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中介词“与”的用法

2010-09-02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介词

刘 亚

【摘要】近代汉语的介词研究则绝对不能跨越《西游记》,更不能将它置之度外。介词属于虚词,是一个封闭的类,其成员是可以逐一列举的。因此,本文将对《西游记》中出现的介词“与”的各种用法分类逐一列举,并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以期对《西游记》中的介词“与”的用法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近代汉语;《西游记》;介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说文》并收了“与”、“與”。“与,赐予也。”“與,党與也。”《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虚词“与”是假借字,与本义无关。我们觉得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可信。至少说介词“与”的部分用法是由“给予”义的动词“与”虚化发展而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与”是上古汉语中一个常见的介词,也是《西游记》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介词之一,共约1616例。其用法归纳如下:

1、引进动作行为伴随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同”、“和”等。此用法《西游记》中共出现250余例

这种用法多表示“N1/与N2同V”,N1为陈述对象,N2协同伴随的对象,后面的V为N1、N2共同存在的动作。例如:

(1)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五,50)

(2)那法师正聚众登坛,讽经诵偈,一闻有旨,随下坛整衣,与魏征同往见驾。(十二,115)

这种用法“与”后边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省略的宾语一般为第三人称,通过上下文很容易补出,省略后不仅不会影响文义理解的顺畅性,还会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如:

(3)土地道:“大圣在园内,因困倦,自家在亭上睡哩 。”仙女道:“既如此,寻他去来,不可迟误。”土地即与同进。(五,44)

这种用法在《西游记》中还存在另一种形式 “N1与N2V1V2”。在这种形式中,通常V1是N2协同伴随N1发出的动作,V2则是N1单独发出的动作行为。例如:

(4)当时猴王欢欢喜喜,与木德星官径去到任。(四,35)

(5)沙僧与那河神迎着道:“师兄,你去时从空而去,怎么回来却自河内而回?”(四十三,453)

也有相反的情况,即V1是N1单独发出的动作行为,而V2才是N2协同伴随N1发出的动作,这种用例在《西游记》中比较少见。如:

(6)惠岸闻言,谨遵师命,当时与大圣捧葫芦出了潮音洞,奉法旨辞了紫竹林。(二十二,222)

2、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给”等。此用法《西游记》中共出现342例。例如:

(7)大王在这福地洞天之处为王,多少尊重快乐,怎么肯去与他做马夫?(四,36)

(8)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九,85)

这种用法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

(9)既秉了迦持,不必叙烦,早与作法船去来。(二十二,224)

(10)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八十一,858)

3、引进比较的对象。此用法《西游记》中共出现65例。

主要用于等比表示与比较对象在某方面相同或相似。《西游记》中共出现50余例。后面的比较语主要是表示等同类的词或短语,有“一般”、“一样”、“相似”、“毫发不差”、“相同”、“无异”、“无二”、“一般无二”、“差不多”等,其中“一般”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如:

(11)旨意上时辰数目,与那先生判断者毫发不差,唬得那龙王魂飞魄散。(九,87)

(12)三个大王的本事,你倒也说得不差,(下转第56页)与我知道的一样。(七十四,785)

马贝加认为:“‘与引进比较对象,限于表示等比”。而我们通过对《西游记》中“与”考察发现,“与”引进比较对象并不限于表示等比,也有表示差比的用例,但这种用例并不多见,《西游

记》只发现2例。如下:

(13)老孙到处降妖,你见我弱与谁的?(八十一,855)

(14)师父,他的手段虽高,你亦不亚与他,正是个对手。(五十三,561)

“与”也有用于异比和疑比的用例。“与”用于异比在《西游记》中共10例,低于“比”用于异比的使用频率(40例)。如:

(15)行者在旁,见他那模样,与五百年前又大不同。(六十,630)

《西游记》中还发现1例等比和异比合用的例子,如:

(16)他与我们衣冠虽别,修行一般。(七十三,765)

“与”用于疑比的《西游记》中有4例,例如:

(17)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 (四十八,507)

(18)却象瘦了些,腰间又苫了一块大虎皮,与鬼怪能差多少?(十四,136)

4、引进动作行为所发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向”等。这种用法《西游记》中共出现145例。例如:

(19)行者又与唐僧丢个眼色,教师父回礼。(五十四,572)

(20)既伤了老龙,正好与他攻击,使那厮不能措手。(六十三,664)

5、引进与之发生动作行为的另一方。这种用法《西游记》中共出现484例。这种用法出现于“N1与N2”之后充当述谓短语的通常为交互类短语。该类短语的实现取决于“N1”和“N2”的相互作用,只有通过“N1”与“N2”的彼此依存、相互衬托、互为参照,该类短语才得以实现。《西游记》中出现的交互类短语的核心动词数量较多,主要有:相叙、相见、相会、相别、相邻、相合、相持、相接、相叙、争竞、争持、争斗、争吵、争嚷、争竞、抵敌、商量、顶嘴、比并、穿换、配合、结义、计较、对弈、赌胜等。如:

(21)你自来未曾到此天堂,却又无名,众天丁又与你素不相识,他怎肯放你擅入?(四,33)

(22)明日上城来,卖钱沽酒,再与老兄相叙。(九,85)

6、引进动作行为的接受者或承受者。与其宾语组成的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后,作补语。杨伯峻、何乐士(1992)认为这种用法的“与”兴起的时间大约在汉魏以后,“发展较快,作用较大。”《西游记》中共出现330例。《西游记》时期的这种用法已经比较完善,出现了多种表达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

A、“V+与+N”。这一结构中V多为表示给予义的动词。《西游记》这一结构中的V既可以是“递”、“传”、“送”、“赐”、“进”、“付”、“授”、“遗”、“献”、“借”等单音节动词,例如:

(23)臣有书一封,进与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珪。(十,94)

(24)明月急转本房,取一杯香茶,献与长老。(二十四,240)

也可以是 “传递”、“送还”、“交还”、“交付”等双音节动词,但以单音节给予义动词为主。例如:

(25)是我太宗皇帝死去三日,还魂复生,曾在那阴司里借了你一库金银,今此照数送还与你。(十一,108)

(26)教他把松箍儿咒念念,退下这个箍子,交还与他。(七十七,817)

这一结构中的V并不限于表示有给予义的动词,也有非给予义动词。如:

(27)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三十二,326)

(28)把这斋饭倒与他,将这空钵盂自家收拾。(五十,528)

B、“V1+与+N+V2”

(29)快早去报与弼马温知道,吾乃上天大将,奉玉帝旨意,到此收伏;教他早早出来受降,免致汝等皆伤残也。”(四,37)

(30)行者将菩萨降魔收怪的那一节,陈诉与他君臣听了,一个个顶礼不尽。(四十,411)

C、“V+N(物)+与+N(人)”,这种结构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

(31)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五十九,621)

(32)凡有人送药来与我,照数收下,待我回来取用。(六十八,718)

D、“V1+N(物)+与+N(人)+V2”,在这种结构中“与+N(人)+V2”通常是“V1+N(物)”的目的。V2通常为N(人)发出或将要发出的动作行为。当然,这一动作的实现是以“V1+N(物)”的实现为前提的。

(33)我奉大唐太宗皇帝钦差,特进瓜果与十代阎王受用的。(十一,105)

(34)我们且去化他些热汤与你吃。(五十三,555)

E、“把/将+N(物)+V1+与+N(人)+V2”

(35)那些妃子有胆大的,把那衣服钗环拿与皇后看了。(九十五,996)

(36)我还走得路,将马让与你骑一程,到你上宫,还我马去罢。(三十三,338)

F、“V+与+N(人)+N(物)”

(37)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一,9)

(38)真真、爱爱、怜怜,都来撞天婚,配与你女婿。(二十三,234)

这种结构中介词“与”后面的宾语N(人)有时可以省略。省略后,句子的功能在于强调动词后面的N(物),如:

(39)万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二,17)

(40)行者喜道:“好去处啊!想老孙出世,天赐与水帘洞,这里也是个洞天福地 !”(八十二,863)

《西游记》中“与”字除用作介词外,还常被用作动词和连词,其中用作动词的“与” 214例,连词“与”345例,这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了“与”字在《西游记》中的虚化情况。

现代汉语中,介词“与”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多用于书名、标题中,口语中则多用“跟”“和”等。

参考文献

[1]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2002年1月第1版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2]张谊生《交互类短语以及连介兼类词的分化》,《中国语文》1966年第5期

[3]太田辰夫(1987)《中国语历史文法(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4]王力(2004)《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3月新1版

[5]冯春田(2000)《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增订版

[7]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

俞光中(日)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9]程湘清《宋元明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作者简介:刘亚(1981-),山东聊城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介词
介词不能这样用
定量分析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FTA在工业气体探测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词汇量与商务英语阅读能力相关性研究
国外艺术体操科研现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力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介词填空专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