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彪西《前奏曲》与肖邦《前奏曲》的异同

2010-09-02王咪娜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前奏曲共性个性

王咪娜

【摘要】德彪西是法国伟大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印象乐派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在对音乐独特的感知与理解下,他成功地结合了象征主义诗歌、印象派绘画和东方音乐的特色,勇于突破旧有的音乐流派所带来的束缚,大胆地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道路,并且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寻求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肖邦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充满激情,旋律性很强。本文主要阐述了德彪西的《前奏曲》与肖邦《前奏曲》的异同,分别从两者之间的共性及区别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乐曲风格;共性;个性

一、前奏曲的概述

前奏曲(拉丁语Praeludium ; 意大利语Perludio ; 英语Prelude ;法语Pre(/)lude)这种音乐体裁历史悠久,是多种器乐体裁中的一种,它广泛流传于西方,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涵义。

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前奏曲主要是用键盘乐器来演奏的,是一种正式演奏之前的热身曲,通常有试用乐器的用途,同时还能使演奏者提前做一下手指练习。到了十七世纪,前奏曲才被正式用于演出的作品中,大多数是以一种即兴曲的形式,被用作乐曲的第一乐章或在赋格前面的引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中,每首赋格前都有一首非常正式的前奏曲。

到了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把前奏曲从其它乐曲中剥离出来,使之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作品体裁,在以后的音乐发展里程中,前奏曲占有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德彪西《前奏曲》与肖邦,前奏曲》的异同

众所周知,许多作曲家都以前奏曲为体裁,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肖邦及德彪西所创作出的《首钢琴前奏曲》是其中最富盛名的作品。

肖邦作品的特色主要在于美妙的音响效果,考究的触键方法以及各种不同的极为精妙的踏板使用法。肖邦在远离祖国后,选择了在艺术气息极为浓厚的法国生活,并且在那里为人们带来了大量优秀的伟大创作,而德彪西就出生于法国,他的第一位钢琴老师又恰巧是肖邦的学生,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肖邦对德彪西在音乐上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下面我们就来对德彪西的《前奏曲》和肖邦的《前奏曲》作以比较。

从整体上来说,德彪西的《前奏曲》与肖邦的《前奏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我们从乐曲的长短来进行分析。肖邦的前奏曲整体来讲相当简洁精练,最短的大致只有半分钟左右。其中快板乐曲占了很大比重。但是德彪西的前奏曲相比之下就显得舒缓的多,一般都在五六分钟左右,尤其是二十四首前奏曲的最后一首《焰火》,已经算是篇幅较长的乐曲了。

从调式调性上来分析,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是严格按照二十四个大小调的关系来排序的,每个调式一首乐曲,有规律可循,与此创作特点相同的还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每一首前奏曲按照预先拟定的调性次序,一调一首,24首浑然一体,另外,斯克里亚宾(Scriabin)与海顿(Heller)的《24首前奏曲》也具有这种特点。在德彪西的前奏曲中,调式调性方面却无一定之规,他没有把每种调性都放进自己的作品中,有的调性没有得到使用,有的却重复使用,更有以全音阶为主要调性所创作的作品。

从作品的标题上分析,肖邦的前奏曲基本上是没有标题的,他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想象和理解在心中给这些乐曲定下属于自己标题,这可能也是肖邦想要留给人们的遐想空间。这些作品有的描述了某种形象,有的表达了一种思想感情,有的是畅想了诗歌一般的情景,极具浪漫主义特色。但德彪西却是给自己的每首前奏曲定下了明显而又清晰的标题,这可以帮助弹奏者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他使用标题的方式也是典型的印象派主意方式。他善于把情感融入到各种音乐形象上,再以含蓄的形式写出标题,不像浪漫乐派一样用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的方式来写标题。

从二者所使用的音型上来分析,也存在有很大差异。在肖邦的每首前奏曲中,通常只会出现一种音型,比如第三首前奏曲,左手旋转围绕的音型,第十二首中基本贯穿始终的大量重复音,第十九首的三连音等。而德彪西的创作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以最丰富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他常常会使用多种音型,这就使他的作品可以在无限遐想的空间里自由地展开,不受任何的束缚。

从作品创作的方法来看,肖邦在创作每首前奏曲时,对每一个小的音乐素材都精雕细刻,由于篇幅较短,所以要求在最小的范围内表达出音乐情感。而德彪西的前奏曲不在篇幅上限制自己,所以就有很大即兴发挥的空间,特别是在某个乐句出现持续音时,没有任何限制,可以自由地来演绎作品中的意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肖邦的前奏曲还加入了他的其他体裁的创作,比如叙事曲、夜曲、谐谑曲等。而德彪西并没有在其前奏曲中加入别的音乐体裁,为他的前奏曲带来极大帮助的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从人物到大自然的景色,从声音到光线的变化,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在从东方到西方,再到异国的风土人情,其广泛的程度令人称奇,比如前奏曲中描述人物的题材有《游吟诗人》《德尔斐舞女》《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描写自然界的题材有《原野上的风》,描写景色的题材有《雨中花园》《水中倒影》。

另外,肖邦的前奏曲在很多情况下,会较为突出和弦的外声部,也就是高声部和低声部,但德彪西却是把和声效果放在首位,在多个和弦交叠时,较为谐和的那个和弦会被突出强调,另一个则可以稍稍显得弱一些,这也可以说是体现了印象乐派把音响效果放在首位的特点。

德彪西与肖邦的前奏曲是他们一生创作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作曲家所追求的音乐风格。具体探讨这两者间的共性与区别,对于了解印象乐派和浪漫乐派的特点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2][美]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4]钱仁康 杨燕迪译.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音乐出版,1999年

[5]汪启璋 顾连理 昊佩华.外国音乐辞典[M].上海音乐出版,1998年

[6]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7]许忠荣.现代乐派的大师[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8]朱秋华.德彪西[M].东方出版社,1997年

猜你喜欢

前奏曲共性个性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语言表达重“个性”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前奏曲
音乐小百科(十)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