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

2010-09-05潘四凤

浙江体育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体育用品价值链集群

潘四凤

(嘉兴学院体军部,浙江嘉兴314001)

后危机时代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

潘四凤

(嘉兴学院体军部,浙江嘉兴314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垂直分离与整合,产业的全球空间分布日益呈现“全球离散、小地域集聚”特征,使得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集群往往以全球价值链上节点形式融入全球经济。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日益成长壮大,但因其“技术含量较低、贴牌生产为主,缺少自主品牌”的基本特征,导致集群在后危机时代的升级压力与风险日益凸现。因此,文章以全球价值链这一从全球视角,多维度来分析产业发展的崭新研究范式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对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探求其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路径和升级战略,这对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克服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低端锁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价值链;体育用品;产业集群

Abstract:A long w ith the tho rough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sepa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worldw ide.The characteristic of global location rep resents the tend of global discrete,small territories gathering.Besides,as a point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the industrial cluster from various countries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economy.The Chinese industrial cluster of spo rts goods has been stronger and stronger after over 20 years of development.But because it is mainly focused on OEM and lack of local brands,the industrial clusters receive p ressure of"how to make good integration w ith wo rld economy and get p romoted".Therefo re, through the study of GVC,a new research fo rm from the angle of the w hole wo rld and different angles is to be p rovided fo r the posi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With the instrument of GVC,we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industrial cluster of sports goods and embedded global value chain to pursue the developing method and upgrade strategies.It would be quite meaningful i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po rts goods industry and globalmarket,overcoming the p roblem of low-level locking and realizing continuous upgrading.

Key words:global value chain;sports goods;industrial cluster

1 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概述

1.1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售后服务等各种增值活动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从链条驱动力来源看,全球价值链可以分为生产者(产业资本)驱动型和购买者(商业资本)驱动型。生产者驱动型指以发达国家跨国制造商为代表的生产者通过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网络的纵向分工体系;购买者驱动型指以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零售商为代表的购买者通过全球采购或跨国外包等方式组织的国际商品流通网络。

2.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嵌入及地位

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产业集群升级是集群在技术创新等的推动下,由低价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的动态演进过程。一般而言,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路径是:由OEA到OEM,再到ODM,最后到OBM。其中OEA是进口中间产品组装;OEM是贴牌生产,即制造商按照国外委托企业的设计标准,生产贴有该企业品牌的产品;ODM是原始设计制造,即制造商不仅负责制造也负责设计,生产的产品以国外委托企业的品牌进行销售;OBM则是自有品牌制造,即制造商自行创立自有品牌,生产的产品按此品牌行销市场[1]。Gereffi和Korzeniewicz(2000)通过对东亚服装产业的研究,发现东亚服装产业分工已深入到产品内国际分工,其在价值链上的升级过程呈现出OEM、ODM、OBM的渐次升级顺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产业中的价值重心由生产环节逐渐转移到产品品牌与市场营销环节。John A.Mathew s和Dong-Sung Cho(2004)的研究则进一步显示,根据发展中国家自身能力基础的不同,可以将其参与全球价值链创新活动后的发展轨迹分为两条:其一,对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以OEM为起点发展到全球物流契约(GLC),通过将生产纳入全球物流体系来实现市场扩张,最后进一步发展到OBM阶段;其二,对技术能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以发展技术能力开始,从OEM逐渐发展到ODM,通过自行设计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市场扩张,最后进一步发展到OBM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价值链创新的两种轨迹走向

2.1 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具有分工合作关系和交互关联性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及其专业化供应商、金融服务机构和相关产业的企业等行为主体组成的群体。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中,衡量产业地区性集中程度大小的主要指标是产业地区集中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中国30多个大类制造业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是地区集中度最高的行业。目前,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峡西岸三大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在这三大基地中,体育用品产量排前五的省份及地区依次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和上海。在主要的体育用品生产中,运动服的生产主要集中于福建石狮、广东中山、江苏苏州和浙江海宁;运动鞋主要集中在浙江慈溪、江苏昆山、上海、福建晋江和广东东莞;体育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富阳、苍南、江苏江都、泰州和河北沧州;篮、排、足三大球则主要集中于上海、天津和浙江奉化、富阳以及江苏太仓。从产量上看,早在2000年,中国体育用品的产量就已占世界体育用品总产量65%。其中运动鞋超过70%,乒乓球超过80%,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网球拍等也达到70%~80%[2]。联合国在《贸易与发展报告(2002)》中的数据显示,在中国21个大类出口产品中,体育用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和世界体育用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均排在第一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可知,2000~2008年的9年间,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由74.46万人增加到119.32万人,出口额由114.54亿美元增长到461.20亿美元,产值由617.94亿元增长到2098.7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0.62%上升至0.84%。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预测,到2015年,中国体育用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占比将由2000年的13.06%扩大到35%。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正在迅速成长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三大体育用品产业生产基地为依托的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中心。

2.2 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所处的地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的体育用品业生产已被逐步整合纳入到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体育用品产业全球价值链中。体育用品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到最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而且这些环节在特定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集聚性,大多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

体育用品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达到60%~70%,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促使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体育用品的劳动密集型价值环节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完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体育用品业经历了两次国际产业大转移。先是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四小龙”,80年代又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正是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以加工生产环节为切入点,大量承接来自欧美与亚洲“四小龙”转移的体育用品产业,从而嵌入到体育用品产业全球价值链,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1.2 体育用品产业全球价值链

体育用品产业全球价值链是指在体育用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最终消费和售后服务等生产和流通环节之间形成有机连接,以实现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发达国家一般占据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上处于治理者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集中于生产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居于被治理地位。

在体育用品价值链的主要环节中,处于两头的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技术与知识含量较高,而中间的加工制造的技术与知识含量较低。从而形成了一条两头附加值高、中间附加值低的体育用品价值增殖“微笑曲线”。在近几年逐步形成的全球体育用品生产体系中,中国从事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现实经济中,体育用品产业全球价值链是典型的购买者(商业资本)驱动型价值链。在这一全球价值链上,以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运营商为代表的购买者在体育用品全球生产网络中起着核心作用。这些国际品牌运营商占据着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并作为价值链的治理者组织协调各个价值环节的生产和流通活动,控制各环节的价值分配,从而左右整个体育用品业的发展。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体育用品产业主要是以OEM等方式承担价值链中获利最少的加工制造环节,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体育用品的出口结构中得到充分证明。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中国各类体育器材、运动鞋、运动服等体育用品2008年的出口额为153.64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为87.2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56.8%,一般贸易出口66.37亿美元,仅占38.18%,而在出口的19类体育用品中,有13类加工贸易占比达到50%以上。调查显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有60%~70%的企业是为国外品牌进行贴牌生产,只能赚取到10%左右的加工费,而90%以上的利润被国外品牌商、渠道商和零售商掌握[3]。例如,在东莞以台资企业为主的运动鞋产业集群中,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等高附加值活动主要集中在台湾,而大陆作为东道国只是单纯的加工组装基地。目前,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名牌,包括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美津浓等都在珠江三角洲建立了大量加工厂或委托当地工厂进行OEM生产。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在总体上从事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因而被长期锁定在体育用品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因此,中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关键应是从中间的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向两头的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延伸,而在这一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重点需要解决的是核心技术的开发和自主品牌的创立。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后危机时代的升级压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日益加剧。

一般而言,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路径轨迹是:由进口中间产品组装OEA到贴牌生产OEM,再到原始设计制造ODM,最后到自有品牌制造OBM。随着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顺序攀升,其获取的附加值或经济利润不断增加。体育用品业的升级也同样要遵循这一产业发展规律。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体育用品业应在现有技术能力基础上,从贴牌生产OEM逐渐发展到原始设计制造ODM,最终实现自有品牌制造OBM。在这一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的大量的技术创新和资本投资来获取产业快速发展所必需的各种高级要要素。在当前的后危机时代,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目前主要受制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3.1 企业规模偏小,集群效益不高

企业多、规模小是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主要特征之一。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8年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全部企业法人单位1.9万个家,从业人员119.32万人。由此可见,中国体育用品产业虽然企业数量庞大,但单个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平均每家企业仅有62个劳动力,因此工业集中度较低,内部规模经济效益缺乏。而占世界体育用品销售额1/3的美国,其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仅为1 400家,表现出显著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在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中,由于缺乏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的领导,集群内的企业在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方面难以进行系统性的协调组织,从而影响了集群的整体发展。同时,这些主要从事贴牌生产的企业规模偏小,使得企业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因而企业利润率偏低,较低的利润率又导致企业资本积累不足,从而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提升。此外,在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中,普遍存在企业单打独斗、相互之间合作程度较低的现象也影响了集群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的获取。同类大企业之间,以及大企业和本地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较为淡薄,而且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也明显不足。虽然近年来,一些体育用品大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也开始通过业务外包的方式加强了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但这些大企业分包出去的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制造业务,而研发设计和高端中间产品基本上还是在本企业内部完成,因此高层次的产业合作极为有限,导致行业内的研发设计和技术创新等高端活动缺乏明显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从而制约了集群整体效益的提升。行业内合作程度低还反映在体育用品企业与地方高等专业院校之间在产品开发、技术设计、人力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尚未真正展开,地方高等专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也还没有适应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现实需要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3.2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低碳竞争力欠佳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此,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纵观国际上的著名品牌,其背后无一不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资源的支撑。当今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产业创新,进而成为产业升级的主

3 后危机时代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的制约因素

进入2010年以来,弥漫在全球的金融危机阴霾逐渐散去,世界经济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后危机时代。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因而全球经济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经济格局,其最本质的变化是中国生产欧美消费的模式或将一去不复返。目前,美国国内储蓄率已经由危机前的负值跃升为7%,并将继续上升。因此,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将持续。而且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和欧盟失业率已超过或逼近10%,学界普遍认为这种严峻就业形势在未来数年内仍将持续。因而,为保护本国的就业,欧美等国家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对中国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狙击将会空前密集。此外,西方国家试图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危机的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借助低碳经济等环保议题向中国发动了“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挑战。以上种种因素,使得中国体育用要动力。而目前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构成了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主体,它们的生产方式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作坊的阶段,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文教体育制造业的R&D活动经费支出为39 106万元,占制造业的比重为0.20%;大中型企业新开发产品项目数为739项,申请发明专利数为141项,占全国制造业比重分别为0.68%和0.40%。从数量上看,该行业处于整体制造业的较低水平。再从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支出来看,2007年,中国文教体育制造业在技术改造经费上的投入近21 005万元,技术引进经费为1 743万元,消化吸收经费为387万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为910万元,这四项指标占所有制造业行业的比例分别为0.07%、0.04%、0.04%、0.07%。与该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相比,该行业的技术活动并不活跃。另一方面,该行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比例为1.84%,购买国内技术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比例为4.33%,这些指标进一步说明文教体育制造业对于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国内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严重缺乏。造成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多是从事贴牌生产,所处的生产环节属于劳动密集型环节,因此其利益的主要来源是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多数企业也没有足够的做大做强的意识,因而缺乏从事具有一定风险程度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第二,技术创新往往需要高额投资,而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规模的偏小使得他们无法积累起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足够资金,从而导致生产后劲不足,进而又影响了企业未来的资本积累能力。第三,中国的体育用品技术人才极为匮乏,难以满足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近年来,“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等新概念被人们频频提及,加上“碳标签”、“碳关税”等措施逐步走入实践阶段,将全球市场与竞争带入了一个低碳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产业的低碳竞争力将成为其国际竞争力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低碳竞争力可以定义为“在节能减排目标的指导下,产业或企业生产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率先生产、开发、利用比其竞争对手具有更低污染、更低排放、更低能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4]。”对于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由于过去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导致其低碳竞争力严重不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文教体育制造业的能源消耗总量为207.68万吨,占到制造业总量的0.13%,在所有制造业中排名第28位;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到929万吨,占制造业总工业废水排放量的0.05%,排名第30位;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31.8亿标立方米,在制造业中比重为0.01%,排名第29位;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为3.6万吨,占制造业的0. 01%,排名第30位。总体来看,中国文教体育制造业的环境保护能力较弱,因而其低碳竞争力也不足,从而制约着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产业升级。

3.3 国际品牌缺乏,标准体系落后

品牌是一种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专用性知识资产。在当今时代,品牌竞争已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竞争的最主要手段。目前,体育品牌产品的销售额已占据全球体育产品销售额的86%,而世界十大著名体育用品品牌均为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持有。根据美国权威调研机构SGI(运动商品情报)的统计,全球93家体育用品上市公司中,2006年耐克以249.5亿美元市值排名第一,阿迪达斯以108.6亿美元排名第二,而作为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企业,李宁公司只达到16.29亿美元。从国内市场看,一些高档体育用品,如中国的高尔夫球和保龄球器材,基本上都为外国品牌所把持。虽然近些年来中国自有品牌也开始强势突起,出现了一批诸如李宁、双鱼、康威、贵人鸟、金苹果、鸿星尔克等国内知名品牌,但这些品牌在国际上影响力有限,而且由于各种内外因素也缺乏进入国际中高端消费市场的渠道和网络。

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体系是影响品牌竞争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体系包括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SA 8000社会责任标准等。在国际体育用品市场上,产品是否通过上述标准的认证,直接关系到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高低。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体育用品企业都已通过了这一国际标准体系的认定,而中国体育用品标准化工作相对落后,绝大部分沿用的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相对要求较低的行业和企业标准。在中国生产的360多种体育器材和设备中,仅有29种被国际体育组织批准为正式比赛使用器材。迄今为止,中国国产的体育用品标准化率还不到10%[5]。能否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SA 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认证,已成为进入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的一个先行条件。但由于中国在标准制定和实施上落后发达国家较多,使得多数体育用品企业由于不能通过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体系而无法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进而使得整个产业通过体育用品全球价值实现顺利升级。

4 后危机时代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的战略选择

后危机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规模己经排列第二的大国,其制造业如何通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产业升级,实现从被动的出口导向的低附加价值的增长模式向主动的创新、标准设定导向的高附加价值增长模式转变,已经成为中国减少日趋频繁的贸易与投资摩擦,缓解国内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降低沉重的高污染、高能耗、高冲突等带来的增长代价的根本途径。在全球价值链上,虽然发达国家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充裕的知识,而占据高附加值的技术或知识密集型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具有富裕的劳动力资源,而专业化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然而,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比较优势将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自主创新等途径,培育技术和知识密集的高级要素,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跃升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中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要提升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攀升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必须从被动的出口导向的低附加价值的增长模式向主动的创新、标准设定导向的高附加价值增长模式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为动力,创建自有的国际品牌,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推动企业向技术和知识等内生性比较优势转变,从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集群的战略性转型升级。

4.1 企业层面:以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为核心推动集群产业升级

4.1.1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要强化高新技术的改造力度,“通过更新设备、改造工艺并完善产品功能,改造企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和装配、管理、销售、使用乃至回收的全过程,将高新技术注入产品本身,实现机械、电子、信息的融合和一体化,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选用先进、适用、成熟的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力求减少创新的风险[6]”。同时,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要积极实施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战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通过培育创新精神,加大研发投入,充实专业人才,加快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推动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

4.1.2 强化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积极实施低碳竞争力提升战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很多知名企业已将“低碳经济”和“碳足迹”作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CRS)、实现企业新飞跃的发展方向。碳减排是企业的一笔财富,将成为企业潜在的碳资产。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低碳”不仅是品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抢占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而言,要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把低碳发展理念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去,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参与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的低碳化;其次,从企业的目标使命、产品研发、渠道布置、投融资安排等各个环节发掘碳价值,整合自己企业的碳战略。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尤其是履行环境责任,树立起绿色品牌意识,广泛开展低碳营销,树立以市场需求和环境责任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放弃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有损人民身心健康的业务;最后,应根据市场需要选择企业的低碳技术重点发展领域,加大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开发低碳技术,创新关键低碳技术。

4.1.3 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体系已经成为体育用品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要先决条件。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要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际质量认证的步伐,通过积极参与中国检验市场的建设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力争在取得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获得更多国外权威机构的产品认证,特别是产品安全和环境认证。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突破发达国家对中国体育用品产业的技术“锁定”和国际市场销售网络的控制,为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是着力提高产品质量。质量是打造和提升企业产品品牌形象的基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服务机制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来促进产品总体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二是积极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在的各种文化信息所形成的凝聚力、创造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应积极导入以产品形象为核心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确保任何时候商品都拥有优异稳定质量和很高的文化内涵,从而将企业的良好形象传递给国内外消费者。第三是合理进行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企业将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扩展到与原产品不尽相同的新产品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品牌的资产价值。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等因地制宜地实现品牌的低成本扩张,逐步进入和拓展新的市场,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四是努力发挥品牌规模效应。鉴于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品牌缺乏的现实,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应通过企业并购等方式,促使并购各方在自主品牌,以及资金、研发、营销、制造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发挥互补和协同的规模效应。

4.2 政府层面:以政策支持与战略引导为核心引领集群产业升级

4.2.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集群升级的核心动力。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动力。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真正提升产业集群在全球产品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实现产业的顺利升级。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利润率较低,而且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这一环节由于不断有新的发展中国家的加入而竞争日益激烈,使得本来就已非常微薄的利润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加之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萎缩,导致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无法积累起足够的资金来支撑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此外,创新也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和外部性。这都要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集群升级的核心动力。为此,政府应做好以下工作:运用投资补助、创新风险基金等多样化的手段帮助体育用品企业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把技术创新重点从单个企业转到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群体发展上来;建立健全体育用品产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保护体育用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降低企业自主研发的风险,使其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加快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整合,构建以产学研究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主体的区域创新系统,强化区域内体育用品企业、高校与科研单位等创新主体的交流与合作。

4.2.2 加强产业集群内部融合,发展体育用品现代生产服务业。加强产业集群内部融合发展体育用品现代生产服务业是提高体育用品产业竞争力、推动集群顺利升级的基础。政府要积极引导各类体育用品企业向产业园区、产业带和产业基地集聚,加强集群的本地根植性,大力培植产业龙头企业,并以其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和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同时通过战略联盟、相互参股和成立具有内生聚集性的行业协会等方式加强集群内部共同的利益联系纽带,促成企业间形成充满活力的生态依赖型的产业集群,以实现企业协同利益的最大化,促进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生产者服务业以其强大的支撑功能成为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在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过程中,现代生产服务业由于缺少现实的嵌入机制,因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发展体育用品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对策主要是:第一,在已有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原则尽快建立起各种为其服务的公共平台,以降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部的交易成本,优

Study on Upgrading of Chinese Sports Goods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Era——I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Value Chain

PAN Si-feng

(PE Department,Jiaxing University,Jiaxing 314001,China)

G80-05

A

1004-3624(2010)04-0005-05

2010-03-24

潘四凤(1965-),女,江苏南通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体育经济学.

猜你喜欢

体育用品价值链集群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3KG北京智滔伟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