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职教模式给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2010-12-1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0年10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国培训

一、德国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的教育体系有他自己的特点。整个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小学教育,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总学制为13年。学生从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实行第一次分流,分为三条渠道,一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九年制完全中学,另一部分学生进入五年制中学,还一部分学生进入六年制中学。第二次分流是在初中(五年制或六年制中学)毕业后,学生根据不同职业要求和学生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学制一般3~4年时间。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后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从业,另一部分毕业生又可继续进入高一级职业学校学习。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管是九年制完全中学还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根据意愿都可以进入到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通过读大学预科班,同样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深造,形成职教与普教之间相互沟通,纵横交错而又畅通的网络。

德国历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各类企业和行业组织与学校联手,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层次的技能人才培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其内容包括,带职到高等院校学习、企业内部进修、由劳动总署组织并付费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突出了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强调企业技能培训为主,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坚持以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培养为目标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体制下,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和职业院校两条线上同时进行,以面向企业,面向实践为原则,由产业界参与决定培训的内容和过程,使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对于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大有裨益。

德国职业教育学生必须拿到两证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工作,一个就是学校颁发的类似于中国的毕业证书,另一个就是全国统一职业教育资格证,这个证书非常重要,是直接关系于学生是否可以得到这个职业领域的认可有效凭证。

二、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给中国的启示

1、双元制体系下的政府、企业双向支持

德国的职业教育有法律作为依托,职业学校除学校需执行的法律义务外(该法律由州政府制定),德国联邦政府立法规定企业法人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责和义务,不仅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也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在近期,中国才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是西方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中国的职业教育才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职业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国的职业院校学生很少有企业生产一线的操作经历,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职业教育还是以国家为主,没有完全市场化,所以企业不愿意参与这个培训过程中,即便参与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没有企业这个实训平台,任何职业教育也是纸上谈兵。这就造成一个局面:国家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职校学生没有一技之长,既不是综合性质的本科生,也比不上技校生具有一技之长,来了个四不像;而企业得不到对口的有实力的真正人才。

2、以行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德国职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这一教学法以职业行为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主,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养成所需的职业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化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持者。

行动导向教育中,项目教学法受到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德国职业教育中的项目复杂而综合,基本都跨课程和专业,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对目标的阐述;对工作过程的详细规划;考虑时间和资源的分配,工作工具及辅助工具;事故的预防及环境保护;质量检验及评价等。见下图

教学开始时,学生对制订计划有困难,对工作过程不熟悉,教师手把手教;逐步过渡到教师给出计划任务书,由学生自主完成;到最后教师只给出任务目标,学生自主完成全部工作。可见,德国职业教育从教学计划制定到教学实施到考核评价是一脉相承的。

3、统一的教学标准

在德国,国家规定了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的相关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及考核办法等。各企业根据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严格按照行业工商协会(IHK)制定的教学大纲设置的,职业学校根据行业的需求开设课程,教学内容由各州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在制定课程计划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统筹双方互动办学的有利因素,双方充分考虑了企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从而建立起由“专业技术课”和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岗位实训课”组成的主干课程体系。所以,当时我在下萨克森州的汉诺威职业学校实习时,发现了一个不同于中国职业教育的现象,隶属于这个州的所有职业院校都是严格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进行教学准备,而这个教学标准都是严格按照企业所需人才能力培养来设置的。并不像中国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标准,而这些标准大多是纸上谈兵,与实际企业运作需求相差甚远。

4、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差距

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划分非常清楚,可分为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两支队伍。而中国向来是一个老师双肩挑,既讲理论又指导实训,使得实训课程只是做给教育部的领导看的,学生没有从中真正学到技能。

德国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总体教师质量比较高。职校教师一般需要达到硕士学历,新聘教师都要经过2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合格才能成为正式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之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能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职业学校的若干实习指导老师主要来自企业和师傅学校,他们具备7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有应聘教师的资格,从这点来看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门槛与我国相比是比较高的。中国职业学校老师大多数是来自于正规综合大学的毕业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以至于讲课内容僵硬而没有可操作性。

5、互动教学方法

德国整个教育体系无论是从小的义务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是主动地获取者,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老师将所授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划分,学生可以根据从自己的企业实践、网络资源、教师资源和书籍资料多个途径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制定出若干不同的实施方案,在课堂上教师一般不参与,只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项目完成后,学生自己作出总结,教师加以评价。因而在这些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学生不仅专业技能得到了训练,而且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6、有效的就业准入制度

其实在德国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最有效的教学评估就是德意志联邦政府认可的就业准入制度岗位,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才能够就业。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只具有学历证明作用,如果要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必须另外到其他培训机构接受职业培训,这实质上是弱化了职业院校的就业培训功能,也让职业技能培训这块没有国家统一的评估鉴定标准。本人觉得,各级政府应从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实际出发,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对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的技能含量给予直接的职业资格认可,实现两证并轨,多证合一。

[1]中国教育部和InWEnt-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20周年纪念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张亚力.德国职业教育“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实践与探索,2010(2).

[3]陈瑶.德国职业教育学习及借鉴.科教纵横,2010(7).

[4]邱玉华.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思考与借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德国培训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德国弃煤的烦恼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梦梦”“娇庆”德国行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