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创新的三种形态审视中国的创新发展

2010-09-07文/郝

创新科技 2010年11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理论科技

文/郝 栋

从创新的三种形态审视中国的创新发展

文/郝 栋

自从1921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的理论,关于创新的研究就一直从未间断。创新始终贯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远古人类的钻木取火到瓦特发明蒸汽机,从爱迪生探索灯泡到博纳斯·李发明因特网,人类的发明创新活动从未停止过,创新也是以各种形态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中,它可以是原理的突破,可以是工具的更新,可以是范式的形成。探究创新的存在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们把握创新的规律,总结创新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创新的理论形态是创新机制的灵魂。没有理论指导的创新,只能依靠稍纵即逝的灵感。

创新的三种形态分析

纵观创新的发展史和规律,笔者认为创新就其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创新的学理形态、创新的政治形态和创新的群众形态。

1.创新的理论形态

创新的理论形态是指创新作为一种方法的研究,散见于各类文献和理论中。从中国古代的天工开物到现代创新方法的TRIZ理论,关于创新的理论提炼始终不断。有关科学史和技术史的历史材料丰富,里面都蕴含着创新理论。创新作为一种不断进步和吸取最新成果的理论体系形态,存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2.创新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说:“炸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炸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创新的政治形态就是创新通过经济领域对整个社会领域产生影响,从而对社会的政治、文化等产生塑性作用。一场技术革命可以被定义为一批有强大影响的、显而易见是崭新且动态的技术、产品和部门,它们在整个经济中能带来巨变,并推动长期的发展高潮。伴随着每次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结构的全面改造,并且逐渐带来了社会的甚至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治理制度的转型。创新可以以社会变革力量的形态出现,存在于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之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创新的人性形态

“世界不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需要的集合,是历史发展的人的认识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实践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创造性思维得出新的符合社会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新成果。正是创新方法是人的本性的张扬,因此人类追求自由而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就不会停止。

创新的三种形态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任何一方出现发展的不协调,都会影响到整个创新体系的运行。创新的理论形态是创新机制的灵魂。人的生产劳动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没有理论指导的创新,只能依靠稍纵即逝的灵感。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只有掌握了创新的理论,才能够将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能够又好又快地进行创新活动。创新的社会形态是创新的内核。人类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光辉。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要求的创造性劳动才有资格称之为创新,如果偏离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创造性活动就不会成为创新,甚至会阻碍创新。只有认清了创新的内核,才能真正理解创新的价值和作用,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的人性形态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创新是人的活动的集合,只有弘扬创新精神,使创新理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使整个社会都形成创新的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来,从而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机制和智力保障。

当代中国创新形态分析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古国,在漫长的历史上我们国家在创新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进入到现代之后,创新活动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显得动力不足,创新的三种形态明显的发展不足。

1.理论形态研究不突出,创新缺少理论指导

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万人,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创新方法的研究上面,目前世界上以TRIZ为代表的关于创新方法的系统性的理论,基本上都是由国外的学者和专家创立的,我国最早的关于创新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就是和田十二法。我国对原始创新的投入一直较少,在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性学科的突破方面,一直处于不利的位置。在创新方法的理论总结方面缺少必要的研究,只关注到创新的成果而没有把创新方法的理论总结出来指导创新活动。在世界创新发展活动中,往往只能通过技术转让、引进等方式吸取下游成果,没有掌握创新方法,没有通过创新方法的理论指导来达到促进创新的集中式的发展。

2.对创新的社会效应重视不足,创新生态化转型滞后

我国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当前技术范式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换,而我国又正在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影响当今社会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的战略时期。要认识和把握创新的社会效应,如果再不重视创新的社会效应,只是一味地追求技术成果,甚至是一些工业文明晚期的具有不利因素的技术成果的吸收,将会落后于当今世界技术创新的步伐,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从而抑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3.创新的人性化缺乏弘扬,社会上创新精神匮乏

我国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创新资源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约67%集中在事业单位,仅有约33%在企业;同样,国家的科研项目和投入约70%投向事业单位,而只有约30%投向企业。由于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位,严重挫伤了创新者的积极性。创新服务市场发展不成熟,中介组织的作用没有发挥,都是导致我国目前创新精神匮乏,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

目前,创新的三种形态在我国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创新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正是创新的三种形态的不协调发展,导致目前我国的创新活动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何使创新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协调,是将创新活动落实到实处,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创新方法的理论总结方面缺少必要的研究,没有把创新方法的理论总结出来指导创新活动。

推进我国创新形态的协调发展

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他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如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创新形态,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科研投入,提炼创新方法

坚持对基础科学的研究,通过自主掌握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方法的提升需要人才的支撑,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把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2.转变体制结构,促进创新体制形成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科技体制。首先要加强基础科学、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体制改革。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主要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构成的。建立好这三者的关系,是科学技术体制的重要内容。基础研究是关系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任何国家都不会忽视,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切实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协调,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推动科学技术投入体制的改革。目前科学技术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企业自主的研发基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社会风险投资资金、基金会和民间捐助等。改善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是受各国的历史因素、经济状况、政策法规等要素影响的。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途径和趋势,我国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职责,将重心放在战略规划和法规制定的方面,另一方面让基层的科研能够进入市场,成为产权独立、科学管理的法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研机构力量分散,与社会脱节的情况。

3.完善创新保障,扩大创新的社会基础

鼓励创造知识产权,国家要辩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产品和装备目录,通过资金注入、产权分红等形式给予重点支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技术和市场转化率高的科技创新项目。其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政府层面上,国家要做好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吸收国际先进的立法理念,积极加入国际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条约;企业层面上,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对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维护权利人的正当利益;公众层面上,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风气。第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发明创造的专利审查制度和商标的审查制度,要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加强监督和调查,对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知识产权,要做到严格审查,防止流失。规范各种转让制度和许可使用制度,以防滥用知识产权影响创新。最后,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中介服务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桥梁,我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管理科学化。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全社会所有成员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投身到科技创新的活动中,支持创新、关注创新。大力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文化,在全社会培养创新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理论科技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