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休闲文化观浅析

2010-12-21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

卢 政

摘要:马克思就对休闲文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始终把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在他看来,休闲是人的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休闲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

关键词:马克思;休闲文化;理想的生存方式;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049-02

近年来,休闲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马克思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对未来政治经济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问题都作了带有前瞻性的思考与分析。今天我们从休闲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加以审视和考察,不难发现,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其著述中对休闲活动、休闲文化已有所分析和预见,他从始至终都把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特色鲜明,思想深刻。

一、休闲是人的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马克思是较早提出人的休闲需求和休闲权利的思想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者的活动分为两大部类:生产性活动和消费性活动。与此相应的时间,亦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利润建立在剩余劳动时间的创造之上,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财富把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给人增加了自由时间。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休闲时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的三种基本生存状态,即劳动生存状态、生理生存状态和自由生存状态。他将自由生存状态称之为追求“新需要”。这个“新需求”其实就是人的休闲状态。马克思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定义休闲的,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是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它“不被生产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1]。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由工人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不仅对于恢复构成每个民族骨干的工人阶级的健康和体力是必需的,而且对于保证工人有机会来发展智力,进行社交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也是必需的”。为此,他提出建议:“通过立法手续把工作日限制为8小时”[2]216。他还说:“限制工作日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进一步谋求改善工人状况和工人解放的尝试,都将遭到失败”[2]215。众所周知,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终极价值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有两个内在逻辑基点,一是劳动,二是休闲,二者缺一不可[3]。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时间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它可以“用于闲暇”,“用于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艺术等等,科学)”[4]。他还指出:休闲时间“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5]219。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存在于且只能存在于劳动和休闲之间,都是劳动和休闲合理配置的产物。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以自己享受休闲生活的尺度来决定自己劳动的内容和数量的人。休闲不仅让人们寻找快乐,更重要的是寻找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无限丰富的意义。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还做过休闲状态的形象描述,他说:共产主义社会是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也就是劳动者通过自由劳动和休闲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6]

二、科学的休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般来说,休闲分为消极休闲和积极休闲。消极的休闲观把休闲看作无事而休息,是纯粹的消遣、低层次的娱乐。而积极的休闲观则认为,休闲不仅可以使人享受生活,是生活质量高的标志,而且还将为明天新的征程“充电加油”。马克思主义的休闲思想就一种是积极的休闲文化观,它把休闲作为一种积蓄和储备,作为再生产的一种准备种积极健康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将休闲文化看作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把休闲(“自由时间”)提到了“生产力”的高度加以认识,他认为拥有休闲,“也就是有真正的财富”[1]。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5]225。也就是说,休闲时间是劳动者用来积蓄、储备力量和能力,为再生产作准备的时间。休闲文化的实质也就是积蓄、储蓄力量和能力,以维持社会再生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文化和行为模式。“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对人的解放,说到底,就是时间解放,是自由时间的涌现,是真正的休闲时代的到来。

三、休闲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马克思看来,不能因休闲而破坏生态环境。马克思认为,在休闲状态中,人可以自由地享受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所谓“美的规律”即是自然的规律与人的规律的和谐统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自私有制产生去以来,“每当有了一项新的发明,每当工业前进一步,就有一块新的地盘从这个领域划出去……鱼的‘本质是它的‘存在,即水。河鱼的‘本质是河水。但是,一旦这条河归工业支配,一旦它被染料和其他废料污染,河里有轮船行驶,一旦河水被引入只要把水排出去就能使鱼失去生存环境的水渠,这条河的水就不再是鱼的‘本质了,它已经成为不适合鱼生存的环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使自然环境严重污染,被污染的河水不再成为鱼的存在的本质,反而成为其对立面了,当然也就同人处于异化的、对立的状态。本来,社会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在劳动中应该感到幸福和愉悦,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却是一种强制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丧失、肉体的折磨、精神的摧残。人对自然的感觉和感情也会发生了异化,“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在此种情形下,休闲、自由、审美等对于劳动者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有鉴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的空前对立、人的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关系的美好理想。他说:“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因此,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因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通过私有制的扬弃,需要丢弃了利己主义性质、与自然界的关系丢弃了纯粹的功利性,培养起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相适应的人的感觉,人在劳动中真正处于一种幸福和愉悦的状态,真正地享受休闲生活。

总之,马克思对于休闲的全部思考始终是将其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联系在一起的。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内在需要,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途径与手段。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对休闲的思考,实质上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思考。这正是马克思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所在。马克思的休闲文化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业余时间日益增多,休闲逐渐成为我国大众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休闲文化建设也逐渐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国民的休闲生活普遍存在观念陈旧、情趣单一、品味不高甚至破坏环境等问题。因此,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休闲文化思想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指导国民的休闲实践活动,提倡绿色休闲,将大众休闲逐渐引导到健康化、文明化的轨道上来,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刘晨晔.解读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几个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3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