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2010-09-13刘宗南魏自涛刘金雄咸宁学院教育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就业率薪资湖北省

刘宗南,魏自涛,刘金雄(咸宁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刘宗南,魏自涛,刘金雄
(咸宁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本文基于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麦可思2008年和2009年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以及课题组对2009届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等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从就业的总量与需求、就业质量与结构、就业观和就业的流向与收益等方面,对湖北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为研究湖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到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今后将逐年递增。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不断递增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头一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本文对湖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为研究湖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一、湖北省大学生就业的总量与需求

(一)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量分析

湖北既是一个经济大省,又是一个教育大省。仅2008年,湖北共有各级各类高校133所。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46.9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8.49万人,独立学院在校生达到24.46万人,毛入学率为27.8%;普通高等教育毕业学生42.2万人,其中本专科毕业生39.7万人,研究生2.49万人。表1反映了2000-2009年湖北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变化情况。

表1 2000-2008年湖北省大学毕业生总量(单位:万)与增速一览表

从毕业生的总量变化分析,2001年前,毕业生增加的数量和速度并不明显,2000年和2001年平均增长率仅为5.2%、5.6%。而1998年国家开始大面积增招和扩招, 2001年首批学生面临毕业,湖北省大学毕业生的总量大幅度提升,从2000年的5.19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9万人,增加了6.7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猛增51.9%,四年间毕业生增加了近3倍。2008—2009年高校毕业生分别达42.2万、36.8万人。这一统计数据还不包括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的学生数。高校毕业生骤增,其就业问题开始凸现。

从毕业生学历层次分析。从2003年开始,湖北省本科毕业生的增长极为迅速。在2000-2004年之间,毕业生总量从5.19万人增加到了14.3万人,翻了近三倍,年增长率达20%左右,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8%。专科毕业生的总量,在2000-2008年间,处于下降的态势。但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总量仍将大幅度上涨。随着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2000年起始,湖北省毕业研究生聚增,2003-2004年,湖北省的毕业研究生开始一路飙升,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4%、31.45%。2004年与2000年相比,4年之间翻了近一番。2006—2009年,增长速度更快,2009年达3.18万人。湖北省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旺盛,无形中增大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大量低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纷纷选择深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现实问题。

(二)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分析

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湖北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体制改革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湖北省的各类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同步增长的态势。根据《湖北省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对各类人才数量需求趋势预测:“十一五”时期,公务员26万人、事业单位90万人、国有企业单位12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组织100万人、高技能人才7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45万人,总量为351万人。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200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至2008,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7.8%。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长16.1个百分点,也远高于社会新增岗位的增长速度,致使高校毕业失业人员占全部城镇失业人员的比重升至10%。

湖北省政府发布的一份大学生就业报告援引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去年增长52万人,湖北高校毕业生多达36.76万人,比上年减少5.5万人,但岗位供给比上年同期减少56%,也就是说,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机会却打了5折,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仍然处于失衡状态。从结构上看,中西部省区虽有较大的用人需求,却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湖北省高校文史类、经济类、法律类和管理类专业扩张过快,工学等理科专业趋同严重,导致人才同质化与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差距;同时,大学生还面临着专业、知识结构、实践技能、创业意识(2008年湖北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只占全部就业学生的0.19%,远低于发达国家20%至30%的比重)与就业需求不对口的结构性过剩等等,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失衡。湖北省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率,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但随着公共服务就业岗位数量的开发,就业政策会出现递减效应,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根据有关研究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GDP就会增加1.57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个标准差,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99个标准差。2010年3月,根据湖北省发改委公开的重大项目投资,总规模达12.06万亿元。湖北省12万亿的投资项目按照投资的不同领域,分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六大投资部类。其中基础设施项目所占比重最大,总投资达3.17万亿元,占省级投资总额的30.6%。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年—2010年)规划纲要》目标,2010年湖北省GDP将是10 610亿元,比“十五”末增加约4 126亿元。2009年,湖北省GDP约为1.28万亿元,这一投资计划,几乎接近湖北省GDP的10倍。

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将提高湖北省的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但是,由于行业属性不同,不同行业的GDP增长对大学生就业效应也有所不同。

制造行业对吸纳大学生就业效应显著。湖北制造业2004年占全省GDP的34.9%,从业人员203.34万人,占86.4%,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12位,对大学生直接就业效应较强。而制造业间接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较高的有:金属冶炼、通用、专业设备制造、化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设备制造、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纺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和金属制品业等。在服务行业中,投资产生的直接就业效应依次为科学研究、教育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从三次产业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看,第一产业对大学生就业效应逐渐趋弱,就业构成比重呈逐年下降的态势,符合世界各国就业分布的发展趋势。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规模和行业GDP比重与就业总量比重的增长关联性较高,因此,制造业和建筑业大学生就业构成比重稳步上升。湖北省服务业的多数行业占大学生就业比重处于下降的态势,行业转型和升级有待提高,而湖北省政府实施的积极就业政策,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表2 湖北省2000-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表

二、湖北省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与结构

总体上,湖北大学毕业生总量上升的幅度大,大学生在湖北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高等教育大众化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表2反映的是湖北省2000-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但是,由于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所属高校种类不同和就业的地区不同等,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按照教育部已经建立的研究分析模式,就业率在70%-90%之间,就业状况与社会需求基本平衡;若超过90%,说明供不应求;就业率在50%——90%之间,毕业生就业有压力;在30%——0%之间,毕业生就业有困难,在30%以下则就业有危机。这种模式从考察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范畴,对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差异和不平衡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一)从湖北省大学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来分析,见表3就业质量存在差异,图1和图2反映了湖北省2007届本科毕业生求职成本最低和最高的情况。

表3 2000-2008年湖北高校毕业生分学历就业率(%)统计表

由表3可以看到,湖北省高校的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最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本科生的年平均就业率为80%左右,说明供求大体平衡;专科毕业生的年平均就业率为50-60%之间,相比而言,就业率较低,就业压力较大。

(二)从湖北省大学毕业生的学科专业来分析

大学生就业总量受结构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行业吸收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产业类型和产业的效率相关。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分布是判断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是否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重要依据。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M yCOS Institute)中国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湖北省200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电子与科学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注册会计师、动物科学、包装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材料化学和信息安全。也就是说,工科类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普遍比较好。

如果从专业的供需角度进行分析,湖北省供应本科毕业生最大的10个专业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设计制造机器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根据麦可思的分析,湖北省需求最大的本科专业与供给最大的本科专业基本吻合,但是从数据上来讲,除了机械设计制造机器自动化专业以外,其他专业供应比例均高于需求比例,说明有相当数目的本省毕业生流出湖北省工作。

麦可思《2009年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表明, 2008年,农学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为93%;法学(82%)相对较低。高职高专的交通运输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为92%;医药卫生大类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低,为73%。2008年,毕业半年后失业量最多的10个专业失业人数占了本科失业量的43.0%,其中,高考报考较为热门的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工商管理5个专业同时也是2008届失业最多的专业。

(三)从湖北省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成本来分析

由于高校的隶属关系不同,所处地区不同,其毕业生的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求职成本最低的10所高校中,湖北省2007届本科毕业生的求职成本最低是897元,最高1 141元,平均1 024.8元。这10所高校,均在武汉市区,部属高校4所,省属高校6所。在求职成本最高的10所高校中,湖北省2007届本科毕业生的求职成本最低是1 609元,最高2 471元,平均1 900元。10所高校中,在武汉市区外的省属高校6所,二级学院2所,部属高校一所。显然,由于高校的隶属关系不同、所处地区的不同,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也就是,由于高校投资体制、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和种类不同,其毕业生就业的质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湖北省大学生就业观

根据本课题组2008年对湖北省5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观的抽样调查,湖北高校学生的就业倾向、心理特征呈现如下特点。

(一)湖北省大学生的就业倾向

在就业方式上,自主择业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对工作单位的选择,大型企业被列为首选,对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选择不超过20%。党政机关,事业部门被列为第二选择。由此可见,大型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的实际需求量和毕业生的选择有较大反差,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却不为大学生青睐,造成假性的就业难。

对工作地的选择,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相对来说,地方院校的学生选择去农村基层工作的,比部属大学高9.8%。

大学生们选择农村(含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总和都不超过10%,而东部和中部城市仍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区域。

表4 不同地区就业的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毕业生大量流向东部地区,使东部地区大学生供给过剩,需求饱和。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但西部地区较低的收入,使得毕业生不愿意流向落后地区。这种就业机会的缺口可能长期存在。

在工资的期望水平上,部属大学与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水平有明显差异。部属大学66.2%的毕业生,期望工资水平达到2 500元/月以上,而地方院校仅有24.6%的毕业生,期望工资水平超过2 500元/月,两者相差了41.6个百分点。

表5 对月工资的期望(%)表7 如何面对就业压力(%)

(二)湖北省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信息不对称是现今大学生就业遇到的普遍问题,而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也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身竞争力不足,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表6 在求职中受到的困扰(多选)(%)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向朋友倾诉或默默承受,见表8,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心理咨询作为缓解压力的方式。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刻不容缓。

向朋友倾诉默默承受向师长求援心理咨询部属大学40.0 37.2 19.8 3.0地方院校35.0 43.8 19.2 2.0

四、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流向与收益

(一)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流向分析

1.从湖北省大学毕业生流向的单位性质来分析

麦可思数据表明,我省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本省就业的行业大类,主要集中于文化、体育、教育、娱乐业以及制造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本省就业的行业大类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民营和个体企业是吸纳我省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37%的本科毕业生以及67%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这预示着高校毕业生要实现就业,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度调整择业的价值取向,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湖北省大学毕业生流动结构分析

2007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36.23万人,整体流出率76.1%。2007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到广东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14.35万人,流出率39.6%,到四川省、北京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5.75人,流出率15.6%,到广东、四川、北京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2007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的55.2%。具体情况见表10。

表8 湖北省2007届大学毕业生省际人才流动

表8表明,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毕业生的流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区经济越发达,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就越大,经济越落后,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就越小。

从本科毕业生专业的流动结构分析,2007年,本科毕业生流出湖北省最多的5个专业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英语和国际经济与贸易;而流入湖北省最多的5个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与热能与动力工程。

湖北作为教育大省,在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英语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具有相当的优势,湖北省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工科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由于湖北省毕业生在本省的薪资均低于本省毕业生在外省市工作的薪资,导致一部分毕业生流向外省市工作;而外省市毕业生在湖北省工作的薪资倾向比湖北省毕业生在本省工作的薪资要高,吸引一部分外省市具有较高教育经历的人群来湖北工作。

3.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收益分析

(1)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薪资预期

毕业前月薪期待底线,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能够接受的最低薪资,也就是薪资底线。薪资底线越高,越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薪资,指的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所接受到的所有工作邀请中薪资最高的,常常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会考虑非薪资因素,所以薪资最高的工作不一定是毕业生接受的工作。它代表着雇主对毕业生的最高货币认同。

湖北省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期待薪资底线大大低于雇主最高薪资和半年后实际薪资,求职薪资预期不是求职成功的主要障碍。见图3。

图3 湖北省2007届大学毕业生薪资期望与实际薪资

由图3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的收益情况是决定毕业生流向的关键。行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实际收入越高,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就越多,由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收入稳定且平均工资又不低,往往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首选。

(2)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实际获得的薪酬水平

据2008年10月湖北省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单位,对2008届大学毕业生薪酬情况统计表明,湖北省本科薪资最高的前10个职业中,平均月薪都在3 400元以上,金融证券类职业占据了5名,分别是个人理财顾问、审计员、信用分析师、证券和期货销售商、信贷员和贷款顾问。这说明,金融证券类是主要的高薪职业。本科薪资最高的前10个职业中,大学生在毕业时对它们的薪资期望值底线都相对较低,与实际月薪相差的幅度在1 100元以上。薪资最低的前10名本科职业基本上比高职/专科的平均月薪还要低。其中,内外科医师和初等教育、中职教育教师薪资最低。

湖北省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从事的前10名高薪职业的平均月薪都在2 100元以上,高于全国高职/专科平均月薪。高职/专科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高薪前10名中,以销售经理、市场经理、保险代理人、医疗销售代表、销售工程师、地产销售代表等6个营销类职业为主。这表明销售类职业是主要的高薪高职/专科职业。

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表明,湖北省2007届本科毕业生薪资最高的专业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侦查学、城市规划、注册会计师、统计学、日语、金融学、财政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湖北07届本科毕业生前10名的月薪,都超过了本科07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2 662元,而月薪最低的10个专业的平均月薪1 919元,两者相差743元。薪资最低的10个专业是:临床医学、美术学、环境科学、教育技术学、园林、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动物医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

在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这些职业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性很强,外专业毕业生不易进入,而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薪资也较高。

[1]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谢文模,陈诚,吕红.当代大学生择业倾向的实证分析——关于大学生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意向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3, (12).

[3]张丽萍,佘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4]段大明.湖北高校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调查及对策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宋雪.金融危机对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调查分析[J].改革与开发,2009,(5).

F241.4

A

1006-5342(2010)10-0089-05

2010209207

猜你喜欢

就业率薪资湖北省
不简单以“住房薪资”引才——遵循“一步一重天”的人才发展规律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