挑起原因、抗战胜利以来中日关系的新发展、未来关系展望以及今后外交工作中的经验等方面对抗日战争进行研究。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日关系;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152-03

一、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

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明治维新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资源和倾销商品,对华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占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抗日宣言,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华战争的进一步扩大,企图以上海作为进攻中国内地基点,1932年。日本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妄图在短期内将中国灭亡。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上海各界和全国人民,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和限制,掀起了支援抗日军队十九路军的爱国运动。随着日本侵华的野心日益膨胀,1935年又发动华北事变,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团结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组成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1936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确定改“抗日反蒋”为“逼蒋抗日”的总方针,把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直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公然发动了企图侵吞全中国侵华战争,至此日本帝国主义全面的侵华战争开始。同时也是全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在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发动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满腔热忱的向中国国民党、全国各民主党派、全国人民、各界各军,提出战胜日寇的十大救国纲领。中国共产党人从大局出发,号召全民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对国民党作出了让步与牺牲,经过共产党人的艰苦努力,最终达成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想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法西斯野心也在不断的膨胀,不仅想亡中国,而且想把中国作它施展野心的基地,向南向北不断的进行侵略扩张。日本之所以敢欺负中国,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民众无组织的状态。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宣传下,全国各族人民觉醒了,纷纷拿起武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在气势汹汹的日本法西斯面前,当时国内有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毛泽东说,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1]481。

毛泽东早在1936年7月16日同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其中提到:“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下,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1]411。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识远见和正确政策引领下,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分裂,这就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抗日战争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毛泽东语),而且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消逝65年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战后六十多年以来,世界局部利益冲突不断,战争此起彼伏,世界还没有太平。回顾抗日战争及六十多年来的历史,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根源仍旧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这两个根源的赢下下,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不时的兴风作浪。六十多年来的历史,足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它光荣、正确的领导。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祖国统一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全国各族人民需要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实现党制定的各项任务和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自古以来,有着华夏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优良传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时间,由于中国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数次的反抗侵略斗争都以失败告终。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斗争的目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找到了革命胜利的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打破了外国人眼中“一盘散沙”和“东亚病夫”的形象。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不仅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西方反华势力的纵使下发动了内战,使中国走向黑暗。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历时三年多,彻底的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至此,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受压迫受奴役的时代结束了。而我们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更应该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人民,这些死难者,才是我们更应该纪念的人[3]。

如今,在中国大地上实现无数仁人志士渴望的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愿望了。这一切,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到现在努力的结果,我们党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富有创造精神的党;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奋斗并做出最大牺牲的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经历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4]。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正义的战争就是抗日战争。六十多年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六十多年后,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这一切才得以实现。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增强民族的和平团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目前全国各族人民的职责和使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已经过去的六十多年后,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各项任务路线方针政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奋勇向前。

三、战后中日关系发展

1.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影响

1)世界经济格局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当今经济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它不仅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还影响着国际关系发展走向。经济全球化并不是简单的生产资料在全世界范围的重组,还包括了资本的国际流动和贸易的自由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国家或地区必然要在某种约定的前提下建立起不同程度的双边或多边关系,从而使全球及区域经济组织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经济一体化也导致了国际秩序的明显改变,经济的全球化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垄断地位,遏制了经济发展的不规律作用。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对于国家实力的排序也产生了较大的移位。以往的国际事务被极少数国家操纵和垄断,在现今已经不复存在了,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也使许多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发生了改变。诸如中国和日本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都在随着国际局势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而中日关系也随着国际经济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下,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旧的国际秩序也在不断的调整变化,这就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如今,国际社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已经不是单一的依靠军事威胁,最主要的方式是经济手段,经济发展水平才是体现一個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经济领域的合作被世界各国放在国家交际的首位,因此经济意识形态较政治因素是更能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战后的中日关系也是建立在经济合作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2)国际政治格局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随着冷战逐渐消亡,世界多极化的国际的趋势逐渐显现,并且逐渐开始发挥作用。而且中国和日本所在的亚太地区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这里有美国和俄罗斯两个世界军事大国;美国和日本两个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个世界政治大国;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几乎所有的世界人口大国;并且有三个是世界核大国,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已经迈过“核门槛”的国家。总而言之,亚太地区经济、政治、人口、军事力量比较集中,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密集、复杂的大国利益关系的交织区域。在这些大国、强国的相互制约和竞争影响下,亚太地区已经形成不规范、不稳定、不平衡的新的征集格局。随着中国、东盟等各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壮大,传统的强国日本、俄罗斯的综合实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亚太地区的格局在动荡中不断发展变化。美国借强化日美同盟和反对恐怖之名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实力,扩大了它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和国际安全方面的主导。而台湾问题、南海主权争端以及朝核问题都牵扯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利益,这些问题多少也都与中国有些关系。另外,日本对美国的依赖,使其在战略上依附于美国。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实力在冷战后的不断转变,日美同盟企图称霸亚太地区的梦想破灭,中美、中日之间因为经济上的制约也没有形成全面的对抗形势。各种力量虽然相互制衡,但是也并没有形成理论上的“多极”。各种力量随着利益的关系不断分化组合的同时,其实也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区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中日关系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中日两国都有自己发展的目标,两国想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有一个良性的双边关系和一个稳定环境。只有新型的安全秩序良好建立,两国才能稳定的发展,从而为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和抱负建立坚实基础。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日两国还将面临更多的多边、地区及全球性的问题。两国应该对区域合作表现出的多层次、多机制的发展态势,中日两国要在各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尤其是在区域的合作上必须充分发挥两国的主导作用,并借此去充实两国的战略双赢。面对困难的时候,两国都要应该采取开放、大度、包容的姿态,相互作用、睦邻友好、互利共赢,共同去面对全球性挑战应,使国际政治秩序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2.中、日、美三国间利益重新定位

冷战后,中、美、日三国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发展经济上,所以中、美、日都希望亚太地区保持稳定与和平。而在三国的三边关系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逐渐上升,安全因素相对下降,三国相互关系中的首要因素变成了经济,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日美三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作为中国一直希望与美国、日本持续保持稳定健康的关系,首先,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根本利益,其次,也是符合日本和美国的利益。2010年中美关系产生了严重分歧,在对台军售、贸易保护、涉藏问题等方面,美国独断专行,不考虑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致使中美关系呈现出下滑态势。台湾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敏感的问题,也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美国不顾中国的感受,坚持对台军售,触碰了中国的底线。2010年1月5日举行的新年首场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回答说:“我注意到该智库发表的报告称,中美关系将在台湾问题、涉藏问题和经贸关系等方面面临挑战。台湾问题和涉藏问题都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方的核心利益。我们坚决反对美国向台湾售武,我们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我们敦促美方认清售台武器的严重危害性,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的原则,撤销有关的售台武器计划,停止售台武器,以免影响中美合作的大局。”[5]中美的冲突还有很多,潜在的冲突还有经贸领域等。但是中美关系的大局还会保持稳定,两国的合作仍旧是主导。中国作为美国的出口大国,美国在利益上需要与中国保持长久的合作。而中、美、日的关系协调为中日关系提供了所需要信任基础。三国各自的双边关系的发展,使得北京,东京与华盛顿构成了一个良好的三边关系。

目前,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变化带给了中日双方新的机遇和挑战,带给日本的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机会:首先,是提供了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基本条件;其次,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国际条件。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日本如何从政策和战略上面对这样的变化。当然,日本自己必然也意识到过去的日美同盟下的美国和现在更重视自身利益的美国的变化对日本带来的压力。所以,中日两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中、日、美三角关系的发展趋于平和。冷战时期的中日关系,受美国因素影响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中日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国在美日同盟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和日本缺乏自主的外交政策所致。现在,中美之间存在着战略冲突与差异,两国的力量差距较大,中美关系协调也就十分的重要,其中,对于中美两国对于日本关系的改变,美国的态度势必会成为影响三国的关系的主导,美日双方希望联手制约飞速崛起的中国的战略思路又受到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制约,这就给中国以极大的机会。而美日又从台海问题入手对中国加以干涉,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中日两国双边关系的改善与中国破解美日战略联盟在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只要三国运作适当,日后定会产生相互效应,从而达共同发展的机会。

四、中日关系展望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应邀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7年来的首次访日。2007年岁末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被媒体普遍称为“迎春之旅”。2008年5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福田康夫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个《声明》的签署被看作是两国历史性的新时期,两国也在努力搭建新的历史平台。《声明》延续了友谊与和平的精神实质,在新世纪、新起点的历史高度上,两国继续推进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在推动两国和平事业发展和缔造亚洲甚至世界美好未来而努力。

如果中日两国能够切实按照《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所要求的事项进行对话的话,就一定会实现中日两国双方互赢、战略互惠长远目标。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日两国还存在很多的分歧与冲突,两国关系几乎不可能一帆风顺、毫无波澜的走下去。长期以来,日本当局在历史问题上避重就轻,不断风化二战历史的做法,使战后日本失去了正确树立二战史观,直面二战历史的机会,以至发展到今日更加积重难还中日两国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现在这样实力如此接近的局面。所以,寄托于《声明》的实施,只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假设。中日两国关系发展是在历史的前提下进行的,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日关系必定充满了挫折与挑战。而且现有的矛盾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巨大障碍,以后的发展也会被新的问题所牵绊。两国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核心利益矛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中日双方都不会轻言放弃。然而,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影响着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日两国政府也必须顾全大局,在求同存异基础上暂时搁置不能解决的问题,已达到更大的利益。随着近年中日关系回到正常发展轨道,作为在全球经济总量位居第四、第二的中日双方,在经贸往来中都面临很多新的发展机遇。综合分析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不难看出:中日两国关系的前景是乐观的,但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两国关系发展的道路一定是曲折的。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中日两国在面对困难时,都应该保持交流与对话,这也是一直以来保持中日关系的基本形式。即使是在两国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两国政府也没有放弃对话。目前,两国已经在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形成了交流模式,推动合作与对话机制化的发展应该当两国以后发展的大方向。另外,两国还应该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增强政治互信,摒弃不利于两国发展的因素,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全面推进两国战略互惠,才能带动中日两国甚至区域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持久战[C]//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09-04.

[3]周根红.纪念一场痛苦[J].大学时代,2005,(9).

[4]陶长松.略述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功勋[J].西藏發展论坛,2005,(4).

[5]田琳珠,王子楠,刘彤.浅析新时期影响中日关系的国际因素及中日关系未来走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中日关系前景
流苏树与美国流苏树园林绿化前景探讨
9月历史大事记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巧妙运用前景,照片美感瞬间提高!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