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觉”“感受”“感悟”

2010-12-09冒石宏

小学生·新读写 2010年10期
关键词:客观事物体悟

冒石宏

有照为证

“感觉”“感受”“感悟”这三个“火枪手”都是由“感”组成的词,“感,动人心也”(《说文解字》),不难看出,它们都是指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有些同学在使用时忽略了三者的区别,乱用一气,往往造成了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现象(见图1、图2、图3)。

咬文爵字

首先,我们来看“感觉”,它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例如当菠萝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的酸甜味;通过嗅觉可以反映它的清香气味,同时,通过触觉可以反映它的粗糙的凸起。虽然感觉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运动、姿势、饥饿、心跳等,可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感觉”还表示“觉得、认为”。如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图1中,草原的天空比别处都要明朗,都要可爱,这是“我”在欣赏之后觉察到的,所以这里用“感觉”。

“感受”可以理解为“受到(影响),接受”,我们每个人对于外部环境的理解和认知,甚至包括经验的累积,都与“感受”紧密相关,而且任何的感受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比方说,当听到辱骂时,自己会觉得很不舒服;当自己生气时,呼吸会变得急促,体温也会随之上升。“感受”还表示“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的意思。如某个同学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当看到地震突发之后人们相濡以沫的情景时,不由得心潮澎湃,产生了很多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说他“感受颇多”。由此看来,图2中应该用“感受”。

“感悟”一词出自《后汉书·丁鸿传》的“鸿感悟,垂涕叹息”,意思是“有所感触而醒悟或领悟”,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它来源于人们的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比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挑挑拣拣,难以抉择,当到了麦田的尽头时许多人都两手空空。通过这件事,苏格拉底使学生们感悟到“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一味地错失良机”。当然,“感悟”不一定非来自于自己的亲身实践、思考,当我们在听别人讲述或阅读文章时,有时也会产生感想和体悟。翻开《读者》《智林》《智慧背囊》等报刊杂志,有许多文章都会使我们的内心感到温暖,对人生产生深刻的认识,明白了某种道理,这就是“感悟”。图3中,“我”在一番观察、思考后,突然从中明白了某种哲理,所以这里用“感悟”更加恰当!

总之,“感觉”“感受”“感悟”这三者是逐级上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提升。就拿我们小学生来说,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有感觉,就是要张开感觉之网,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的材料,一道目光,一根白发,一次抚摸,一场相遇等等都可以让我们产生感觉。其次,要有感受,我们要用细腻的笔触写下生活细节给人内心的震撼和由此及彼的联想,这样才能把微颤荡漾成一道道涟漪。再次,还要有感悟。在对生活中的小事产生感觉,拥有感受之外,我们还应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澈、浑浊中找到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感悟。如果说作文是一棵树,那么来自于心灵的感觉是桹,感受就是枝叶,而感悟就是它的高度。写出了“感受”,文章才能枝叶茂盛,但拥有了“感悟”,我们的文章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小试牛刀

现在你能正确区分“感觉”“感受”“感悟”了吗?拿起笔,把它们填到相应的括号中去吧,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1)妈妈一个人呆坐在房间里,我()这一次她真的伤透了心。

(2)我们要在奋斗中()到人生的真谛。

(3)眼睛的基本功能是()光的刺激,识别图象。

(4)对于这件事,我()不像李红说得那么简单。

正确答案:(1)感觉;(2)感悟;(3)感受;(4)感觉。

学“一”送“一”

“折”与“拆”字形相似,粗略一看,简直一模一样。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折迁大减价”的商铺标语,“请勿攀拆花木”的公园告示等,闹出了不少笑话。

要想分清“折”和“拆”两个字。我们可以先从用法比较单纯的“拆”字入手。

“拆”的读音是chāi,它的本义是“裂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它有两种解释:(1)把合在一起的东西打开。如“拆信”“拆开”“拆散”“拆洗”等;(2)拆毁。如“拆楼”“拆墙”“拆台”“拆卸”“过河拆桥”等。今后,凡遇到表示“裂开”这个意思时,写“拆”字别忘记右下方有个点就是了。

“折”字不加点,读zhé。它的解释颇多,用处比较广泛。“折”可以理解为“弯曲或弄断”,比如“曲折”和前面说的“攀折花木”。由“弄断”又引申出“死亡”的意思,如“夭折”就是指“未成年而死亡”,现在常用来比喻事情半途而废。如“这个计划因情况有变而夭折。”“折”的解释还有很多,如作“改变方向”讲的“折回”“转折”:作“损失”讲的“赔了夫人又折兵”;作“折叠”讲的“折扇”“他把信折好,装在信封里”;作“信任心服”讲的“心折”“折服”等。此外,“折”还用在戏曲上,北曲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猜你喜欢

客观事物体悟
浅析风景油画的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成长——我与蜗牛宝宝共成长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浅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