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南族打猴鼓舞的美学特质

2010-09-06余未人

当代贵州 2010年20期
关键词:毛南族平塘县铜鼓

■ 文/余未人

毛南族打猴鼓舞的美学特质

■ 文/余未人

毛南族“打猴鼓舞”的动作纯粹来自民间,它是真实的、有着扑面而来的山野气息,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特色。要传承和弘扬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就必须尊重民间“打猴鼓舞”的美学特质,不仅舞出其动作形态,更要舞出其神韵和灵魂,舞出其民族精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660 类别:传统舞蹈

编号:Ⅲ-63

项目名称:毛南族打猴鼓舞

发布时间:2008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平塘县

简介: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之一,发源于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是毛南族人的丧葬舞蹈。

毛南族是一个人口只有10万左右的少数民族。而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是不与他的人口数量成正比的;像毛南族这样的民族,恰恰就具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文化。比如“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就是一个佐证。

这是一个只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一带流行的舞蹈。毛南族人祖祖辈辈用此舞蹈祭祀亡灵。据说它的存在已经有几百年了,但舞蹈长久地没有被外界所认识,更没有进入专业人士的视野。

除毛南族外,苗族、瑶族等民族也有“猴鼓舞”,但因为高山大河的阻隔,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互相并不知情更无交流。它们都萌生、成长于本民族的文化沃土中,有着各自的文化特质和美学追求,是互相不能替代的。

早在二十多年前,黔南州三位民间文学工作者就深入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搜集关于毛南族“猴鼓舞”的传说。随着毛南族老艺人的逝去,这个传说在二十多年间有了不小的变异。在这里,我还是想说说那“第一个”。它的大意是:很久很久以前,毛南人只有一父一母,生下三个儿子相依为命。老三因采青枫子迷路了,母亲涉过了99条河,翻过了99座山,在最后一座高山的密林中见到老三。这时,老三已经变成猴子的模样,不愿回家了。母亲郁郁而终。哥哥将母亲安葬后,日日打铜鼓表达哀思。老三听到铜鼓声,自己也随之颤动起来。几天后,老三自制了一个皮鼓,模仿铜鼓的节奏,敲起皮鼓来,他边敲边跳着有猴子动作特征的舞蹈。后来,人们又反过来模仿他。此后,毛南人为了祭祀祖先,就跳起了“打猴鼓舞”。

这是一个完全不按“善与恶”、“贫与富”、“美与丑”的套路流传下来的故事。它没有曲折诱人的情节,没有“斗争哲学”的影子,也丝毫没有文人加工的痕迹;传说给人一种活生生、毛茸茸的感觉。这恰恰是它最真实动人之处。这个传说,只能诞生在那个远离尘世的大山里。在毛南族人看来,族人离开了人群,不是像平原地区流传的《白毛女》故事那样,人依旧是人,只是青丝变成了白发,突出的是阶级斗争主题。在毛南族人的目光中,走进深山离开了人群,人就变成了不再会说话,甚至没法再与亲生母亲共居一室的猴类。这里充分体现了毛南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然而,就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毛南族人的亲情依然浓郁,母子之情永远不能割舍。在毛南族人生活的环境里,人与猴在外形上有异,而在精神上却是相通的,他们彼此能够理解、交流、同情,这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和谐。

这个舞蹈还体现了毛南族人的艺术追求。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内心的情感不仅能用口头传说来传世,还能用形象化的舞蹈动作、舞蹈语言来表现,并且配上了神圣的铜鼓作为伴奏。这种流传方式的传播面更广,艺术感染力更强。

铜鼓是毛南族人的圣器,也是“打猴鼓舞”的核。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村寨的铜鼓已经不复存在,他们只有改用皮鼓来做伴奏。铜鼓与皮鼓鼓点的节奏是相同的,一般会打铜鼓的人,也就会打皮鼓。现今甲坝村甲翁组还有十多个人会击铜鼓,但这个寨子已经没有铜鼓,老人去世后,只有到附近村寨去借铜鼓来使用。

毛南族“打猴鼓舞”的动作纯粹来自民间,它是真实的、有着扑面而来的山野气息,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特色。要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改编、艺术加工,也是必经之道。而像毛南族“打猴鼓舞”这样“原生态”的舞蹈,在改编、加工的过程中,是特别考教专业人士的。必须要尊重毛南族民间“打猴鼓舞”的美学特质,不仅舞出其动作形态,更要舞出其神韵和灵魂,舞出其民族精神。

因寨上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打猴鼓舞”的传承难度较大,所以它特别适合“进校园”。在甲翁小学,“打猴鼓舞”已经成为一个“保留节目”,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传承氛围。

猜你喜欢

毛南族平塘县铜鼓
乡村振兴视域下环江毛南族傩文化保护与利用探讨
平塘县老干部宣讲团到县第二中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
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平塘县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老干部意见
平塘县委离退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