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环江毛南族傩文化保护与利用探讨

2022-09-09莫开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毛南族仪式民族

莫开宇

(河池学院,广西宜州 546300)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和贵州交界处,是我国当下仅有的一个毛南族自治县。依照2020年我国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至少有一半毛南族人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也有少数毛南族人居住在贵州省平塘县等地方,总体来说我国毛南族人居住呈现出大聚居、小分散的特征[1]。因为广西环江县四面环山,在喀斯特地貌的限制下,区域内多为山地,生活用地、耕地及河流都较少。环江毛南族傩文化基于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发展而来,而傩文化中又以“肥套”与分龙节两个部分最具代表性,并且这两部分也是环江毛南族民俗中的关键构成部分,涵盖了傩面具、傩歌及傩舞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形态,很好地彰显了毛南族的民俗艺术及文化内涵。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和人民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肥套”在2006年成功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肥套”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傩文化。所以,怎样弘扬与使用传统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成为现阶段重点研究的话题,同时更是广西环江县的关键性任务。尽管当下环江县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傩文化的保护,然而在思维、模式及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傩文化的特征及内涵。为了加强对傩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该文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探讨了环江毛南族傩文化保护与利用的途径。

1 环江毛南族傩文化概述

根据古籍中的记载,“傩” 通常表示的是一种祭祀文化,是在人类社会漫长发展历程中产生并持久发展下来的某种宗教仪式,是古代人们精神的寄托[2]。一些研究人员在翻阅大量史书资料之后,将“肥套”还愿仪式当成是傩表现形态中的一种,毛南族在分龙节活动中开展的祭祀活动也是傩文化中的一种。“傩”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然后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散播到中原等多个地方,之后往西南方向进入到广西、贵州等地。现在,没有研究人员能够准确地判定毛南族傩文化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然而根据毛南族中广泛传播的民间故事及遗俗等,能够得知毛南族人对自己祖先的尊重及对多种神的崇拜思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此之后一直传播到今天[3]。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使得一些区域的毛南族傩文化慢慢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只有部分位于偏远区域的傩文化才得以较为完整保存下来。环江县处于群山之中,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得益于闭合的地理环境,该区域毛南族人仍然开展以往的祭祀活动与节日庆典活动。

环江毛南族傩文化和该区域人民的生活习性、宗教信仰及民间传说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毛南族不同的故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们十分崇拜与感谢万岁娘娘、雷神等。并且通过故事的良好教化作用,引导毛南族人建立勤劳、善良的优良美德。毛南族往往在还愿仪式及节日庆典活动中引入民俗文化,同时还加入了神话传说、舞蹈及器乐等彰显自身特色的民俗元素,一方面,很好地促使毛南族傩文化的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也让毛南族民俗文化依托于傩文化得以持续发展。

“肥套”在环江毛南族傩文化中拥有十分高的地位,“肥”在毛南语中表示为举办,“套”代表了还愿仪式,因此在毛南族中人们通过采用“肥套”的方式来感谢“万岁娘娘”赐子之恩[4]。毛南族人往往采用还愿仪式的方式来感谢神明,同时希望获得神明的恩赐,保佑子孙后代能够兴旺发达。在举办“肥套”活动过程中,将仪式划分为两个主体,分别是红筵席与黄筵,具有傩歌、傩舞及傩面等不同类型的展现方式。通常情况下需要一名师公来主持仪式,并且会伴有较多的傩舞活动,在请神时需要依照神明的不同,让师公带上相应的傩面具扮演舞蹈。由此可见,“肥套”是一个十分盛大的敬神仪式(见图1)。

图1 “肥套”仪式场景

傩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延续,并且受到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使得傩文化表现出深厚的地域风韵;另一方面,使得傩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这是环江县毛南族傩文化较为独特的地方。此外,环江县毛南族傩文化已经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十分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更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构成成分。所以,环江毛南族傩文化表现出良好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怎样开展毛南族傩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并推动傩文化不断发展,是当下人们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2 乡村振兴视域下环江毛南族傩文化保护和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环江始终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及文化传承作为工作重点。2020年环江脱贫摘帽,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毛南族傩文化是环江毛南族人风俗文化、传统活动及民族精神等的重要结晶,在加强环江毛南族脱贫致富的同时,实现对傩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为毛南族人提供新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带动环江县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播与运用,发挥傩文化的经济与应用价值,进一步改善环江县毛南族人的生活[5]。

一直以来,环江县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承都是依托于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从而导致针对毛南族傩文化方面的记载资料非常有限。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个区域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科学知识大范围普及与交通状况逐渐改善的背景下,许多毛南族人不再留守在自己家乡,而是选择到大城市工作与发展,使环江毛南族人表现出了较强的汉化现象,每年仍然举办还愿仪式的家庭数量明显变少。另外,现有的毛南族傩文化传承人年事越来越高,而青少年对传统傩文化兴趣不高,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学习这方面的技艺,从而导致环江毛南族傩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较大困境。环江县政府部门及文化局认识到毛南族傩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十分重视对毛南族傩文化的保护,对其实施了抢救性保护。首先,政府部门与文化局加强对现有民间与傩文化有关资料和物件的收集,如说师公唱本、笔记、器具及傩面具等;其次,政府部门安排专门人员对毛南族各种还愿仪式进行摄影跟拍,通过视频方式完整记录还愿仪式举办方式、流程等;最后,政府部门还构建了毛南族博物馆及木质傩面具雕刻学习与研究基地等。依托于这些不同保护手段很好地实现对毛南族傩文化资料的整合与保存,为今后人们开展毛南族傩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参考文献。分龙节在毛南语中表示为“肥庙”,主要分为了庙祭、家祭,是仅存在于毛南族的盛大节日庆典活动[6]。在20世纪初期民国政府为了破除封建迷信,引导人民崇尚科学,采取强制性方式禁止了分龙节活动的开展。尽管分龙节中庙祭活动被完全禁止,然而并没有停止家祭,依托于毛南族人每年开展的家祭活动,才使得毛南族的民俗文化延续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环江县政府出于对毛南族傩文化的保护,推动毛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弘扬,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2009年再一次在公共场合举办了盛大的分龙节仪式(见图2),同时准许毛南族人对三界公及神农的祭祀[7]。另外,政府部门还大力宣传与推广人们参与度高的民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团结性和互助性。在充分认可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对毛南族傩文化的保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2 毛南族分龙节仪式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怎样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价值,科学合理运用民族文化成为当下至关重要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都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政府部门应当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带动环江县区域的经济发展。首先,全面审视与分析环江县毛南族民俗文化,以此来推动毛南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既能够有效带动该区域进行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够显著增强毛南族傩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激发毛南族人们的民族自豪感[8];其次,在加强对毛南族傩文化弘扬的基础之上,还应当要注重对傩文化的利用,依托于提取毛南族傩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手工艺制品中,激发人们的旅游消费欲望,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能够实现对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播与利用,同时也能够有效改善毛南族的经济状况,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最后,环江县政府部门还应当加强对傩文化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傩文化的内涵,明白傩的本质含义。

3 毛南族傩文化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环江毛南族傩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及内涵,针对现阶段毛南族傩文化保护与利用现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了毛南族傩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

第一,大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于环江县毛南族独有的民俗文化,创设彰显毛南族精神与文化的旅游产业,同时将傩文化及分龙节塑造成知名旅游文化品牌。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毛南族傩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推动环江县经济的发展,引导更多的人去学习和探索毛南族傩文化,实现对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9]。比如:环江县依托于傩舞、傩戏及傩面等创新表演内容与形式,举办“印象环江”舞蹈剧演出,既能吸引较多人观看演出,推动环江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傩文化的丰富多样。此外,环江县毛南族人不一样的美食文化也是一个优质的旅游资源,向外宣传与推广毛南族特色五色糯米饭及粉蒸肉等,让游客在亲自制作与品尝美食时可以切实体验到纯正的民风民俗。

第二,重视民族手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为了充分展现出毛南族傩文化的核心,推动民俗文化商品化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途径,游客在购买商品时,可以实现民族文化的再传播。事实上,民族工艺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将毛南族民族文化带到世界各个地方,并成为毛南族傩文化发展传播的重要标志。对毛南族傩文化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较多道具均能够融入民族工艺品制作中,比如:可以生产傩面具主题书签、傩面具挂件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傩文化作为环江毛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在开展环江毛南族脱贫致富过程中,应当要充分重视发挥傩文化的社会价值,既能够实现对毛南族傩文化的弘扬、保护与利用,同时也能够推动环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毛南族仪式民族
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
仪式感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仪式感重要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毛南族竹编瑰宝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