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张扬语文教学“五味”

2010-10-10韩伟芳

中小学电教 2010年2期
关键词:课件课文信息技术

☆ 韩伟芳

(漯河市电教仪器馆,河南漯河 462000)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这里的“新鲜生动”是关键。同理可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毫无新鲜生动之感,那教与学必然是失败的。因此,对于任何一篇课文(不管是诗或是其他文学样式)的学习,笔者都认为不可单刀直入、简单敷衍地完成讲解了事,因为那样将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无从谈起“新鲜生动”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这其实就是对课文教学的新的定义和要求。笔者对“语文素养”是这样理解的:“语文”是指学科性,“素”是指日常性,“养”是指师生双方的培养性和养成性。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促其养成;又要注重对学生的成才教育,促其发展。结合新教材的课文教学来说,“语文素养”不外乎体现为“知”、“技”、“能”三者的养成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ching Integration),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知”、“技”、“能”三种能力,促使教学任务更好完成,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那么如何结合新课标精神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语文教学中这三者的和谐发展而使教与学都“新鲜生动”呢?以下是笔者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五味”的一些探索。

第一“味”:诗味导入。即在课前结合课文,联系相关知识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或配乐朗诵,或Flash演示,或音频、视频播放,以“趣”为基,“诗”意导入,让学生“未见其文已闻其味”。

具体做法:一是配乐诗朗诵的导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丰富音乐资源。如:课文《故都的秋》可以郁达夫的一首《钓台题壁》诗导入,用PowerPoint课件配上《命运交响曲》,在教师诵读下将诗、曲、诵三者完美融合,引领学生初步体会郁达夫的忧伤愤世,为理解“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张本: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苦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二是插图诗句的导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丰富图片资源。如: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可以联系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李白的“至今惟有西江月”,萨都刺的“秦淮一片明月”,白居易的“行宫见月伤心色”,温庭筠的“十二楼中月自明”等诗句,用Flash或者PowerPoint课件的形式,将诗句置于意境相谐、色彩雅然、富有动感的画面之中,让学生于历史沧桑中体味不尽明月,自然过渡到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诗人慨叹,不难理解。

三是录音诗化的语言导入。如:《近体诗六首》就可以用wav的格式将这样一段话录音后在课堂上导入:当歌唱可以成为心灵的主宰,没有哪一种形式比诗歌更适合我们的咽喉。我们所能想起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它一起慢慢变老。或大意磅礴横空而出,或金谷裂石回韵悠悠;或娟秀恰如小燕钩,或浅靥恰可海棠羞;或鸣泉溅玉盈盘珠,或涧溪纵深爱晴柔……这一切,最是芳香在心中。它让我们怎能不逆流而上,依偎在它的身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近体诗六首》。

“诗味导入”解决“知”的培养,由于充分运用了丰富音乐、图片、音频资源,师和生都动了起来,既可扩充知识面,又可强化要学知识,并使课文教学蕴出活泼、诗意之气。

第二“味”:趣味赏读。即在“诗味导入”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对课文“赏读”生“趣”,“亲其文而信其意”。

具体做法:(1)示范诵读。即通过多媒体音频课件,先为学生播放名家范读,听其音,会其意,观其文。(2)配乐正读。即由教师在对名家范读的语音、语气、语意、语势等瑕疵进行纠正的基础上,由教师将配乐诵读制成wav课件,正其味,美其形,羡其文。(3)指导性配乐赏读。即在萌生羡意,欲读为快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提供恰当的配乐wav文件,自主性阅读。笔者在实际教学运用“两情(有感情、有表情)相悦,八字(抑、扬、顿、挫、急、缓、长、颤)相结合”的读书法,以期学生动其心,漾其情,赏其文。(4)师生趣读。即在完成了“赏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课文中精彩关键的部分再作重复性现场配乐录音诵读,以读促解,辨其采,明其重,味其旨。

“趣味赏读”以音乐为内驱,将智育和美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调动的是学生眼、耳、口、脑、心等多种感官,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接受了一次综合性培养和养成训练,使课文教学由“知”的层面渐向“技”、“能”的层面过渡。

第三“味”:真味对决。即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之所以称之为“真味”,是指在实践中要完成“知”、“技”、“能”三者的真正融合,将对课文的讲解性理解分析变换为高考仿真型训练性理解分析。这就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的整体优势,庞大的信息量只需课堂上轻轻一击,便条陈缕析,历历在目。

如: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就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训练性理解分析题。这样,既做到了从大处着眼、提纲挈领,宏观把握课文要旨;又解决了传统板书耗时费力的普遍问题,还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由于眼观问题,耳闻问题,口诵问题,脑思问题,心味问题,同时手翻课文,对照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记忆能力。

“真味对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课文学习的日常性与应对高考的发展性结合起来,在知识积累、技巧训练、能力培养三方面相得益彰;并且打破了“填鸭式”教学的“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教学局面,变其为“以点带面、中心突破”的教学局面。

第四“味”:美味探析。即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对课文的主题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行文艺术、写作特色进行探究性分析。教师少量点拨,学生深入合作,最后形成书面总结,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践中教师较为成功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将每篇课文的艺术特色总结为4-8句押韵的小诗,在班内发言交流,之后录成wav文件展示。结果学生异常踊跃,学习成果层出不穷。

如:漯河高中某班在学习《边城》课后,学生完成的总结:

“草灰蛇线”妙连缀,

巧借歌声爱情飞;

不事雕琢白描美,

渲染烘托写心理。

又如:漯河五高某班在学习《祝福》课后,学生完成的总结:

表现灵魂“画眼睛”,

渲染气氛“写环境”;

同样话语“换语境”,

斟字酌词“炼字”精。

“美味探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置入自主创新、自乐共融的氛围中,在实现“新鲜生动”方面卓有其效。

第五“味”:回味迁移。即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前四味”的基础上,对所学课文进行抛锚式训练。

如:一教师运用课文相关视频让学生针对课文某一点进行“情景作文”训练的方法:在学完每一单元最后一课时,则运用课文图片制成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对该单元四篇课文的标题进行“连题作文”训练。在学习完《祝福》、《边城》、《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四篇课文后,教师将四篇课文的标志性图片用PowerPoint课件逐一展示后,让学生进行连题作文训练,结果佳作频出。

“回味迁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知”、“技”、“能”进行了巩固和提高,并将听、读、说、写结合起来,使课文资源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其单一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学生全方位提高其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张扬语文教学“五味”,其实是贯彻了七个“动”:动耳-动眼-动心-动情-动口-动脑-动笔。笔者试将之与“知”、“技”、“能”和“语文素养”的关系图解如下:

猜你喜欢

课件课文信息技术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背课文的小偷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背课文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