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德镇陶瓷烧制与生态景观的演变

2010-09-25詹嘉何炳钦崔鹏江凌

陶瓷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龙窑景德镇陶瓷

詹嘉 何炳钦 崔鹏 江凌

(1.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2.清华大学,北京100084;3.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333000)

景德镇陶瓷烧制与生态景观的演变

詹嘉1,2何炳钦1崔鹏1江凌3

(1.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2.清华大学,北京100084;3.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333000)

论文应用质性分析方法,通过案例剖析和逻辑实证,研究了景德镇柴薪、窑炉、陶瓷三者构成的文化生态景观,揭示了燃料与热量的转换、窑室与容量的关系、窑型与烧制的联系及其演变的规律。

景德镇陶瓷,柴薪生态,窑炉生态,景观演变

1 引言

1.1 陶瓷文化地理研究

C.O.Sauer指出文化景观包括人类活动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形式,Jordan据此强调以文化生态为核心。C.Troll重视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空间结构、互相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S.Passarg肯定区域、人、文化、历史是自然景观变化的“空间动力”。黄淑娉等指出人类学应关注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只讲技术,不讲生产关系失之片面。吴文藻肯定J.H. Steward将自然科学引入文化研究的同时,指出社会科学有自身规律,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规律替代。景德镇陶瓷生态景观是窑工和自然的杰作,可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新的文本、新的视角。

目前,陶瓷研究开始由工艺造型、装饰审美,转向地理环境、生态条件。权奎山的《试论南方古代名窑中心区域移动》以景德镇窑等为例,认为中心区域的转移,由原料、交通、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等因素决定。秦大树的《宋元明考古》反思窑系概念的偏差,提出应从生产区域和发展阶段考察瓷业,强调交通、城市等要素对生产格局的影响。方李莉的《飘逝的古镇》从社会的角度,寻找景德镇窑业迁移的答案。但尚未系统论述景德镇陶瓷的生态景观,因此,本文生态的视野,考察陶瓷的自然遗迹、文化遗存、生产遗址、生活遗物,分析景观分布、变化、扩散及人类活动空间结构的区域差异,突出瓷区文化地理的价值。

1.2 景德镇自然资源特征

景德镇下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位于江西东北部,坐落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日照1968.5h,平均日照44%,平均气温17.1℃,平均无霜期248d,森林覆盖率达76.5%[1]。景德镇为丘陵盆地,西北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西南部为地势开阔的昌江谷地,俯瞰全镇,形如一个向西南开口的山间盆地。东北高、西南低,从东北浮梁县的山区,到珠山区盆地边缘,再到西南昌江区的丘陵,都生长着砍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槎柴,是景德镇陶瓷燃料的“天然仓库”,浮梁县的柴薪质量最好、数量最多。昌江,发源于祁门、黟县交界的大洪岭南麓,经景德镇汇入东河、西河、南河,注入鄱阳湖。河水含沙量小,河床稳定,水质、水量适宜原料、柴薪、瓷器运输,形成了“村村陶埏,处处窑火”,“茅舍倚岸夹江开,征帆日日蔽江来”[2],它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国内外陶瓷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根据景观类别和结构层次,可以发现景德镇陶瓷生态景观时空分布:唐代以前主要起源于乡村,五代转移到乡镇,元代发展到市郊,明清聚集到市区。宋代陶瓷生产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元代逐渐形成手工业化的行业机制。区域、人、文化和历史是自然景观变化的四种“空间动力”,人们利用生物圈中的土壤、植物、水和人类圈中的人造物体,创造了相互交织的自然、文化模式和过程,这种景观由人类意识和自然环境的结合[3-5],形成的地缘形态和空间格局。仅浮梁县就有森林283.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09.9万立方米,毛竹林11.8万亩,主要树种有杉树、马尾松、青冈栎、苦槠、甜槠、栲类、樟树、枫香、棕树等[1]。

2 景德镇陶瓷燃料生态景观的演变

景德镇陶工根据地势的变化、季节的更替、植物的荣枯,有计划的组织砍伐柴薪,重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关系,不断地完善生态景观调节机制,使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保持一致,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高度统一。古代景德镇及邻县盛产松树、灌木、狼萁等柴薪,明代以前,瓷窑都是船柴、水柴兼烧,船柴即槎柴,因船运得名;水柴即松柴,因顺河放排得名。“窑用船柴六,水柴四。船柴传焰则易,水柴拥燎则久”[5]。水柴火力均匀持久,故多烧细瓷;船柴火力不均,不能持久,故多烧粗瓷。清代船柴、水柴分烧,形成柴窑、槎窑和柴、槎两帮。龚鉽的《陶歌》惊叹“满窑昼夜火冲天”的盛况。槎柴火焰短而灰分多,硫黄含量高,烧制精细陶瓷,釉面呈色效果不够理想。松柴火焰长而灰分少,硫黄含量极少,适宜烧还原焰,釉面呈色效果好。

景德镇的保槎公所、保柴公所,文献记载成立于光绪末年[1]。但根据景德镇窑业规模,大量从业人员的地域性特征,其行业组织的成立应该不晚于明代,因为唐宋时期,中国商会行帮就非常发达,而此时的景德镇陶瓷就已经名振朝野。

2.1 槎柴及其交易的景观

景德镇柴薪的生长,以松树为先,但它通常并不密集,既能遮挡过度的强光,又能使足够的阳光透射地面,使地表趋于温湿,适合灌木、狼萁等植物生长,在多雨的季节吸收大量的水分,少雨的季节再将水分释放出来,防止水分流失。因此为动物提供了生活环境,有效地防止风雨对土壤的侵蚀,涵养水份,保持地面的潮湿,降低土壤流失,使落叶尽快分解,将营养返还到土壤,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景德镇的槎柴简称槎,是槎窑烧坯成瓷的燃料。主要有小灌木、松枝、狼萁、芭茅等,灌木指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枝干横生,植株一般矮小,不超过6m,种类较多,以杜鹃、槭树最好,多生长在潮湿地带,如河道两旁。松枝是松树的枝桠。芭茅属于蒿类草本植物,冬季枯死。狼萁是生蕨类植物,冬季枯萎。景德镇的槎柴,根据光照和降水的递减,山势的递增,分一年两割、一年一割,两年一割。

景德镇砍伐槎柴的人分三种。一是本地农夫,当村落附近槎柴砍伐无几时,便成群结队进入山区,搭起茅棚砍上十天半月,挑下山堆在河边,用自己的船只运到景德镇销售。二是外地人,他们看好山头后,与掌山人洽谈,以总收入的10%为酬金,若要砍松桠,则要30%,松桠厚密的要40%,掌山人将一半酬金给山主。砍槎人把槎柴挑到河边堆好,插上木牌写上姓名及数量,等待收购的船民。三是城区贫民,他们在附近山头砍伐后,直接挑到保槎公所或槎窑卖掉。

槎柴用小藤条捆成小把,按保槎公所规定,不得少于0.75kg,松桠可略少,因销售是按“把”计算,人们用长柄木杈杈上船,叠成人字形,上盖芭茅草,四周飘檐出垛,以防雨水。槎窑有“下港”工,专门收购槎柴,槎柴短缺便敦促砍槎,预付定金,价钱也高一点。但槎船涌到码头,“下港”工将价钱压低一点。成交后,由“下港”工与槎工对面而视,各执长柄木钗一把,共同唱槎。船空后按筹码统计实数,交保槎公所开票,窑户凭票付钱。槎把太小的打折扣,太湿的退回卖方自晒[6]。

景德镇保槎公所,设在登科下弄河岸,是槎柴交易中心,即陶成窑的办事机构,土库门面,砖木结构,楼下有厅堂厢房,楼上有宿舍和客房,负责组织槎源、中介槎柴交易,安全贮存槎柴。槎船停泊在景德镇登科弄码头,通常多达400只,所以只好停泊在千佛楼至太白园一带,挤满半个河面,好似绿色的地毯,非常壮观。卸槎按停船先后次序,一般要呆3~5天,但大港的船随到随卸,因为窑户缺槎时随叫随到,故也有优先权。

2.2 松柴及其交易的景观

松树是旱生植物,可以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根须容易吸收水分和养料,耐干旱瘠薄,喜欢阳光,是著名的先锋树种。马尾松是亚热带主要造林树种,适宜温暖湿润性气候,对土壤要求不高,耐干旱瘠薄,能在粘土、沙土、石砾土,甚至石缝中生长,喜欢酸性和微酸土壤,生长快、寿命长、适应性强,是荒山造林的主要先锋树种。油松对土壤要求也不高,喜微酸性和中性土壤,不耐盐碱性土壤,但在石灰岩山地、土层深厚、有机质含水量高,降水量充沛,排水良好地方生长更好。松树是烧制精细陶瓷的重要燃料。

景德镇及邻县的鄱阳、祁门等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酸性土壤广布,非常适合松树的生长,是松柴的主要产地。为了保障柴行、柴客、窑户的利益,促进精细陶瓷的生产,窑帮、行帮、客帮共同成立了保柴公所,基本职能是:①协调和解决三方因窑柴引起的争端和重大事件;②加强窑柴的统一管理,使窑柴供应适应瓷业发展的需要;③做好窑柴码头的治安防盗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

首先,规范窑柴等级规格。窑柴分:天字号长24cm,直径30cm以上的老松树锯成,干透,斧劈四五开,行家称作“斧片”;地字号长24cm,直径16.7cm至30cm的松树锯成,三四开。三开片和双开片,长23.3cm,直径15cm,劈开三开或对开。鹿子,长23.3cm,直径6.7cm,不劈开。前两种柴含松脂多,易燃,火力猛,常用于烧上半夜;三开、双开、鹿子常用于烧下半夜。敦促各方按质论价,注重质量,稳定供应[6]。

其次,统一窑柴运费。窑柴主要靠船运,主要码头有朱氏弄、斗富弄、彭家弄、绣球弄、刘家弄、花园弄,昌江是主航道,根据距离、水流、载重不同,制定不同的运费,还根据柴窑距离,以“厘脚”为单位计算挑窑柴的力资。

再次,建立夹篮和筹码年检制度。挑窑柴的夹篮既是挑柴的工具,又是买卖的计量衡器,夹篮用竹片弯绕制成,高约70cm,底宽约47cm,下端三分之二呈长方形,上端呈三角形,经公所检验合格,加盖火印方能使用。规定用筹码计数,筹码长约70cm,宽约2cm,必须加烙火印。每年三四月间对新夹篮、新筹码进行年检,防止作弊。

最后,实施“三严禁”、“一赎回”禁令。三严禁:一是严禁一切偷柴行为,即使是运柴船民也只能留用半担;二是严禁市民买窑柴烧饭;三是严禁剥窑柴皮。一赎回:凡被洪水冲走的窑柴,任何组织和个人捞获不得变卖或自烧,一律由公所按成本的半价就地赎回。

由于细瓷的需求不断增加,柴窑越来越多,窑柴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公所严格地管理,理顺柴行、窑户、柴客的关系。窑户只能通过柴行购买窑柴,柴行必须尽力供应,柴客只能通过柴行销售。有利于窑户专心烧制瓷器,柴行专业化经营,柴客专门组织柴源。窑柴可以在旷野中安全地堆放,形成了“日晒黄金夜不收”社会风气,促进了瓷业地蓬勃发展。

3 景德镇窑房生态景观的演变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既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善待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与生态有机的结合。瓷窑建筑因地制宜,文化是动因,自然条件是中介,景观是结果[7]。考察中国陶瓷窑炉结构,馒头窑北方代表窑型,龙窑是南方代表窑型,按管理体制分为民窑、官窑,但它并不是特指某种窑型。景德镇陶瓷窑炉从无到有,经历竖穴式、横穴式的窑炉时期,燃料多而产量小,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窑工扩大了窑室,改进窑炉结构,提高烧成技术,向后出现了龙窑、葫芦窑、镇窑,出现了“官民竞市”的局面。

3.1 龙窑结构的改进

烧制是陶瓷最重要的工艺,关键是窑炉的结构,龙窑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东汉时期更加完善。景德镇窑工在延长横穴式窑炉的基础上,修建了龙窑。龙窑依托山坡建造,与地平线构成7°~23°角,一般窑长为10~30m,窑室高1.8m。根据燃烧的规律,窑身分为预热、烧成、冷却三部分,前端低为窑头、火膛,后端高为窑尾,有效地利用烟气热量预热坯体,使废气热损耗降低,并将烧成温度提高到1300℃[8]。因为窑身呈长条形,宛如一条火龙故叫龙窑。

宋元时期,窑工在窑背或两侧每隔1m左右设一对投柴孔,把陶瓷放置窑床,将柴薪投入坯垛之间的火道燃烧,达到预定温度,自下而上逐排投柴焙烧,形成移动的火焰。窑头有预热室,窑尾烟囱较低,因为倾斜的窑身起到了烟囱的作用。窑内不允许正压大于1个大气压,以避免漏出热气,损失热量;也不允许负压小于1个大气压,以免渗入较多冷空气,使窑内冷热气体分层,上下温度分布不匀;最理想的是窑内维持1个大气压,达到理想的效果[8]。为此陶工通过调整坡度使全窑处于零压或微正压状态,通过抽力控制还原气氛及温度升降,使火焰流向与窑身平行,温度比较均匀,烧制高质量的瓷器。龙窑的热效率较大,生产周期缩短,产量大,成本低。

3.2 葫芦窑结构的改进

元代末期,景德镇不象南方其他地区使龙窑向阶级窑发展,而是用葫芦窑取代龙窑,明清时期成为主要的窑型。因为五代至宋代,景德镇主要生产单色釉瓷,从元代开始,制瓷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结束了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高温颜色釉对窑炉的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龙窑温度波动较大,气氛变化较大,适应不了烧成工艺的需要。于是景德镇窑工在龙窑的基础上,吸收了北方高温馒头窑的优点,创建了葫芦窑。典型葫芦窑的坡度从13°~15°降至3°~5°,窑体长度从约20m大幅缩短为约7m,后室长度从约16m降至约4m。窑的腰部内折,分前后两室,窑前有火膛、灰坑,窑后室设烟囱。火膛较大,窑体左右两壁外弧,窑壁近火膛处微内缩。葫芦窑前后两室宛如两个“馒头”,运用半倒焰技术,把排烟孔设在后壁,修建独立的烟囱。由于烟囱的抽力,使窑内压力基本处于零压或负压,比较容易控制温度和气氛,便于热能的有效利用,提高产品质量。湖田窑址发现了元明时期的葫芦窑,另外,御窑厂“厂跨珠山,周围约三里许……窑式:曰青窑,曰龙缸窑,曰风火窑,曰色窑(烧炼颜色者)……”[9],主要为葫芦窑。

3.3 镇窑结构的改进

明代,由于釉料成分的改变,于是,窑工改革了葫芦窑窑体较小,容积小,前后温差较大的缺点,结合松柴特性创建了景德镇特有的镇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独特地位。镇窑属穿逗式木构架建筑,为两层木构建筑,窑房的主柱及架梁,多选用质地坚碣,经久耐磨的松树、槠树等普通杂木。用自然弯曲的树干作梁柱构件,没有进行任何技术处理,仅仅凿制榫卯,构架而成。底层为制瓷工人装坯,开窑及选瓷的场所,上层贮存3~4窑次的松柴,为2100~2800担,负荷1t/m2以上。窑房屋檐低空飘出以防止雨水,增宽层檐加大投影面积,屋底与屋面形成温差,加上屋顶高、窗户小,屋内形成强气流通道,楼板架空,使两楼气体形成对流,屋内凉爽干燥。

镇窑的燃烧室型为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近窑门处宽而高,靠近烟囱则逐渐狭窄矮小,故有“鸭蛋窑”之称。因为要在窑房存坯、装匣、焙烧、开窑、拣选,镇窑占地面积约为36m×18m=648m2,窑室全长约15~20m,容积为300~400m3。镇窑分成窑底、侧墙、拱篷、燕尾墙、烟囱等部分。窑底即窑床,为承载瓷器的底部,用三合土的夯实,再平铺一层窑砖,窑砖上铺石英砂,以稳固匣柱。侧墙为的蛋形围墙,高度由前至后逐渐降低,主要承受拱篷的垂直压力,防止直墙暴肚。拱篷用厚约21cm的双曲砖嵌构,头部为双曲球面砖,拱篷横断面呈椭圆拱形,综合了环砌拱与错砌拱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整体强度,且便于拆修。燕尾墙用于楔紧整个拱篷和支承烟囱的大部分重力。烟囱的前壁垂直支撑在挂窑口顶篷上,后壁支撑在窑背端墙上,两侧支撑在燕尾墙上,后壁与两侧往上逐渐向中心收缩,到囱口形成三角圆形,烟囱伸出窑房外高约6.5m[8]。

镇窑费用少,产量大,周期短,可以快速烧成和快速冷却,适应景德镇制瓷原料。烟囱是全窑产生抽力的关键,顶部呈钢笔尖形,尖端朝向窑头,使烟尘抽排受气候、风向影响较小,即使窑内烟气减少,也可以保持适当的动压,避免窑外空气倒灌,有效防止抽力因气流而产生的波动。窑内空较高,可以装烧高温、中温、低温的瓷坯,同时烧成40多个品种的瓷器。镇窑有效地控制烧成气氛、降低了燃料消耗、保证瓷器烧成的质量,较龙窑、葫芦窑更为优越,因此,镇窑单位公斤瓷的燃料消耗最小,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3.4 御窑制度的改进

据《浮梁县志》记载:“珠山,独起一峰峦,俯视四境。相传秦时番君登此,谓立马山。至唐,因地绕五龙脉,目为珠山。元末,于光据之为行台,号蟠龙山。……后以为御器厂镇山。”地舆学家认为这是五龙搏珠之珠,便改名为珠山,明清两代御窑厂便建于此。御窑与官窑名称往往通用,按照皇家规制而建,是经典的官办工场建筑,分管理和生产两部分。根据考古遗迹可知,御窑中轴线是官署建筑,两侧是生产建筑,形成“一轴两翼”的景观布局。

管理部分是衙门建筑,中间是三间正堂,接着是一间穿堂、三间寝堂,堂后高阜是一座亭子,明代题额“兀然”,清代题额“化绩”。正堂两旁各设三间厢房,东南开三座门。正堂左边有官署,官署开设大门三座,正堂三间,东西廊房六间。正堂之前有仪门三座,鼓楼三间,东西大库房各六间,内外东西大库房八间,御器厂的东边是九江道的衙门,西边是官员的公馆。

生产部分的建筑,分“作”兴建,作相当现在的车间。御器厂内的分工计二十三作:“大碗作、酒钟作、碟作、盘作、钟作、印作、锥龙作、画作、写字作、色作、匣作、泥水作、大木作、小木作、船木作、铁作、竹作、漆作、索作、桶作、染作、东碓作、西碓作”[10]。各作房间多少不一。御器厂有甃井二口,船柴房十间,水柴房九间,窑工歇房八间,督工厅三座,玄帝、仙陶、五显三座神祠,厂外有师主神祠。在御窑东北部出土7座葫芦形窑炉遗迹、西侧出土15座馒头形窑炉。

清代基本维持了明代御器厂的“厂署规制”,但废除了督工厅和狱房,将大碗作、酒钟作、碟作、盘作、钟作调整为大器作、小器作、仿古作、雕镶作、创新作,把圆器各作合并为大器和小器等作。在头门外修建了一座屏墙,屏墙和头门之间建有东西甬道,与街市相通[10]。

4 讨论与结论

空间相关是景观格局的最大特征之一[11],其空间格局,取决于生物、非生物,是和人类发展过程相关联的最佳尺度[12],但经常受到能力、技术的限制[13]。景德镇陶瓷生态文化景观的演变,证明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烧制陶瓷的松树、灌木、狼萁等柴薪,都有赖于自然资源,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陶瓷生态景观。为了生产更加精美的陶瓷,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工匠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自然规律,改进工艺流程,引发陶瓷生态景观的演变,创造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产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化。景德镇陶瓷生态景观由柴薪景观、坯房景观、窑房景观、原料处理景观、茭草景观组成(本文只探讨柴薪、坯房、窑房的景观),并在空间上形成森林--矿物--坯坊--窑房的垂直分布格局(本文只探讨森林和窑房)。景德陶瓷生态景观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明的典范,具有活态性、融合性,由此可见,自然因为人类而具有价值,人类因为自然而具备活力。

4.1 景观的整合性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归纳为自然与人文因子两类[14-15],景德镇陶瓷烧制的生态景观依托丘陵山坡,以流动的柴薪,静止的窑炉构成,包含了自然与人文驱动因子,使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动保持完整性。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于森林、河流,为陶瓷生产提供燃料和动力,形成了系统内独特的能量和物质流动,维持景德镇陶瓷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烧成是制瓷业最重要的环节,将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不同的燃料烧成的效果也不同,因此窑炉构造和烧成工艺必须与之适应,因此,景德镇自东汉至元代基本以龙窑为主,元末代以后,以葫芦窑、镇窑为主,正确使用龙窑、葫芦窑、镇窑和氧化焰、还原焰烧造,这是由景德镇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以及陶瓷工艺的特殊性、繁杂性所决定。

4.2 景观的持续性

人们充分适应不同自然和人文背景,以及渗透其中的价值观,使地域文化得以持续[16]。景德镇陶瓷生态景观完善调节机制,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一致。首先,根据柴薪的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砍伐,如果狼萁柴少,而且没长硬,则不能开山设棚,如若砍伐也不会验收。并规定松桠夹带松树或松苗的不收,甚至处罚,保证了松树的生长。人们利用四通八达的河网,形成生态运输系统。其次,窑房在不同高度错落分布,龙窑依托山坡修建,镇窑依托谷地修建,减少了人对环境的破坏。窑工在传统龙窑的基础上,吸收了馒头窑的优点,创建了葫芦窑,又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创建了镇窑,充分利用窑室上下空间,节省能源,提高了烧成温度和陶瓷质量,是景德镇陶瓷烧成工艺划时代的进步。

景德镇窑砖的取材制作具有持续的特征。用黄土、红土、沙土生产,黄土性粘,可塑性强,广布于田垄之中;红土耐高温,不易变形发裂;沙土呈细微颗粒状,分布在昌江河岸,为砖的骨架。将三种土按比例拌和,取出石子和杂物,用牛反复踩踏成泥。把它填满硬木做成的砖匣,用木槌均匀敲打,使砖面饱满,四角有楞,再放在坦场晾晒,令它坚硬异常。普通砖为长方形,锁口砖为楔形,特为窑篷合龙时专用。窑砖长24.6cm、宽8.4cm、厚3.8cm[17]。旧窑篷拆卸下来的老砖,用来压在新窑篷的两旁;断裂的窑砖头,用来建筑房屋,至今,里弄小巷仍到处可见。

4.3 景观的和谐性

在生态系统中,由物质能量形成的功能特征,局部与整体相适应。景德镇陶瓷生态景观的演变,表现为生态环境与工艺技术,物理变化与生态变化相协调。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能耗,是陶瓷发展的重要动力。景德镇工匠借鉴浙江龙窑的装烧技术,大量使用叠烧间隔窑具,并率先使用较耐高温的匣钵装坯叠烧,叠置高度接近窑室的顶部,充分利用垂直空间。并妥善利用窑场遗址,因为在山坡上建造龙窑,开辟并夯筑坡度平整的山地,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时间,于是工匠就选择废弃的窑场重建,在窑址附近的村落就近获得低廉的劳动力,极大地降低了作业成本。景德镇早期龙窑因窑室较短,故只有窑头一个窑门,并兼作火门。随着窑体的加长,便在窑室的侧面设置窑门,减轻劳动强度和降低破损。以后又将投柴孔取代火门,避免了因火门太大,使过量的空气进入窑室,还原焰难以生成或维持,窑温难以提高[17];避免了费力费时地封闭火门,克服了烧成气氛和温度的波动,有利于烧制优质产品。

装窑,就是把坯件装入匣钵,再把匣钵有序地在窑室中码放。景德镇窑由于窑型及结构的特殊性,故装窑特别考究,不仅要考虑窑室各个部位温度气氛的变化,更要注重火道分布的合理,保证通风流畅,使柴薪充分燃烧,否则极易导致生熟不均甚至引起倒窗事故。满窑完毕后,还需砌设临时火床和窑门,封闭窑门须自下而上依次设灰榴门、除渣口、投柴口、窑眼。窑眼用两个相同的匣钵,嵌入靠近窑门顶部对称的圆孔,便于窑工掌握窑内两侧的温度变化,以决定投柴的多少和方向。窑门封好后,用黄泥涂敷一层并填平缝隙,以防止空气渗入。满窑工作全部结束,即点火烧窑。镇窑根据松柴燃烧温度高、火焰长的特性,以投柴时间及投柴量,控制窑内适当的氧气和温度,克服了龙窑窑尾间不易升温和葫芦窑温差较大的缺点。

4.4 景观的多样性

景德镇陶瓷生态景观的演变,其空间尺度和空间结构的变化是人们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突出了陶瓷生产实体的创造和意义的创造,体现了瓷器生产的分工与协作,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陶工在实践中产生的行业技能、专业术语、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包含了人们行为和思想,如从堪舆的角度讲,选择作坊窑房位置符合求吉避凶的观念。揭示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景观的演变,建筑规则是景观主导、直接的驱动力,窑房是陶瓷生态景观识别的主体特征。

砍伐柴薪,由城市的周边到附近的乡镇,又由附近的乡镇到偏远的山区,再由偏远的山区到邻省的山区。由溪旁河岸到山坡湿地,山坡由朝阳的南面到背阳的北面,运输线路越来越长,陆地往往是短途的车运,水路往往是长途的船运。绿色的丛林、干枯的柴薪;静态的产地,动态的运输,喧嚣的交易;络绎不绝的独轮车,首位相连的筲箕船,摩肩擦踵的买卖人,镶嵌在古老的瓷都,构成鲜活而特有的景观。

综上所述,景德镇陶瓷烧制与生态景观的演变,证明了历史时期地理变迁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作用,不同的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造就了陶瓷生产的地域特色,其景观的整合性、持续性、和谐性、多样性构成了复合的生态系统,体现了景德镇陶工非凡的智慧和独特的创造力。

1景德镇市文物局.景德镇市文物志.北京:北京长青藤印务有限公司,2007,12

2元·蒋祈.陶记

3 Naveh Z.Interactions of landscapes and culture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2:4354

4 eat F D.Infinite Potential:The Life and Times of David Bohm. Reading,Massachusetts:Helix Books,Addison-Wesley,1997: 48

5清·浮梁县志·陶政

6周銮书.景德镇陶瓷史话.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23

7唐晓峰.文化与过程--美国历史地理学特色一瞥/人文地理学随笔.北京:三联书店,2004,54

8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25

9清·蓝浦.景德镇陶录

10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陈佑启,杨鹏.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经济地理,2001,21(1):95~100

13 Magnuson J J.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invisible present.BioScience,1990,40:495~501

1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编).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5 Mauersberger P.Entropy control of complex ecological processes.In:Patten B C and Jorgensen S E(Eds.).Complex Ecology:ThePart-WholeRelation in Ecosystems.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130~165

16赵群,刘加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浅析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新建筑,2003,(2):24~25

17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28

k876.3

A

1000-2278(2010)04-0637-08

2010-0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861003),江西省教育厅赣教技字[2007]227

詹嘉

猜你喜欢

龙窑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活着”的龙窑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