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困境及其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2010-09-12柯振发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农民工农村

柯振发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困境及其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柯振发

农民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城市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日益增多,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促进农民工返乡高潮的形成。农民工返回农村再就业面临诸多困境,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

返乡农民工;金融危机;社会支持网络

中国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城市现代化建设也包括农村现代化建设,而且现阶段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显得更为关键和困难。返乡农民工作为农村的人力资源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返乡农民工通过就业来为农村带来社会资本,从而带动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困境就成了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一、当前农民工返乡的现状

从2000年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队伍正逐步壮大。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年的百县调查,在301个调查村中2006年回乡农民工3.7万多人,占外出农民工16.1万人的23%,占农村劳动力总数36.6万人的10%。其中回乡创业者占回流农民工的13.8%。农民工回流可分为回到传统农业、在当地企业打工和回乡创业三大部分。[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3026名回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显示,1990年以前回乡创业农民工只占4%,1990年至1999年回乡创业的占30.6%;2000年之后回乡创业占65.4%,这表明三分之二的回乡创业者是在近6年实现的。其中2003年至2007年4月,就有43%左右的打工者回乡创业,年创业人数相当于90年代每年回乡创业人数的3.1倍。可见,农民工回乡创业步伐正在明显加快,其中,返乡创业也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这就打破了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旧格局,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的新局面。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致使我国大中小企业纷纷裁员、倒闭,农业部组织的调查统计推测,全国1亿3千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有15.3%的农民工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大约有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这次的金融危机使得大规模的失业农民工,纷纷拥入乡镇企业进行就业,有的返乡自主创业,有的回到传统的农业,从而加快了农民工返乡的步伐。

如今,虽然我国企业有所复苏,企业订单回升,用工出现回暖,重庆、广东等地区仍出现“民工荒”的现象。国家统计局监测显示,2009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7.8%;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22.5%。[2]造成“民工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很少工厂为工人开展职业培训。第二,缺工主要是由经济转型引发的对设计、研发、营销人才的追捧以及此类人才的短缺,对于低学历、低素质的劳动者已不再受欢迎,他们成为被转移的对象。[3]

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困境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流到农村,他们在农村进行再次就业所面临到的问题也越值得关注。农民工返乡就业主要包括回归传统农业、走上就业岗位、开拓创业之路。不同类型农民工,他们遇到的问题具有各自特点。

(一)农民工返乡务农面临的困境

农民工返乡务农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难处:第一,返乡农民工缺乏务农意识。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以及二代青年农民工来说,因为观念上排斥务农或者甚至都已失去了务农的技能,返乡后大多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相当部分农民工工作仍无着落,回到家乡显得无所适从。[4]第二,返乡农民工丧失土地权利。一部分农民工在城市里已经打拼了十几年,并在城里安居,因此他们在家乡的土地早已荒芜。加之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5]

(二)农民工返乡就业面临的困境

再就业是大多数失业农民工迫切想要做的事情,但在就业面试过程中他们常遇到挫折。

第一,农民工“大龄化”危机。大龄农民工由于年龄偏大且缺少专业技能,而年龄和技能是限制农民工们再就业的两个重要困难,虽然在各乡镇地方都有就业的机会,但大多数企事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家政服务、装卸工、保洁员、电焊工等领域,年龄大多要求在20—35岁之间,年龄最大的一般不超过45岁,而且不少岗位都要求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并持有上岗证书,这些条件让大龄农民工们望而却步。[6]

第二,农民工“体力型”危机。返乡农民工在城市中大多从事“险、累、苦、脏”纯属体力活而无一点技术含量的工作。这就导致他们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上不高,很多技能型岗位就业无望,很难实现再就业。虽然珠三角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状,这似乎是农民工再就业的好时机,但事实上他们只招收技能型农民工,且不欢迎低学历、低素质的农民工。[7]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制约

返乡创业是农民工自谋就业的一种渠道,近几年日渐兴起。但由于创业起点低,创业观念比较保守等,他们在创业和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第一是融资困难。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创办规模型企业能不能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能不能融到资金。而且据调查表明,近八成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3026名回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认为资金筹集困难的占7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因素。问到“现在是否有贷款”,只有22.4%的人回答有贷款。贷款企业中,半数贷款在2万以下,72.3%的贷款在5万以下,贷款超过10万只占15.5%。[1]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而且贷款手续非常复杂,周期很长,难以满足返乡创业者的融资之渴。此外贷款利息高、缺乏信用贷款,只有抵押贷款,信贷担保体系发育迟缓,担保机制难以适应,政策性贷款和财政扶持贷款极少等等都是返乡创业者融资问题上面对的巨大挑战。

第二是人才缺乏。对返乡创业的企业来说,要把一个企业办起来必须要有人才作为支撑,而不少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多是初高中水平。他们创办企业存在盲目性,经营管理知识也比较薄弱,迫切需要指导。农村生活环境差也是造成企业人才缺失的一个因素,社会治安不好、生活环境差都是农村现阶段无法改变的现状。

第三是创业意识不高。大多数返乡农民工虽然希望通过自身掌握科技知识技能摆脱困境,但由于对新项目、新技术持怀疑态度,错过了引进、尝试创业的最佳时机;有的想创业,却不找门路,创业态度谨慎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市场意识淡薄,小富即安,缺乏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产业意识。[8]

第四是土地制约。随着这几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增多,有些地方供地指标也开始捉襟见肘,对很多想创业或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农民工企业主而言,用地成了一大制约。特别体现在一些地方在有限的土地指标的使用上,对农民工创办的小企业实行歧视政策。一些县市规划建设的工业开发区或工业集中区提高进入门槛,只许规模大的企业进入,而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往往被排除在外。

此外,有的返乡创业者还反映政府效能不高,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虽然很多地方领导给予高度重视,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部门和个人执行政策有偏差,服务意识不到位,甚至还存在吃拿卡要、推诿拖延办事的情况,不利于更好创业。

三、返乡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针对上述农民工所遇到的种种困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难题,在解决问题上就应系统地利用社会力量,笔者试图构建一个社会支持网络来极大限度地动用社会力量。同时这个网络是依附于各种社会力量,所以在运行上需要各个社会群体的支持,如图1所示。

图1 返乡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示意图

返乡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一个主体和四个要素。主体对象是返乡农民工,四个层面对其作用的要素分别是政府,企事业用工单位,乡镇社区、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农民工自身及个人关系网。政府,企事业用工单位,乡镇社区、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农民工自身以及个人关系网是农民工返乡后生活的四个不同层面,这四个层面涵盖了返乡农民工的主要生存环境。他们支持力度关系到返乡农民工对家乡生活适应程度的强弱、生存状况的好坏和再就业进程的快慢,是建设返乡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重点。

(一)政府支持

加强政府调控是解决返乡农民工问题的重要保障,大量农民工返乡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随着农民工返乡造成当地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作为带领一个地方综合发展的领头人,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制定各项科学的措施,出台一套完整的综合管理返乡农民工的政策。

维护合法权利。一是应开辟失业返乡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9]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及时处理重大劳务纠纷和集体劳动争议。二是积极协助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对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欠薪投诉,要认真受理,并积极协调输入地有关部门、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妥善解决工资兑付问题。三是保障落实返乡农民工土地权利。政府应及时地处理各种土地纠纷,从而避免更多的失地农民工。四是免费为失业返乡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对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要简化程序、快速办理。

加强技术培训。政府应结合企事业单位和一些技术大中专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遵循缺什么样人才补什么样技能。切实加大培训投入,集中资金认真开展适合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活动,优先做好对需要培训的返乡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

努力增设岗位。首先,政府要协调好内地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劳务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务工提供岗位;[10]其次,要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农田水利建设、沼气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农业项目,鼓励返乡农民工通过土地流转集约使用农村土地,加快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引导农民工为乡村建设作出贡献;第三,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县城和各小城镇的扩建增容,既需要返乡人员的资金支持,也能够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就业的一席之地;第四,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自主创业,利用创业来带动就业。

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为创业开绿灯来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具体可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回流农民工创业风险基金支持体系、构建回流农民工创业启动资金支持体系、构建回流农民工创业信息咨询与科技服务支持体系。[11]例如,福建省放宽融资条件,改善农村信贷服务,增加符合创业农民需求的贷款项目,开设专门服务窗口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激励农民回乡创业。安徽省日前出台新举措,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创业中将给予税费减免,同时将可享受到小额贷款、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资金补贴等政策扶持,以发挥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创业的效应。[12]

(二)企事业用工单位支持

提供信息引导就业。一方面,各企事业用工单位要加强劳动用工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及时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主动地与市劳务、人事、工会等部门的衔接,搭建起稳定的劳务对接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服务。

增加岗位组织培训。企业应尽可能地增设岗位,放宽就业要求,从而来吸纳农民工就业。

(三)乡镇社区、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支持

乡镇社区、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是最接近返乡农民工的单位和机关,这些单位和农民工同处于一个社会环境,所以乡镇社区、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能容易接近农民工生活,并为其提供生活上的帮助。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乡镇社区中应逐步建立由基层政府或派出机构(街道)派出所、群众性团体(妇联、青年团等)、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居委会)、专业机构(医院、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和街坊邻里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社区生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支持救助网络。这一网络建立在居民居住的社区之中,由不同性质的多种组织和人群所构成的一张大的关系网,返乡农民工可以通过这个网络来为自己的就业寻求出路。

转变农民工就业观念。返乡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大部分不愿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失去务农技能,认为务农不能致富,从而导致一些农民工返乡后特别是青年农民工无事可做,闲逛于社会,已成为一个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因此,乡镇社区应积极转变其就业观念,并结合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教授农民工农业种植技术,将他们引向乡间务农。

组建农民合作组织。乡镇社区的农民协会是农民工们自谋出路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民协会由一些在某个方面有足够经验的农民自发组织的团体。他们在协会里面相互探讨交流有关种植、畜牧等方面的技能,同时也向想要涉猎该领域的农民传授知识。

(四)个人关系网以及农民工自身支持

返乡农民工应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相互救济。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一些个人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农民工在返乡后要学会利用自己在家乡更为丰富的人际关系网为自己就业生活等方面寻找帮助。

建立农民工自治组织。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在政府和社区的指导、监督和扶持下,聚集一地的返乡农民工群体可以自己组织起来,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宗旨,建立农民工的自治管理组织,通过农民工内部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农民工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支持。通过农民工聚集区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就业资讯,提供就业信息。

加强自身素质培养。由于其自身就业素质的低下导致在就业层面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在返乡农民工中尤为明显[13]。因此,只有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学习和技能素质的培训,加强自我充电,将自己培养为社会上急需的有文化、高技术、多技能、懂管理的农民工人才。

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大多数返乡农民工中几乎都有进城打工的经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也学到了许多知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一是学到了技术,长了致富知识;二是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开拓精神;三是赚了一些钱,为创业积累了一些资本;四是在城市接触了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激发了对现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卫生环境的追求。他们在城市艰苦打拼多年,成为技术型农民工。因此,他们回到农村后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及社会政府提供的各种政策,实现再就业,进行积极的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积极地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既有利于缓解农村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又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因此,对于返乡农民工这一个新群体,社会各界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足够的支持,把原本处于弱势群体的返乡农民工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1]韩俊,崔传义.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11).

[2]陈锡文.无工作返乡农民工约2000万政府积极应对[N].新华社报,2009-02-03(3).

[3]青言.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下任城区青年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EB/OL].http://www.jngqw.org.cn/A rticle/Show Info.asp?Info ID=131.2009-02-26/2010-01-01.

[4]陈传刚.关于国城区青年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EB/OL].http://www.jngqw.org.cn/A rticle/Show Info.asp?Info ID=131.2009-02-26/2009-07-11.

[5]周胜旺.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EB/OL] .http://www.zgxcfx.com/A rticle-Show.asp?A rticle ID= 23048.2009-04-13/2010-01-01.

[6]夏王君.农民工找“饭碗”,更要造“饭碗”[N].人民日报,2009-03-15(1).

[7]徐智慧.东莞缺工真相[EB/OL].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17454/page-1.htm l.2010-02-22/2010-03-26.

[8]师选勤.对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EB/OL].http://www.snw n.lss.gov.cn/WebApp/new s/new sshow.aspx?id=200903181732087965.2009-03-18/2010-01-01.

[9]徐志曼.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城市适应性[J].福州大学学报,2004,(1).

[10]余丹,黄琳庆.对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9,(3).

[11]李录堂,王建华.回流农民工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4).

[12]谢美香.城步县南山镇农民工返乡情况调查报告[EB/OL].http://www.hnwomen.org.cn/article/3717.2009 -04-13/2010-01-01.

[13]李云,郑宽明.对返乡农民工出路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3):17.

(责任编辑 胡爱敏)

book=390,ebook=390

柯振发,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本科生(邮政编码350002)

C913.2

:A

:1672-6359(2010)03-0048-04

本文系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返乡农民工就业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型分析”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农民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