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蒿素生产企业的困境与对策分析Δ

2010-11-22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昆明市650091

中国药房 2010年4期
关键词:诺华买方青蒿素

白 榆(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昆明市 650091)

中国青蒿素生产企业的困境与对策分析Δ

白 榆*(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昆明市 650091)

目的:探讨解决青蒿素生产企业所面临的困境的方法。方法:运用市场结构理论深入分析了中国青蒿素生产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形成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结果与结论:中国青蒿素生产企业应该从整合青蒿素上游资源,组建行业协会,增强研发等方面来解决所面对的困境。

青蒿素;市场结构理论;困境;对策

青蒿素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为数不多的一类新药之一,不过,在市场的开发和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中国企业却陷入困境。吕文栋等从全球价值链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出发,分析了影响中国青蒿素产业的诸多要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1];胡霞等对青蒿素市场中存在的逆淘汰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探讨分析[2]。其他对于青蒿素市场分析的文章,大多只描述了现象,并没有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探讨。本文将弥补这一缺陷,运用市场结构理论,深入分析青蒿素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 中国青蒿素原料生产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1 企业在短期超额利润的诱惑下盲目进入,忽略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只能获得正常的经济利润

对于中国青蒿素原料生产企业来说,市场趋于完全竞争状态,因它具有以下特点:市场过于拥挤,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的进入门槛不高,信息相对透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在短期厂商能获得超额利润,但是在长期厂商只能获得正常的经济利润。青蒿素原料市场符合以上的短期和长期的分析。随着复方蒿甲醚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重视,需求不断增加:2002年需求仅为10万剂,2004年为440万剂,2005年为3200万剂[3]。由于需求的增加,青蒿素原料的价格也从2003年的200多美元/公斤涨到2005年末的将近700美元/公斤,据估计其成本价约为200美元/公斤[4]。因此,在短期,原料生产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

在长期,在位企业扩大产能或新的厂商进入将挤出超额利润。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开始进行蒿甲醚车间扩大产能的技改工作,这个项目使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产能从过去的6吨上升到60吨[5]。在新厂商的进入方面,整个青蒿素行业2006年厂商达到了80多家[6]。随着厂商的扩产和进入,供给逐渐满足甚至超过了需求,于是市场价格开始了大幅度下跌。图1为青蒿素原料价格2003~2007年的走势。

图12003~2007年的青蒿素原料价格走势(元/公斤)Fig 1Trend of price of the raw artemisinin from 2003~2007(yuan/kg)

图1 中,2003年数据来源于http://stat.worldbydata.com/fenxview-5700.htm;2004~2007年来源于樊娟[7]的“冒进的代价本土青蒿素行业缘何盛极而衰?”。青蒿素的原料价格2003年开始上涨,2005年达到最高点,2005~2007年原料价格迅速下降。

从以上分析可见,中国青蒿素原料生产企业陷入困境,与在短期超额利润面前的冲动息息相关。他们没有看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在长期厂商只能获得正常的经济利润。

1.2 青蒿素原料的供给过剩,增强了诺华公司等采购商的买方垄断势力

买方垄断势力是指购买者影响货物的价格和能力。买方垄断势力的程度取决于3个因素:市场供给弹性、市场中买方的数目、买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青蒿素的原料市场中,买方具有很强的买方垄断势力。

首先,从市场供给弹性的角度看,在青蒿素供给小于需求的阶段,随着价格的提高,青蒿素原料的供给迅速提高,这说明供给弹性是很大的,此时买方垄断势力很小;随着供给超过了需求,尽管青蒿素价格下降很多,但是供给仍然过剩,这说明此阶段供给弹性很小,买方具有很强的垄断势力。其次,从市场中买方的数量上看,卖方的数量在顶峰时达到80多家,而买方只有瑞士诺华、法国赛诺菲等几家,买方对价格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最后,从买方之间的相互作用看,由于青蒿素的供给远大于需求,买方之间不存在激烈的竞争,所以买方具有很强的垄断势力。

当买方具有垄断势力时,均衡时候的价格和产量都比完全竞争时低。因为它们面临向上的供给曲线,即它想买的越多,要素价格就越高,所以此时使用额外1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高于要素的价格,在均衡点,价格和产量都比完全竞争市场情况下的低。

总之,青蒿素原料的过剩,增强了买方的垄断势力,而在买方具有垄断势力的情况下,不管价格还是产量都会降低,这更加剧了青蒿素的过剩。

1.3 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导致了生产企业的盲目进入与扩产

在青蒿素行业热火朝天的期间,市场上散布着15亿美元的信息。在此信息的误导下,中国青蒿素原料短期内实现了供给大于需求。为了分析信息不准确导致的错误决策过程,笔者简单把它抽象如下:在原料市场中,供给厂商很多,主要的买方却只有诺华公司等几家,为了简化,假设供应商有n家,采购商有1家。采购商和供应商的市场博弈周期分为t期,分别为ti(i=0,1,2……t)。

在t0,由于外部冲击,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增加,并且这种增加是不可逆的,由于在短期供给是不变的,所以随着需求的增加,价格上涨。假设此时生产商的成本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厂商的利润增加,生产商由于需求的增加,供给量的不变而获超额利润。但是采购商却增加了成本,假设成品的价格不能连动,那么采购商的利润被挤出。

在t1期,由于供给的增加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实现,所以为了在短时间内让供给大规模的增加,那么采购商只能提供足够大的市场激励和足够好的市场信号来影响生产商的预期,从而在短时间内增加供给。采购商符合利润最大化的选择策略就是提高价格和在市场中放出被放大的信号。由于中国企业情报工作和信息甄别的缺乏,市场中的生产商很快接受到了价格提高和干扰信号,在错误信息的影响下,企业扩产或者进入,从而市场中的供给量迅速增加,价格开始下降,直到回到原来的价格水平。由于价格重新回落到原来的水平,在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商的利润为零,采购商由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成品市场的价格刚性,利润增加。

在t2期,因为沉默成本的存在,在短期内生产规模不能改变,所以厂商在生产上具有很大的惯性,这种惯性的存在使得厂商不可能立刻根据市场改变产量。只要价格能够弥补生产中的可变成本,厂商选择生产是有利可图的。如果这n个厂商都这么行动,那么市场上的产量就会被放大很多,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随着供给的增加,价格低于了以前的均衡价格,生产商的扩产是得不偿失的,而对于收购商来说,不仅原料市场供给充足,而且新的均衡价格还低于以前的均衡价格。由于供给大于需求,采购商具有了定价权,可以完全占有生产商的生产者剩余。

总之,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放大的市场信息会放大市场的容量,吸引厂商的进入和扩产,导致供给远大于需求,从而引起价格的下降,造成生产企业的亏损。

2 中国青蒿素制剂生产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2.1 直接原因是单方制剂被禁止使用,本质原因是企业产品战略的缺失

青蒿素单方口服制剂的禁用意味着中国企业生产的单方制剂要退出市场,只有复方制剂才是市场的主流。而中国青蒿素制剂生产企业的复方制剂还相当不成熟,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低。因此,在短期内,中国企业仓促推出的复方制剂不能弥补单方制剂损失的市场份额。以坦桑尼亚为例,2007年7月停止发放青蒿素类单方口服制剂进口许可,但是中国主要抗疟药厂家生产的复方制剂在坦桑尼亚均未获取注册许可。而造成企业丢失市场份额的本质原因,则是产品战略的缺失,企业忽视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后续产品研发滞后。

2.2 企业产品上的青黄不接,暴露了产品研发的不足

产品研发不足是中国企业产品的青黄不接的主要原因,而造成研发不足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医药企业实力不足制约了企业研发。据统计,研制一个新药需要8年时间和10亿美元的投入,但是我国所有制药企业每年研发费用的总和还不足10亿美元。近年中国多次降低药价,制药行业出现了外部不经济。另外,外国制药企业的进入,使得制药巨头的垄断势力扩展,导致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的制药企业只能顾及生存,没有能力去开发新产品,而这样导致的恶性循环就是中国制药企业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只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2.2.2 研发的外部性,导致“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一方面,我国新药的标准低,相比专利新药,政策性新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所以政策性新药为企业“搭便车”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存在重新药证书轻专利的倾向[8]。相比专利的保护,新药证书更加便利,但是新药证书在排他性、保护时间等方面都不及专利,不能有效保护研发单位的利益。这使得研发具有了公共物品的特性,为企业创造了“搭便车”的条件。

2.3 诺华公司处于主导厂商的地位,而中国的企业处于从属地位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一家大的厂商拥有总销量的主要份额,而一组较小的厂商则供给市场的其余部分,此时大厂商可以像主导厂商一样行动。诺华公司是抗疟药领域最大的霸主,其产品已经在79个国家注册,占据了青蒿素公立市场75%以上的市场份额;2006~2009年,诺华公司3次降低复方蒿甲醚的价格。不管在市场份额还是在价格方面,该公司都处于主导厂商的地位。

在主导厂商模型中,主导厂商会确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其他对价格只有很小影响力的厂商相当于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在主导厂商决定的价格下生产,如图2所示:

图2 主导厂商定价行为Fig 2 Price behavior of the main manufacture

在图2中,横轴Q表示数量,竖轴P表示价格,D曲线表示青蒿素制剂市场的需求曲线,D1表示诺华公司的市场需求曲线,MC1表示诺华公司的边际成本曲线,MR1表示诺华公司的边际收益曲线,S2表示其他厂商的供给曲线。当主导厂商诺华公司确定利润最大化的价格Pe后,其产量为Q1,其他厂商在此价格下生产Q2的产量。当价格从Pe不断提高,其他厂商的进入或扩产是有利可图的,他们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价格达到P1时,诺华公司完全损失了市场;当价格从Pe不断下降时,其他厂商的进入或扩产无利可图,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价格达到P2时,诺华公司完全占有了市场。诺华公司近年来以公益为名,不断大幅降价,这样就可以占领其他厂商的市场份额,虽然损失了一定的利润,但是为此赢得的声誉却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但是对于从属厂商来说,在主导厂商不断降价的情况下,市场份额被挤占,盈利空间下降,生存更加艰难。

3 对策分析

3.1 整合青蒿素的上游资源,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尽管中国拥有全世界80%以上的青蒿资源,但由于以上的原因,中国的企业失去了定价的权力。因此,整合青蒿素上游资源,提高资源的集中度,可以避免无序竞争带来的青蒿资源浪费;形成市场势力,对抗买方的市场势力。途径为:(1)提高青蒿素行业的进入门槛。这可以限制厂商在短期超额利润吸引之下的盲目,保护资质好的企业不受无序竞争的冲击,同时又能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鼓励大企业横向并购小企业。横向并购增强卖方垄断势力;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收益。

3.2 组建青蒿素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市场不可缺少的运作机制。组建青蒿素行业协会,可起到以下作用:(1)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行业信息。这一方面节约了企业信息搜寻的成本,减小了企业的决策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集中企业的力量,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收集平台,保证信息的质量。(2)建立与WHO等机构的良好沟通机制。青蒿素公立市场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以WHO为代表的国际组织采购一直是非洲各国政府采购的风向标。不过,要进入公立市场,首先要获得WHO的GMP认证和供应商资格(PQ)认证。到目前为止,只有桂林南药通过了WHO的PQ认证。因此,中国的企业必须学会与WHO等机构沟通,在硬件和软件等方面达到他们的要求,才能在公立市场上分到市场份额。

3.3 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

针对企业研发不足的情况,在企业实力短期不能提升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瞄准性补贴的方法来激励企业研发的积极性。瞄准性补贴是指政府对特定部门或企业有意进行的补贴。这种补贴在发达国家很普遍,同时以各种形式存在:国家实验室的补贴、研发资助、参与研发基金、对企业进行补贴、信贷保证和在高科技工业的公共投资等。在青蒿素市场中,瞄准性的政府补贴可抵消外部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增强企业研发的积极性。

4 结论

青蒿素企业面对的困境,暴露出了我国制药企业面对短期市场利益时的冲动,管理上的陈旧,产品战略和研发的缺失及与国际大制药企业同台竞争时候的幼稚和无奈等问题。不过,正如经济学中存在重复博弈,只要青蒿素还能服务于人类,我们都还有机会。吸取经验教训,提升实力,学会国际运作方式,为青蒿素下一轮博弈,甚至下一个“青蒿素”的国际化做好准备,才是符合理性经济人的选择。

[1] 吕文栋,禄春明,张 辉.全球价值链下构建中国中药产业竞争优势——基于中国青蒿素产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5,21(4):75.

[2] 胡 霞,康姗姗,白 榆.青蒿素市场中的逆淘汰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6):404.

[3] 佚 名.青蒿素市场潜力巨大[J].医药化工,2005,2(5):35.

[4] 佚 名.青蒿素价格涨势分析[OL/BE].http://www.worldbydate.com/fenx/fenxview-5700.htm.2006-02-17.

[5] 佚 名.昆明制药公司蒿甲醚年生产能力达到40~60吨[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060519/n243305039.shtml.2006-05-19.

[6] 林华强.青蒿争夺战背后的利益链条[J].经纪人,2005,5(8):62.

[7] 樊 娟.冒进的代价本土青蒿素行业缘何盛极而衰?[J].中国卫生产业,2007,4(11):75.

[8] 徐 斌.漫话新药的专利保护[J].中国药业,2001,10(3):11.

Obstacle of Chinese Artemisinin Manufactur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BAI Yu(College of Economic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obstacle of the Chinese artemisinin manufacture.METHODS:Market structure theory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obstacle the Chinese artemisinin manufactures were facing and its reason.The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RESULTS&CONCLUSION:Chinese artemisinin manufactures can solve the obstacle by these measures,such as integratio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artemisinin recourses,establishment of artemisinin manufacture association,enhance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rtemisinin;Market structure theory;Obstacle;Countermeasures

F016

C

1001-0408(2010)04-0309-03

2009-10-26

2009-12-11)

猜你喜欢

诺华买方青蒿素
诺华黄金资源公司简介
买方常见违约问题分析、应对及预防
今年房企并购已达467宗
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诚信博弈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一个青蒿素品牌的崛起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作用机理及其对鸡球虫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