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脉Ⅰ号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疗效观察

2010-08-25张大创殷建明陈鹏毅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期
关键词:通脉内皮细胞黏度

张大创 邢 洁 殷建明 陈鹏毅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深圳 518033)

通脉Ⅰ号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疗效观察

张大创 邢 洁 殷建明 陈鹏毅

目的观察通脉Ⅰ号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口服通脉Ⅰ号,对照组45例口服拜阿司匹林、普拉固,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比较两组服药后脑血管多普勒超声血流图(TCD)、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血液流变性和血脂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TCD改善,血SOD升高,MDA、CRP降低,血液流变性、血脂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脉Ⅰ号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疗效显著,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脑动脉硬化症 通脉Ⅰ号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深圳 518033)

笔者近年来采用通脉Ⅰ号治疗脑动脉硬化症45例,并与口服拜阿司匹林、普拉固之45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心血管科住院脑动脉硬化症患者90例,根据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1],均确诊为脑动脉硬化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46~75岁,平均53岁;合并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11例。对照组45例,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45~74岁,平均52岁;合并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通脉Ⅰ号 (制附子15g,肉桂 15g,巴戟天 15g,红花 15g,桃仁 15g,蜈蚣 3 条,全蝎15g,地龙15g)。每日1剂。上药加清水500mL温火煎取200mL,再煎加清水200mL煎至100mL,两煎相兑,上下午各半量分服。对照组口服普拉固(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日1次;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100mg,每日1次。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测查脑血管多普勒超声血流图(TC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血液流变性、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三大常规。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查比较 见表1。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的血流时相和动脉指数(PI)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查比较 (cm/s,±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查比较 (cm/s,±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下同

项 目 治疗组(n=45) 对照组(n=45)ACA MCA PCA VA BA左VM PI右VM PI左VM PI右VM PI左VM PI右VM PI左VM PI右VM PI VM PI治疗前42.36±6.68 0.97±0.11 42.47±6.75 0.96±0.12 50.47±6.84 0.98±0.13 51.43±8.64 0.95±0.11 27.37±5.16 0.92±0.08 28.58±6.55 0.94±0.07 28.52±5.72 0.82±0.13 26.76±6.45 0.84±0.10 23.55±6.57 0.90±0.13治疗后49.83±7.32*△0.72±0.08*48.54±6.57*△0.81±0.13*△59.58±7.46*△0.77±0.12*△59.75±8.38*△0.78±0.13*△37.46±6.28*△0.81±0.07*37.73±6.63*△0.80±0.09*△35.26±5.43*△0.61±0.0*△34.53±6.3*△0.71±0.08*35.77±6.71*△0.79±0.12*△治疗前41.48±6.67 0.96±0.12 42.36±6.78 0.96±0.14 51.49±7.44 0.97±0.15 51.52±9.35 0.96±0.12 27.64±7.27 0.92±0.09 28.38±7.94 0.93±0.08 28.32±5.58 0.81±0.12 26.52±6.58 0.83±0.09 24.56±7.83 0.89±0.14治疗后44.23±8.25*0.90±0.10 44.69±7.27 0.87±0.12*53.73±7.63 0.86±0.12*53.78±8.53 0.90±0.13 30.84±7.49*0.89±0.11 29.59±7.36 0.90±0.16 29.75±6.43 0.89±0.12 28.53±7.64*0.79±0.07 27.42±7.38*0.86±0.13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2。治疗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和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全血黏度低切差异显著(P<0.05),表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血SOD、MDA、CRP变化比较 见表3。治疗组治疗后SOD明显升高,MDA、CRP明显降低(P<0.05或0.01),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项 目 治疗组(n=45) 对照组(n=45)血浆黏度(mPa·s)全血黏度高切(mPa·s)全血黏度低切(mPa·s)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1.74±0.09 5.86±0.11 28.73±1.13 0.48±0.01 3.87±0.27治疗后1.01±0.08*△3.30±0.12*△18.27±1.36*△0.34±0.01*3.15±0.15*治疗前1.76±0.10 5.82±0.13 28.54±1.27 0.47±0.02 3.91±0.26治疗后1.68±0.11 5.60±0.12 21.86±1.36*0.43±0.01 3.76±0.2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OD、MDA、CRP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OD、MDA、CRP比较 (±s)

项 目 治疗组(n=45) 对照组(n=45)SOD(U/mL)MDA(μmol/mL)CRP(mg/L)治疗前45.67±5.73 8.75±1.24 13.25±3.53治疗后69.55±7.99*5.86±1.13*6.22±1.35**△治疗前45.79±6.52 8.84±1.53 13.45±3.76治疗后52.35±8.15*6.75±1.49*9.34±1.56*

2.4 两组血脂变化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血脂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mmol/L,±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mmol/L,±s)

项 目 治疗组(n=45) 对照组(n=45)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3.46±0.75 7.53±0.84 1.37±0.35 4.92±1.05治疗后1.85±0.59*△5.33±0.46*△1.76±0.46 3.05±0.62*△治疗前3.38±0.64 7.46±0.93 1.35±0.36 4.95±0.96治疗后2.57±0.72*6.46±0.56*1.54±0.36 3.68±0.75*

2.5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和三大常规,均未发现有异常变化。

3 讨论

脑动脉硬化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其发病率随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有增多趋势。如何防治脑动脉硬化症,减少脑血管意外事件,降低致残致死率,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攻克的课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使用抗血小板集聚、抗凝、降黏的药物及他汀类调脂药等对防治脑动脉硬化症疗效肯定,但此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广大中医工作者对中医药防治脑动脉硬化症亦进行了大量研究[2],并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关于动脉硬化的机理研究,近年来从细胞水平上显示,构成动脉硬化病变的主要细胞是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3]。现认为动脉壁细胞的损伤、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是动脉硬化的关键。当内皮细胞潜在性剥脱,进而血小板和单核细胞黏附、聚集在损伤部位时,可释放一些增生因子和分裂素,作用于动脉平滑肌细胞,刺激其增殖,导致动脉硬化的形成。氧自由基可使细胞生物膜中的脂质过氧化,造成内皮细胞损伤,此为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自由基引发的大量脂质过氧化物及分解产物可损伤动脉壁,如MDA可损伤动脉壁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机体内的SOD可清除氧自由基,对细胞生物膜起保护作用,从而防治动脉硬化。CRP反应机体炎症水平[4],炎症细胞亦是引起动脉硬化、破裂的主要因素,其可引起动脉狭窄、阻塞。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对循环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血液有形成分的聚集和变形性以及无形成分血浆的流动和黏滞性有重要的作用。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血浆黏度则升高。同时纤维蛋白原对血小板有促聚集的作用,当内皮细胞损伤时,血小板大量黏附、聚集在损伤部位并释放出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有研究表明,抗血小板类药、他汀类降脂药等能降低血液黏度、血脂等,提高血液中的SOD,降低CRP、MDA,从而防治动脉硬化,减少卒中的发生和改善卒中后的病理过程,已得到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

中医学认为肾为生命之根,为先天之本。若肾虚则可造成机体一系列疾病,故有“百病生于肾”之说。脑动脉硬化症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病位在脑,病根在肾。中老年人多以肾阳亏虚为本,以多瘀为病理特点,肾虚是导致脑动脉硬化症发生的根本。根据脑动脉硬化症以肾阳亏虚、瘀血阻脉的病理特点,通脉Ⅰ号采用温补肾阳、活血化瘀之法,切中本病病机。方中制附子、肉桂、巴戟天温阳通脉;红花、桃仁活血化瘀;蜈蚣、全蝎、地龙通脉行痹。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活血通脉之功效。

本观察表明,通脉Ⅰ号能够明显提高SOD活性,降低MDA、CRP的水平,提示其能清除炎症细胞,保护血管内壁细胞,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壁增生,阻止动脉硬化,改善脑动脉硬化症,减少脑血管的意外事件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1]隋邦森.冠心病与中风 [M].北京:宇航出版社,1989:420~421.

[2]商俊芳,周杰.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3):60 ~62.

[3]张杰,刘赛,苏玉文,等.血管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70 ~172.

[4]胡瑞.炎症、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9):566 ~ 567.

R743.1

B

1004-745X(2010)01-0017-02

2009-05-17)

猜你喜欢

通脉内皮细胞黏度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原花青素B2通过Akt/FoxO4通路拮抗内皮细胞衰老的实验研究
《圆珠笔用低黏度油墨》等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药品包装用复合膜与通脉颗粒的相容性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细胞微泡miRNA对内皮细胞的调控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高黏度齿轮泵径向力的消除