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陶艺的新构成主义现象研究

2010-09-25胡晓洁

陶瓷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肌理陶艺陶瓷

胡晓洁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当代陶艺的新构成主义现象研究

胡晓洁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当代陶艺的新构成主义现象突出地显现出来,本文就当代陶艺产生新构成主义现象的文化背景,当代陶艺新构成主义的具体表现以及其在陶艺中的再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论述了新构成主义与当前陶艺创作之间的联系。

当代陶艺,新构成主义,现象,构成语言,生活陶艺

1 当代陶艺的新构成主义现象

构成,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背景下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巨大影响力的艺术文化思潮。它与传统绘画理念并行而最终形成构成主义,后被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吸收,作为了一种新设计观念,运用于教学系统之中。由此,在欧洲乃至全球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在设计与设计教育领域,构成依然十分活跃,被广泛应用在平面、立体、色彩设计之中。因为它在表达上具有组织性强、表达简洁明快的特征,所以,一直以它巨大的渗透力影响其它文化领域。例如,从传统陶瓷艺术向现代陶艺发展中,构成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不论造型还是装饰都用构成法进行表达。于是,在现代陶艺中产生了新构成主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陶瓷文化的民族,从最初的陶瓷产生到发展成为陶瓷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文化变革。现在,陶艺越来越多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它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其中,当代陶艺中的新构成主义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以下几幅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构成主义现象在当代陶艺中的反应。

它们分别来源于各陶艺展览,基本上展示了当代陶艺的新构成主义面貌。从构成主义角度讲,秩序排列来源于生活的重复现象,它通过恰当的排列方式来达到视觉形象的秩序化、整齐化,并在作品中形成和谐统一,给人造成一种富有整体感的视觉效果。图一,图三就均是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排列,它在单体的形状,位置,大小等方面做了小小变动,形成一种既有统一又有变化的丰富的视觉效果,从而避免了因纯粹的重复而产生的单调感。当然,对于作品的创作者而言,除了需要对于构成的理解外,还需要创作者对泥性进行充分了解与适当驾驭,才能达到得心应手与游刃有余。

2 产生当代陶艺新构成主义现象的文化背景

2.1 学院派陶艺占据主流,该创作群体多半都受到过包豪斯的构成体系教学的影响

当代陶艺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初步萌芽并逐渐形成气候。那是文化开放与对外交流的增加,促进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当代陶瓷文化的影响。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促进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向现代陶艺发展,并产生了具有新艺术观念的陶艺家。

当代陶瓷艺术可区分为以工艺美术为主体的陶艺,与以主流美术为主体的现代陶艺两大范畴。在中国当代陶艺领域,又可区分为学院派陶艺和区域性陶艺两大类型,区域性陶艺主要指景德镇瓷区、宜兴陶区等带有传统风格的陶艺创作。它们以实用型、器皿型陶瓷制作为主,以顾客和市场的销售为导向、为生产前提,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工艺材料的完美,创作具有传统文化审美的作品。学院派陶艺主要指各大艺术院校里的陶艺创作,如: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的陶艺创作,展示了当代陶艺发展的方向。两厢比较,学院派陶艺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认识与把握,对艺术观念的理解与吸收,对文学、历史等各方面的洞察与体会,则更加全面和深入。他们以个性美学观表达艺术创作的目的和动机,在充分展现个性的同时,改变了陶瓷文化发展的方向,--展示了中国陶瓷文化对其它文化巨大的吸附能力。当代陶艺家的群体绝大多数接受过包豪斯构成主义教学体系的影响,作品中不少表现了陶艺创作中的新构成主义思想。正因为如此,学院派陶艺代表了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方向。

2.2 艺术创作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当代陶艺的发展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作为一种现代艺术表达,当代陶艺几乎是与其它现代艺术同步发生的,它一开始就受到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被赋予了对人性和社会历史文化的思考。这对于当代陶艺的创作提出了更加广泛的要求。至此,中国的当代陶艺创作呈多样化发展的局面,那就是中国陶瓷艺术集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于一身。在学院派陶艺创作中,出现了诸如“表现性风格”、“超写实主义”、“极简主义风格”、“波普风格”等具有现代文化思潮的陶艺作品。新构成主义创作也风行起来。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当代陶艺的革命在东西方不约而同的被美国的沃克思和日本的八木一夫掀起了,他们从现代艺术大潮中提取了抽象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的理念,打破传统陶艺的规则,以表现性思维远离了陶瓷的实用功能,直接把陶瓷作为传达艺术观念的媒材,形成"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形式,于是,在陶瓷文化领域,一场新的革命正是上演。

现代陶艺不仅是思想界的革命在陶瓷文化表达中的反应,而且,也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革命在众多文化生活领域中的反映。新构成主义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正是这场革命的结果,它理性地引入科学的创作思维、创作方法与方式,以及表现手段和表现风格,而且在人们视觉上也产生变革,将人们审视艺术的环境从“架上”拉下,拉到更加广阔的环境中,--新构成主义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基础,环境陶艺的诞生,不仅扩大了艺术的受众面,而且将人们审视艺术的实践延长,人们在广大的环境中闲庭漫步就可以领略艺术的风采。

3 当代陶艺各门类的新构成主义具体体现

3.1 创作型陶艺队伍的逐渐扩大,作品形式更加丰富

相对于传统陶艺而言,当代陶艺作品弱化了陶瓷实用功能,强化了它的艺术性,侧重于创作者思想情感及审美表达,从而增添了陶瓷产品的审美性,使人们的文化生活从物质转向精神。

如图五为1999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陶艺系的**同学的毕业创作,是一组反映创作者意愿的泥板成型作品,在作品中作者用单色彩绘的江南水乡,颇具艺术感染力。作为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日常和学习生活中,总会积累不少生活体验,进而激发作者的创作欲望。作品除了作者对于构成的理解外,还有制作者对泥性充分的了解与对泥性驾驭能力的体现。作品截取作者外出写生的片段,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认识、理解,有轻松自若之感而无娇娆造作之嫌,非常轻松自然地将江南水乡展现在欣赏者面前。这样的作品,虽然没有漂亮的形状与华丽的色彩,但它传递给观者的是清新朴素的感觉。这恰恰是成型阶段的系列化与装饰手法的统一化的综合成果。

3.2 生活陶艺

陶瓷,原本就是为生活服务的,可当生活陶艺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出现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领域,时间并不长,因为它是现代陶艺思想的产物。所谓生活陶艺,指的是手工制作的、具有使用功能的陶瓷器皿,它以手工制作区别于机械化、批量化生产的产业陶瓷。以其具有的实用功能而有别于仅供欣赏的现代陶艺,生活陶艺是日用需要瓷审美和现代陶艺需要实用两者空缺的一个补充和折中。让我们看看一组来自于商场超市的生活陶艺图片。

从图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花瓶来讲,是用来插花的,作为装点房间的一件装饰品,它以优美的线形组合,强烈的色彩对比营造出一个时尚空间。而在服饰装饰部分,陶瓷饰品的出现则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图七为2008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中的一件学生作品,她运用各种窑变釉烧制的瓷珠,穿成长短不一的项链、手链、胸花、发卡、纽扣等,起到了美化生活的作用。陶瓷的材料及其制品一开始涉入到这个领域,就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当然,要制作完美的饰品,没有较好的搭配组合是不行的,色彩之间、点线之间,面面之间的微妙的处理,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新构成主义在陶瓷饰品的制作中起到了极大指导作用。

3.3 环境陶艺

艺术在执行它的各种功能都需要有一个前提:要求艺术家的大量的视觉思维活动。例如:想要创造“美”,视觉就必须有所选择和组织;要想使一件无形的东西成有形的东西,就必须捕捉和把握它的本质特征。相反,人们假诸于艺术的“目的”,实则是使视觉思维赖以进行的手段。美、完善、和谐、秩序等等,的确能通过呈现一个合乎人类需要的世界而使人感到幸福和快乐,同时,它们又促使一个认识性的陈述变得清晰、连贯和易于理解,人们之所以感到美,乃是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之间建立了同形性对应的效果,这是新构成主义具备的基本特性。

当然,适应这一主张和要求的不仅是生活陶艺,还有环境陶艺。环境陶艺充分考虑了自然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内容,从与环境结合的角度考虑,将人造物如何巧妙地布置于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形成默契关系;与社会相和谐是充分考虑了无公害影响和审美要求,即充分考虑了陶瓷原料的化学性质并驱除了有害人身健康的因素,以及充分审视了人文环境的需求,创作出大众皆宜的陶瓷艺术文化产品。无论怎样,新构成主义都将在现代生活环境中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并用陶瓷来体现,这确实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4 新构成主义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的再发展

4.1 形式语言

陶艺设计可以理解成就泥土这一材质本身进行的立体构成的设计。而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组合--分割的过程。对于部分纯粹唯美的陶艺作品而言,构成语言的导入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仅仅表现在整件作品是一个或几个形体的组合(穿插、联合、扭曲等),还表现在一些微妙关系的处理上,如:就具体环境而言,作品的造型、大小,以及色彩组合等细节是否适合该环境,都是创作考虑的因素。对这些综合因素的把握,确实需要理论的指导。这也是行文作者在教学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一样的老师、一样的学生,不论是从作品的深度,还是对成型的掌握,乃至形式美感的把握上,高年级学生的领悟能力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这恰恰就是学生在学校里综合素质逐渐提高的一个证明。审美意识的提高并不是突飞猛进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不断的学习、咀嚼、回味、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一种创造美的综合能力。在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毫不费力的将一些点、线、面、体组合起来形成优美的形体,构成语言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黑格尔说:“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艺术的形式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现代陶艺创作的理念与形式恰恰符合这一原理,它具有形式化的力量和想象性的穿透力,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打破固有的审美理念,在形式上不再以器皿为主,而注重泥土本身的自然特性,充分体现陶艺家的审美个性;烧造工艺上也打破了固有的模式,以个人审美情趣表达为主;创作的形式上不受传统的约束,也不受现代社会观念的制约,而是以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为主并展现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注重审美实践的创造。

4.2 材料语言

自然界中的冷与暖、干与湿、白天与黑夜,都是对立统一的。对比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可以是显著的、强烈的、复杂的,也可以是模糊的、轻微的、简单的。在现代陶艺作品中,对比与调和始终是两个不可分离的要素。由于陶瓷艺术独特的材质,需要创作者从材料上进行有效把握。为此,装饰材料成为陶艺创作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受自然界物体肌理的启迪,产生了追求肌理效果的朦胧意识,在陶器制作中,有意识的保留了绳纹等多种自然纹饰。随着现代工业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肌理语言也越来越被关注起来,应用恰当的肌理,可以使造型更具有魅力。正因为如此,玩泥的人都热忠于泥土超强的表现力,它足以模拟我们生活里任何一处肌理。倘若在陶艺创作中能运用恰当的构成方法来设计自己的作品,将会增色不少。如图八主要体现了泥板与泥条之间的构成关系。再配合以少量的刻花与颜色釉的搭配,整件作品传递给人清新雅致的视觉感受。

现代工业设计理论对肌理现象及其作用已做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肌理设计运用的结果,有助于消除产品表面装饰效果的空旷感,乏味感,亦可使产品获得时髦和贵重的印象,甚至让人们产生触摸,把玩的强烈欲望。在陶艺的肌理语言中,我们区分为泥土自身的肌理语言和人为的肌理语言两大部分。可以创造出制作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图九为一件非常感性的陶艺作品,其作品脸部及颈部的皮肤与头巾及围脖处的泥片的肌理明显不同,这也是为追求作品效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它使局部细节的肌理更加迷人,肌理之间的对比表现也更加突出。因此,在陶艺创作中形成肌理与肌理的构成是增加艺术感染力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施釉过程中,首先是要选择合适的釉色互相搭配,进行构成,其次就是一个加法和减法的问题。不同釉色的分区使用也能达到各自独特而又相融相谐的视觉效果,如透明釉和颜色釉的搭配,不同颜色的色釉之间的搭配,青釉和裂纹釉的搭配,甚至是部分上釉和部分保留坯胎本色等等,都能传递出极具个性的艺术效果。

在具体的施釉过程中,需从宏观上把握作品整体的色彩,注意对比与调和的构成关系,并且还可以在施釉完毕后配合刻釉的方法来丰富作品的效果。尽管泥土是一种极好的表现材料,可是,随着科技步伐的飞速发展,在陶艺的创作中恰当的使用其它异质材料或许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因此,异质材料同构,也是现代陶艺创作的材料语言。总之,发现与利用材料语言,并进行适当的构成与组合,是现代陶艺创作的不要手段之一。

4.3 装饰语言

美是大家对生活的一贯追求。陶艺装饰的手法很多,我们可运用彩绘、雕刻、镂空等手法,也可以用泥、釉的巧妙组合,构成具有乃在美和形式美相结合的艺术作品。作品可以是单件的,也可以是组件的,如图十:这也是一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原本是几个非常普通的杯具,运用了青花的彩绘装饰,但在装饰上着重于构成语言的导入,使整件作品传统中透露着现代的气息。总而言之,装饰语言是陶艺创作里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宏观的把握显得非常重要。

4.4 场域性综合因素

现代陶艺一方面来源于陶艺家精妙的设计与创作,同时来自于陶艺家对优良陈列方法的不断思考与创造。

现代陶艺家对单个的陶艺作品或非场域性陶艺作品在情感、观念、以及作品整体性表达上带给视觉艺术的"疲惫"或"乏力"感到有必要进行革新,这是现代陶艺与大文化环境结合的的必然选择。这一选择使得陶艺家在创作作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多,不仅在创作中要严格遵从陶艺创作的基本规律,还要巧妙的运用与作品共生的环境当中的自然光线、人工光线、场地的色泽,甚至还要考虑人行走的方向,及音响的位置等等。正是这种融视觉、思维、场域于一体的宽广的创作手法,让80年代以来的陶艺家们对装置艺术风格越来越青睐,并以此来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出现了许多佳作。如:白明的《参禅.形式与过程》,集抽象、表现于一体。创作者将几十个泥卷对折出不同个“N”形器体,紫萍上不同肌理,再施以“中国水墨”色系的釉色,同时放在一个长长的展台上,这种秩序感配以柔和的灯光和寂静的环境,其现代文人的水墨气味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创作者崇尚自然并与之和谐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当代陶艺的新构成现象足以阐明:积极发现美的规律,将构成语言恰当地导入现代陶艺艺术创作之中,必将为陶艺领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1杨新华.解析现代陶艺的装饰语意.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4

2张朝晖.论陶瓷艺术设计的思维方法

3王志刚.现代陶艺的几何抽象艺术解读.

4韩祥翠.现代陶艺的波普现象.中国陶瓷工业,2008,15(3)

5张亚军.从社会性看装置艺术对现代陶艺的影响.佛山陶瓷, 2008,139(5)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7孙丽娟.中国当代陶艺极简主义现象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trend towards neostructuralism is emerging in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This paper examines this phenomenon in three areas:its cultural background,its expression in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and the prospects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ceramic art.Finally,the relation between neostructuralism and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creation is explored.

Keywordscontemporary ceramic art,neostructuralism,phenomenon,composition,functional ceramics

NEOSTRUCTURALISM IN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Hu Xiaojie
(School of Fine Arts,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Hubei 438000,China)

TQ174.74

A

1000-2278(2010)04-0645-06

2010-07-23

胡晓洁

猜你喜欢

肌理陶艺陶瓷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