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实路径:加快企业改革改制
——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

2010-09-05杨向飞

创新 2010年5期
关键词:白银市资源型转型

翟 彬 , 杨向飞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00)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实路径:加快企业改革改制
——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

翟 彬 , 杨向飞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00)

在我国,资源型城市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资源枯竭,这些城市将普遍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作为城市经济主体的企业如何改革改制焕发活力,成为决定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以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甘肃省白银市为例,从其发展现实入手,有针对性地就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几点思路与对策建议。

企业改革改制;资源型城市;转型;对策;甘肃省白银市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当地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在一段时间内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1]建国以来,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下,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工矿型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的主动脉,为促进区域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伴随着资源开采进入中后期,工矿企业普遍面临着原料匮乏、效益下降、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资源型城市也陷入了发展相对衰退的困境。中国已经确定了118个曾经以开采自然资源为发展动力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有12个地级市和32个县级城市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资源型城市寻求转型之际,如何唤起作为城市经济命脉的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活力,推进城市转型,是摆在每个资源型城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西部是我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战略资源的调配基地,也是资源型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对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铜都”白银市这座以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困境。从某种程度上说,白银市是西部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因此,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围绕如何加快企业改革改制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探究,以期为西部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一、矿业城市的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资源型城市的“由盛到衰”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每一种产品都有其产生、发展、繁荣和衰亡的过程。矿产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决定了矿业经济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六个阶段:勘探期、前期开采期、扩大生产期、鼎盛期、衰退期和资源枯竭期。[2]城市生命周期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根据美国学者Luis.Suazervilla的城市生命周期理论,城市发展犹如生物体一样,有其出生、发育、衰落的过程。[3]矿业城市因其不可再生性资源的特性使其成长具有更加明显的周期性,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矿业城市的生命周期一般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或衰退期四个阶段。[4]白银市作为西部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新中国成立后依靠有色金属和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再次验证了矿业城市的生命周期理论。

白银市依矿设企,因企立市。“一五”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有两项就部署在白银市,到“七五”末,白银市建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全国之最:白银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基地;银光化学工业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聚氨酯原料生产开发基地;甘肃稀土公司成为我国最大的稀土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雄居亚洲第一。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曾经创造了铜产量连续18年居全国第一的业绩,银光化学工业公司的高能炸药生产能力占全国的60%,2万吨TDI生产线在全国首家建成,填补了国内空白。该市资源型的大中型企业对国家及甘肃省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堪称共和国功臣载入史册。

随着一号坑和二号坑于1984年和1988年相继关闭,铜资源的自给率由100%下降到不足20%,靖远煤业公司部分矿区资源也开始枯竭。加之企业自身遗留下来的落后制度,如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采富弃贫”式开采、单一投资主体与产业结构、资源归属上的属地管理等,使得工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严重影响到白银市经济的发展。全市工业增长率由1996年的11.2%下降到1999年建市以来的最低点5.4%。经济总量增长由1996年的11.57%持续下降到1999年的8.6%。[5]同时巨额的债务及沉重的社会负担又制约着企业对生产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全市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为239.8亿元,负债总额达195.8亿元;产业工人的失业率高达1/4,每年新增3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农村还有20多万剩余劳动力得不到转移;据白银市建设局的统计,该市至今仍有棚户区550万平方米,涉及8万户,28万人。此外,工矿企业还是环境污染大户,西北铜冶炼厂排放出的二氧化硫一直成为污染白银市环境的“罪魁祸首”。

主体资源的枯竭,城市经济命脉的资源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使得昔日“铜城”无奈地迈向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现阶段的白银市正处于矿业城市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为避免一步步走向衰退就必须探索出一条转型之路。2008年年初,名为“甘肃白银城市发展项目”的贷款项目正式获得亚洲开发银行的批准,成为亚行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首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项目,将获得亚行提供的8000万美元贷款。同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白银市正式被确定为全国12个资源枯竭型转型地级城市之一。这些为白银市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城市转型,成为白银市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企业改革改制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国民经济以城市经济为主体,城市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工业经济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资源利用为依托。依托资源优势建立发展起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资源型城市工业经济中占绝对地位,也是资源型城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资源型企业,在管理体制、资源保障、资本运作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资源型企业的改制改革以实现“重新辉煌”,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转型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推进资源型企业的改革改制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两个重要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加快资源型企业改革改制是实现城市转型的关键所在

白银市从解放初期的“风吹石头跑,入夜野狼嚎”的荒凉世界,发展成为综合实力跃居甘肃省前列的工业城市,这其中离不开有色金属行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和化工行业在内的四大行业的贡献(见表1)。其次,资源型工业还带动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大规模有色金属工业的建设发展,促进了建筑建材、煤炭电力及配套辅助产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与人口的积聚,又促进了轻纺工业、商品农业和交通、邮电、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6]白银市资源型工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企业改革改制成为城市转型的关键所在。

表1 白银市四大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总值比重表

白银市资源型企业改革改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鼓励大中型资源开采企业积极引进境外大型集团企业控股,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渠道,减轻企业负担。其次,要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加快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运用新工艺提高矿山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以及推进共伴生资源和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以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型替代产业形成。再次,要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切实承担社会责任。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专门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企业关闭后的善后工作等。[7]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激活转型城市发展新活力

自2002年3月提出“转让公有产权、转变职工身份、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的“三转一增”思路后,白银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由2002年的27.2%提高到2004年的32.44%,投资主体正实现由中央、省属单位向市及市以下单位转移(见表2)。对于白银市这样一个工矿城市来说,如何盘活国有资产,推进中小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在解决社会遗留负担、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城市转型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表2 白银市及市以下单位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

三、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我国资源型城市多分布在市场机制不太完善的中西部地区,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发现,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即: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引入高新技术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开掘自有资源和矿产资源与利用外部资源和人才、技术、环境等更为宝贵资源的关系,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和“两条腿走路”。资源型城市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也要遵循以上原则,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

(一)传统产业发展与接续产业培育之间的关系

目前很多资源型企业在资源开发潜力、周边找矿前景、矿产开发与配套设施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比较优势,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因此,加大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延长产业链,走开采、冶炼与深加工一体化的经营道路,具有很高的现实经济价值。此外,融合“休斯顿模式”和“九州模式”特点,在延伸传统产业链的同时,未雨绸缪积极寻找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在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上,既要突出高科技型,又要发展劳动密集型;既要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开发,又要敢于发展“两头在外”产业。加强区域内、企业间分工协作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经济增长由资源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

(二)自我发展与借助外力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企业多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存在设备老化、工艺管理落后、企业成本高负担重等问题,影响其改革改制的投入与能力。转型时期的企业改革,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拓宽视野,以外力促进由单一资源开发型经济向多元综合开发的方向转化。以白银市为例,一要通过招商引资,带来好的项目和新的管理经营理念与方法。二要不断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吸纳先进技术、引进优秀人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搞活当地民营中小企业,鼓励外地客商入驻白银,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四要发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与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借助兰州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资源,使白银市成为兰州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加工制造业基地与特色农牧产业基地。

(三)企业主体与政府推动的关系

资源型企业大多地处欠发达地区,不像沿海开放地区,只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是不够的,在发挥企业作为改革主体的作用下,还需要一个“赔钱”赚“吆喝”的政府的支持推动。首先,要强化对企业改革的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制定改革规划;其次,要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发挥支持作用,在政府监督引导下,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上要给予大力支持;最后,打造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

(四)企业改革改制与城市转型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也几乎都面临着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问题。资源型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还表现在中央、省属企业与地方经济之间,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腹地的广大农村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工矿企业孤岛式的经济存在形式,对农村工业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微弱。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缺陷日渐暴露,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人居环境欠佳。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企业改革改制,要坚持“三不三互”原则,即“地企之间不比大小,互相尊重;不搞分割,互相协作;不分彼此,互相支持”,使工矿企业与地方经济实现“共生共存共兴共荣”良性循坏。[8]

四、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

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实行转型,必然要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社会压力的挑战。能否解决好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就业形势严峻、二元结构显著等关系经济民生的问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成败的关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将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前进的主要力量。针对当前白银市企业改革与城市转型的现状,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推进市场化的产权制度改革

由于投资主体单一,白银市企业存在着国有产权“一股独大”,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社会包袱沉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从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入手。一要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放手引进境外资本、民间资本重组国有企业,放手发展和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建立投资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对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实施产权并购,盘活有效资产,加快“主辅分离”进程。二要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作用,建立科学的经营者激励监管机制,提高审计独立性与信息披露质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为了抵御资源枯竭的风险,白银市应调整单一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形成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一要延长原产业链条,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资源回收和再生利用、新能源和洁净能源、非金属矿产资源制品等产业,逐步实现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和初级加工业,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转变;二要利用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这一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西区招商引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高科技产业带动城市经济转型;三要发挥白银市在蔬菜、肉类、马铃薯、皮毛、小杂粮等农畜产品上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四要促进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有步骤地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推进管理创新,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结合“美国模式”的科学理性和“日本模式”的文化人性,发挥不同层次上的管理功能是白银市企业管理创新的合理选择。一方面,要推进企业管理技术与方式的创新,积极实行企业组织机构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建设“数字白银”,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加快人本管理建设。首先,转变人才选拔方式,由“相马制”转变为 “赛马竞争机制”,以实力实现员工价值;第二,要建设学习型组织,创新人员培训方式,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实现“人职匹配”;第三,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激励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最后,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实行以岗效工资为核心的薪酬制度改革,并尝试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原则,激发职工积极向上的动力。

(四)以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发展

陈旧的生产设备、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仅严重地浪费了自然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增加了产品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白银市企业要脱困、要发展,必须走技术创新这条路。技术创新要坚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与培育接续产业相结合。一方面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发主体、成果应用主体和受益主体。另一方面要促进企业创新与其他创新要素的结合。通过加强院地院企科技合作、构建共享式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高科技产业园区与企业联手合作等形式,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与此同时,政府要发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作用,采取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直接投入、通过优惠政策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予以支持及营造技术创新的外部服务环境等措施给予扶持。

(五)打造“阳光政府”,政企联动推进转型

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矿山开采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突出问题,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市场难以替代的。白银市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打破常规,走政企联动的道路。首先,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投资发展软硬环境。提高城市在交通、水利、供电、通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承载力,出台吸引客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打造没有底线的服务型政府;其次,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城市转型,由单一靠国家资金投入向大范围招商引资、金融机构融资、争取国家贷款和启动民间资金等多管齐下的方式转变;再次,要拓宽视野,广泛争取各方支持。在努力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要扩大白银市对外宣传力度,构造与国内外城市的交流学习渠道;积极参加国内发展论坛,邀请著名学者专家对项目进行咨询论证等。实现白银市由相对单一的自我发展向借助外力求发展、全方位开放开发的转变。

[1]刘云刚.大庆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0,(5).

[2]沈镭.论矿业城市的特殊性与可持续发展对策[M]//张以诚.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79;83.

[3]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6-55.

[4]赵公正.矿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矿业城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

[5]秦凤华.“白银模式”[J].中国投资,2008,(5).

[6]刘天明.论工矿基地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白银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4,(2).

[7]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EB/ OL].(2007-12-24)[2010-04-28].中国经济网.

[8]聂华林,王宇辉.甘肃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04,(4).

[责任编辑:李君安]

The Realistic Path for the Transition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Quicken the Reform and Reorganization of Enterprises——Taking Baiyin of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I Bin YANG Xiang-fei

Resources-based citie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But with the resources exhaustion,these cities will generally face the problem of transition.It is the key for the transition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to reform and reorganize enterprises,which are the main bodies of urban economy.This paper selects Baiyin of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which is a typical resources-based city,and starts from its development situation to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and proposals on quickening the reform and reorganization of enterprises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reform and reorganization of enterprises;resources-based cities;transition;solution;Baiyin of Gansu province

book=80,ebook=47

F271

A

1673-8616(2010)05-0080-04

2010-06-02

甘肃省白银市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白银市资源型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2019年白银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分析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转型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沣芝转型记
网络批注式阅读在Internet资源型学习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